江梓浩:一个脱口秀“上班族”_稿子_表演_节目
原标题:江梓浩:一个脱口秀“上班族”
对话开启时,江梓浩的情绪并不是很高,“小区突然封了,我刚刚正在跟居委会沟通,不然明早都飞不了,我现在头都大了。” 电话那头,正在为第二天可能被耽误的行程发愁。
熟悉《脱口秀大会》的观众应该知道——今年,对江梓浩来说是特别的。9月20日,《脱口秀大会5》第四期播出,江梓浩将“二十几岁年轻人”所遇到的失意、困惑、无奈和“正常”,编成段子一股脑地表达了出来。这次真诚但带有些许情绪地表达,让他迎来了五季来的第一次“炸场”。
对江梓浩而言,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他也不避讳地将那一天视作自己五年脱口秀生涯中最快乐的一天。
只不过,这种放松和快乐,没有想象中持续得久。有关创作的焦虑和痛苦,第二天就重新回到了江梓浩身上,他清楚,“快乐是短暂的,但痛苦是持续的,数不胜数的,痛苦占据了人生大部分时间。”
似乎在许多节目观众的认知中,“脱口秀演员”江梓浩这个名字,指向的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者。
但在江梓浩看来,自己的生活远没有那么悲情,节目里呈现的只是一个很小的切面,“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我们全职脱口秀演员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平时我们也照常演出、讲开放麦,也能活得挺好的,只是没有那么有运气而已。”
现在江梓浩依旧保持着一周讲一场开放麦,跑两三场演出,闲下来的时候就打打篮球的生活。像普通的上班族那样,过着“二十几岁平凡普通的年轻人”该有的生活。
以下是江梓浩的自述,内容根据对话整理:
南北方喜剧
第一轮跟第二轮“炸场”比赛之间,差不多一个月,创作时间也相对长一点。前半个月我想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方案,当时觉得我要正儿八经讲脱口秀好像有点太难了,我也有保底方案,就是拿正常段子讲,但要赢就很难,必须得整点什么活,或者有点爆发似的东西。
我这篇稿子本来也是想自嘲一下,别人说我失败我就自嘲一下,然后第一次跟国仔、小红他们聊,建国就帮我想了这个方向,他说“你这个自嘲都没有力量,不能只是觉得委屈,你得有一个往外打出去的东西”。他当时的意思就是让我穷横,当时聊完明显能感觉到“对了”,所有人都觉得是对的。
我不知道其他行业是怎样的,脱口秀行业的竞争算是非常良性的,因为别人好笑不会影响我好笑,大家可以一起“好笑”,而且大家比较熟,关系也好,当你听到他的稿子时,脑子里面如果有一个更好的想法,就会给他说一句,我们就是这样相互帮助的。
我跟我的内容导演有一个共识,就是写一篇5分钟的稿子,找情绪和方向是最难的。因为梗都是有技巧的,要是找不对你想啥也写不了,所以建国帮我找到这个情绪之后,后面就挺顺的,这篇稿子的雏形马上就出来了。我再去读稿会一读,他们就说成了,这个可以,说这是我这么多年最好的一篇稿子,给了我很大自信。
但当时我也不敢确定这个稿子“会炸”,因为我拿这个稿子上过两次线下的开放麦,都没有说特别炸。我也问过他们这个问题,他们说是因为开放麦人少,在台上你无法爆发那么大的能量,但能听出来稿子内容是很好的。然后我就觉得没有问题,就算输了这也是我最好的稿子了。
而且线上的节目和线下的表演还挺不一样的。我有想过,如果线下演“二十几岁的人”这篇稿子,可能不会像线上那么好。线上有那个舞台支撑我的表演,但如果在线下,你突然有5分钟像疯了一样,观众会觉得很奇怪。
线上和线下的区别这件事,我们每年都在聊,我进公司多少年大家就讨论了多少年。我们不断在思考这个问题,到现在我都很难说明白,但和前两年相比,还是稍微摸到了一点点方向。之前我跟一个漫才组合也聊到这个事情,聊为什么他们线下演的时候感觉那么好?观众也特别开心,但到了线上表现就那么垮呢?可能就是你在那么大的舞台上,如果没有对那种舞台的掌控力,就会影响到你的效果。
而且线上和线下是两种环境,需要两种表演模式,有些段子就不适合拿来比赛,不适合在那么大的舞台,在那么多的灯光下表演。在线下我们演出时长一般是15分钟,跟节目里的5分钟是非常不一样的,那5分钟需要一个非常密集,非常完整的输出。如果你是文本型的,那需要文本特别硬,如果是你表演型的,就需要能量特别高。
不同的场景也会影响到观众。观众来线下看表演,就是花钱来开心的。但到了节目上,观众会自动代入“我在看节目,我在看比赛”的模式,他会很自然地开始评判一个表演好不好,哪个地方是巧妙的,他会带有评判的心态在里面。
和节目播出那天相比,录制当天我是更开心的。因为我站在台上那一刻之前,是不知道这个东西会有多好的,但演完那一刻我知道它有这么好,我就非常开心。节目播出的时候,我心里已经有预期了,但还是很开心,一晚上都在刷夸我的评论,每个平台都要看,哈哈哈。
我看大部分评论就分那么几类,其中一种就是以“没有想到”“居然”这样的词开头的,还有一种是看哭了,有共鸣什么的。当然,也有一类网友就是特别好为人师,特别把自己当回事儿的那种,这种男的居多,就是会给出一些战术分析,他在字里行间表达出一种:“就你,居然还能打动我,也太牛逼了吧。”就类似这种类型的评论,还挺有意思的。
但对我来说,今年“炸场”的快乐就是非常短暂的。一开始,我会感觉放下了内心的一块小石头,毕竟参加节目4、5年了,今年终于好了一回。我本来以为会放松很多,但很快又开始焦虑了,想着那明年怎么办?要写什么讲什么?或者是线下怎么办?我每一年都会有一种创作跟不上审美的感觉。
今年来参加《脱口秀大会》真的没有想太多,想如果第一轮又淘汰了什么的,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今年已经第5年了,心态没有以前那么患得患失了。
最难受的应该是第四季的时候。前年第三季的时候,没有准备得很好,还给了自己一点心理安慰。但第四季的时候我认为准备得挺好了,不断地练那一套东西,结果也不好,就非常难受。今年我就想着再留下一个比前两季好一点的表演就行了,让大家稍微能记得住我这个广东人就行了。
因为现在的观众还是偏北方多一点,熟悉的是北方的喜剧节奏,国内的语言类节目也暂时以北方为主,所以对我这个广东人来说还是挺费劲的。
举个例子,我曾经问过身边的广东朋友,他们是能听得懂郭德钢的相声的,但不会像北方朋友觉得那么有意思,那么好笑。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是粤语文化,普通话不是我从小到大讲的语言,所以那其中有很多我们感受不到的魅力。
就像大家如果完全不懂粤语,那不能完全体会到周星弛粤语电影里面的幽默感,语言这种东西是很难逾越的。就像我刚开始做喜剧的时候,别说笑点,普通话都听不太明白,但5年之后,我都会讲秃噜皮,埋汰这种词了。
脱口秀上班族的生活
其实很多人不是特别了解脱口秀这个圈子,特别是我们这些全职脱口秀演员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就像我段子里面说的,前面几年我表现得不好,他们会觉得“你为什么还要做这个”?
你说为什么?因为我也是选上去的啊。我们线下是有很多很多演员的,不只是节目上那些。在节目上没有表现特别好的,或者根本没有上节目的人,我们也是在正常工作的,也在线下演出,也在讲开放麦,也在当编剧和写稿,它就是这样一个工作,我们也能活得挺好的,只是没有那么有运气。
线下演出压力确实会小很多,很多演员一个段子会讲一两年,或者把两三年前的段子改改又能讲,这15-20分钟你可以讲一年,这都算时间短的。国外很多演员5分钟的段子,能讲十年八年,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有些人可能没有体会到,我们国内脱口秀行业的环境太卷了,大家都太用功了,我们笑果这帮人就是这样,大家都很厉害。最开始大家还说脱口秀行业的环境有点拔苗助长,但真就有那么几个“神经病”一个月就是能弄出10分钟特别好的段子,哈哈哈。
看到这些人我肯定会焦虑,不焦虑是不可能的。因为脱口秀属于那种不进则退的工作,我现在每一年都觉得很难继续写下去,写不出段子是我永恒的烦恼和压力,永远都在担心没有东西写,或者写不出来了。
我现在就是硬写,因为我特别宅,生活特无聊,除了去演出,去讲开放麦,然后去打打篮球,公司会有篮球局,这个是比较固定的娱乐,就没有别的事情干了。所以现在写稿真的就是拿着电脑硬想话题,比如说今天就写我的校园生活,我以前图书是什么状态,就是没有任何的灵感源泉,现在写东西更多是靠技巧。
我感觉今年很多脱口秀演员都很痛苦的,老演员们也很难。创作本来就是很痛苦的事情,创作不出来就更痛苦了。我之前在采访里面也有讲过,其实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想表达的东西,现在很多演员都是靠着自身的硬实力、硬技巧和过硬的职业素养写成一个很好的段子,所以大家就会有一种不快乐,很难受的感觉。
回想一下我自己做脱口秀这些年,一开始的状态是最好的。因为我爸妈很通情达理,他们对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健康快乐,他们也不管我,这个东西你喜欢就去玩,也不用管挣不挣钱。加上广东有“栋笃笑”,我爸妈也很喜欢黄子华,他们一开始对这个东西就有一定了解,所以也没有阻止我。如果当时我跟他们说我要玩二人转,他们就会觉得:“别吧。”
所以那时候我状态很好,当时也不懂什么是脱口秀,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上台不怯场,很自信,我也不是很在乎段子怎么样,因为也不是很懂。第二个比较好的阶段是在做漫才的时候,可能因为那时候没有那么多漫才组合做对比吧,而且在创作上还有一个搭档,两个人会开心一点。
我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是像国外的演员一样,一个是想讲什么就能讲什么,一个是不用愁竞技的问题,不用带着竞技压力去创作。另外我也希望能在脱口秀圈子里有一定人气,得到一定认可。在每个城市都能做一个500到1000人的剧场演出,每个城市都能有这么多人来看我,就是一个脱口秀演员非常理想的状态,我很喜欢在剧场里那种感觉。我目前的目标是做一个小时的专场,其他都准备的差不多了,就差一个小时的段子了。(笑)
假如不做脱口秀,或许我会尝试去做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喜剧。国外很多出名的脱口秀演员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情景剧,他会把自己的生活素材拍成剧,我就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因为生活中总会碰到那种很莫名其妙的事情,如果用脱口秀展示的话展示不出来,但是如果你用画面,人物,角色去表达,就会很有意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