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爆款,仍留遗憾!_李奥_雷米_卢卡斯·德霍特


原标题:年度爆款,仍留遗憾!

2018年,年仅27岁的比利时导演卢卡斯·德霍特凭借《女孩》斩获戛纳金摄影机导演处女作奖。他一举成名,却也饱受争议。

卢卡斯德霍特

《女孩》讲了一名变性芭蕾舞女演员的故事,其中多次展现极端暴露不适的身体镜头,更直接拍摄主人公对自己男性器官的自残。

德霍特希望借主人公与自我身体的斗争,反映她面对外界歧视时的内心挣扎,但很多LGBT影评人和观众不这么想。他们觉得德霍特是在故意满足普通观众对变性人的猎奇心理。

德霍特和主演都不是变性者,所以他们的视角充满“正常人”的偏见。过度的身体展现让主人公变成动物园里的展品,她的内心感受和日常生活反而被忽视。

无论德霍特如何辩驳,他在质疑的浪潮中还是被贴上了不尊重变性者的标签。

《女孩》剧照

也许正是因为《女孩》引发的风波,德霍特的第二部长片《亲密》有明显的争议规避倾向。

《亲密》刻画两个十三岁男孩超越常规友谊的亲密感情,又是一个很容易踏入禁区的题材。然而,德霍特这次没有展现任何“越轨”元素,而是极力追求纯净真挚的基调,传达更普遍的情感,击中尽量广泛的观众群。

《亲密》仿佛是《女孩》的另一极,像一个特立独行、锋芒毕露的青年导演闯了祸之后想要洗脱罪名,回归主流。影片也收获了想要的结果,不但赢得戛纳评审团大奖,评价也一致向好,鲜有争议。

然而,《亲密》固然细腻精致,但过于追求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也让影片少了棱角,过于中规中矩。

《亲密》刻画两个男孩的感情,实际核心故事是围绕李奥一个人发展。整部影片呈现了李奥一步步被社会化的过程,这也是大多数人从小到大共有的成长体验。

德霍特在采访中谈到,影片初始,李奥和雷米两个男孩水乳交融,直到他们踏入中学,就像进入社会的丛林。主流集体对男生行为和气质的要求开始影响李奥。

他跟雷米过度亲密的关系被同学们调侃侮辱,李奥感到羞耻,开始疏远雷米,同时积极参加冰球、足球等“男生游戏”,也主动帮家里花园干活,承担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

社会意识逐渐在他脑中成形,让他愈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男性身份。这也造成他跟雷米的决裂,原先一尘不染的亲密感情在社会准则的压迫下逐渐崩塌。

上述过程构成了影片前半段,也是全片最出彩的部分。李奥和雷米的感情虽然亲密,但仍可归入友情范畴。

跟最要好的同性别玩伴形影不离,连睡觉都想在一起,这对于孩子是正常的感情。人在童年时内心尚未受社会驯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由心而发,自然亲近,不会有羞耻感。

步入青春期后,人逐渐被社会化,男女都有意识地寻找在集体中的定位,落入性别规范,超越性别束缚的感情便不复存在。

道理总结起来很清晰,但想用电影展现却有难度。亲密感描摹过度,会带出同志色彩,偏离友谊的本质。描摹太温和,则可能不够动人,更难以体现童年友情独一无二的纯真。《亲密》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度; 德霍特用选角、表演和视听语言,将李奥和雷米的感情呈现得举重若轻,动人心魄。

扮演李奥和雷米的都是非职业演员。由于缺少表演训练,不能依赖技巧,外形气质就至关重要。两名少年一眼看上去都有浑然天成的纯真感。单论样貌,李奥的演员比雷米更女性化,这是德霍特有意为之。

一个女性化外貌的男孩有意识地追求男性身份,在社会意识压力成长为男人,要比一个男性化外貌的男孩更令人印象深刻,也更能凸显出人物经历的内心巨变。

雷米(左)与李奥

表演上,德霍特避免给李奥和雷米设计过度复杂的对手戏,更多以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两人的感情。他们共同奔跑,玩耍,吃饭,骑车上学,形影不离的感觉自然建立。

情感溶于日常生活中,也让他们在同一张床上睡觉的场景毫无越轨感。

他们的亲密感还体现在多次彼此互视的眼神里,但也都是日常的一部分,配上内敛的表演,只觉动人,不觉尴尬。

以李奥凝视雷米音乐会吹奏场景为例,镜头长时间拍摄李奥面部特写,完全依靠他的表情传达感情,这是极冒险的拍法,稍欠火候,极易笑场,但最终效果直击人心。由此看出德霍特对两位少年演员的精准掌控。

音乐会凝视场景

与音乐会凝视相对的是两人决裂的场景。这是唯一一场情感完全爆发的对手戏,照常理应该倚重表情,但德霍特反而没用太多人物面部特写,代之以展现两人争吵打架,用动态呈现情感的崩塌。刻骨铭心的伤痛跟少年惯常的行为融为一体,足够自然,也为表演降低了难度。

在视听语言上,德霍特也做了精心设计。影片第一场戏,李奥和雷米在山洞里玩躲藏游戏。四周安静,他们的对话也是低声秘语。紧接着他们出去在田野里无忧无虑地奔跑,阳光明媚,色彩斑斓。

这前两场戏一静一动,奠定了影片前半段的基调。李奥和雷米的日常生活就是由静与动的不同活动构成,他们的情感或是在私密呢喃中静静流淌,抑或在张扬跃动中恣意放纵。初始阶段,德霍特也特意多呈现红色,营造生机盎然的感觉。

随着两人进入中学,李奥内心逐渐变化,友情慢慢瓦解,色调也随之变化。原先的明亮与暖色逐渐被阴郁冷色入侵。

最明显的是李奥打冰球和帮家里花园干活的场景。冰场的白炽灯和冰面寒冷刺骨,李奥戴着面具,穿着黑白冰球服,身处男生集体中,外化出他被社会意识禁锢的内心。

后面他又穿着覆盖灰土的蓝色坎肩,徒手掬起一团团黑色泥土。他决心抛开雷米,成为一个男人。

到了学校出游段落,全片出现了第一个阴雨天,整个色调也降至前所未有的灰暗,雷米自杀死亡的消息传来。

这是全片情感冲击力最强的段落。前半段建立起的纯净感情随着李奥的内心成长彻底粉碎。刻骨铭心,又不可避免。李奥背负创伤,迎来残酷的成人礼。

雷米的自杀只是李奥成长的起点,《亲密》后半段刻画李奥面对创伤,经历内心蜕变,才完整构建出青春成长的历程。后半段依旧延续前半段克制内敛的情感刻画方式,也将李奥内心幽微的变化尽数呈现,但却少了前半段的动人感。

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物缺少发展。李奥继续着自己对男性身份的追求,打冰球,受伤,跟哥哥和冰球队的伙伴一起玩,帮家里花园干更多的活,努力成为一个主流群体期待的男生。

同时他心中的郁结不可化解,不只是因为雷米自杀引发的负罪感,也因失去与雷米亲密感情后的心灵空虚无法填补。最终他终于能直面创伤,完成成长。

诚然,从创伤到成长的过程是一种发展,但这种发展已经能从前半段的故事推测出来,这就凸显后半段过于按部就班,没有惊喜。

在情感强度上,李奥有着比前半段更深刻痛苦的挣扎,却也附带着更重的设计感。前半段的友情刻画贵在自然克制,避免过度戏剧化,直到雷米自杀才第一次出现强情节。

作为童年纯真的终结,雷米之死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却也是在有意为李奥的成长增加残酷性。失去纯真长大成人是普世情感,但由一个自杀情节发端,就显得不那么普世,也让李奥的痛苦挣扎总带着一种创作者刻意为之的意味。

此外,后半段的情感都是源于一个强情节点,但全片的情节构建思路又是反强情节的,这种不协调也让设计感过重的问题更突出了。

纵观全片,李奥与雷米的情感刻画确实动人,雷米死后李奥的心灵挣扎也能让人感同身受,到李奥拆下石膏的禁锢,直面创伤,全片恰到好处地结束。

然而,一切过于按部就班,仅止于个人情感。

德霍特沉迷于雕琢,又过于小心翼翼。他只想让为尽量多的观众带去温暖感动,不敢再像《女孩》般挑战禁区,这让《亲密》成为一部看起来足够舒适的影片,但缺少一个升华的层次。

拆下石膏,卸下禁锢,完成成长

全片最接近升华层次的人物关系是李奥与雷米的母亲。他们在前半段建立了不同寻常的亲密感情,雷米之死更为两人之间赋予了爱恨交织的复杂性。

他们的互动本有着深入挖掘的可能,既可探索少年成长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又可呈现人性在至亲死亡悲剧中的起伏变化。

然而,德霍特最终的落点李奥向雷米母亲坦承心声,两人温暖相依,共同直面创伤。这再次体现了德霍特以追求温暖动人为首要目的保守创作思路。

李奥与雷米母亲

扮演雷米母亲的女演员艾米莉·德奎恩是达内兄弟名作《罗塞塔》的女主。同为比利时作者型导演,德霍特两部长片也都传承了达内兄弟以人物情感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两者在风格上又体现出有趣的反差。

达内兄弟的视听美学趋于纪录片的简约,故事情节则有较强的设计感,戏剧冲突激烈,人物情感起伏大且外露,人性道德挣扎有古典悲剧味道。

德霍特在故事情节上追求平实克制,情感表达趋于内敛,更接近现实生活状态。他的视听技巧却比达内兄弟有更多雕琢,偏向风格化,不重写实。

《罗塞塔》

然而,达内兄弟的经典影片除刻画人物情感外,几乎都会在故事里融入一个更深的层次,比如移民、阶级流动等社会议题,无常命运中人性的复杂变化,家庭伦理间的道德模糊性等。

这些层次让人物更多面,让主题得到拓展与升华。

德霍特在处女作里展现了创造更丰富层次的野心,但在《亲密》中又退了回来。是再次跳出盒子,挑战禁区?还是继续留在舒适圈,迎合大多数人口味?

这个选择是德霍特否拍出更高艺术水平作品的关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专宠爷爷(赵姗姗宋雪)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专宠爷爷(赵姗姗宋雪)最新章节列表笔趣阁(专宠爷爷)

下一篇:单恋失态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单恋失态)贺从唯陆以宁陈嘉树最新章节免费阅读_笔趣阁(单恋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