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的文章(精选11篇)
姑父的文章(精选11篇)
缅怀姑父
文/周慧文文文
我姑父走了,而且是以自挂东南枝的方式走的。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惊愕得半天回不过神,为什么?读了一辈子书的姑父莫非一世清明,到了晚年却成了书呆子,在身体健康,儿孙承膝,颐养天年之时遇烦心事却没拐个角,而往死胡同里撞了。
那几天工作很繁忙,我没有前去吊唁,很是遗憾,想必姑父那清癯的身影,正襟危坐在台阶上,手捧一本古书,摇头晃脑地放声唱着的形象会永远留在我脑海。
姑父是个读书人,虽然他也是个贫穷的农民,养育了7个儿女,但他始终不事稼穑,柴米油盐之事不为他所谋,而读诗作文才是他一生的主要功课。据母亲说姑父出身大地主家庭,而且他是家里唯一的少爷,因此,他少年时颇得父母宠爱,不要说粗重的农活,连家务都冒沾过手,而年长他三岁的姑妈是他父母选定的最佳媳妇,一个是应了“女大三,抱金砖”,二个是身材高大的姑妈被认为是持家,做农活的好手。当时才14岁不谙世事的少年,当新娘过门时,他还害羞地躲在父母身后,不肯拜堂。
姑妈嫁过去,就成了伺候姑父的最好侍女。在我的印象中,姑妈永远都是忙忙碌碌,忙完田里,忙地里,忙完地里,忙家里,即使我们去做客,姑妈做饭,洗衣,扫地,从未停息过,而姑父即永远是手执一本书,坐在太阳下,灯下优哉游哉地读着,春节我们切拜年时,看到姑妈忙完所有家务后会打盆水来给姑父洗脚,这时姑父总会抬起头来,摘掉眼镜,与我们说起各种有趣的时文来。这桩看似不平衡的婚姻,旁观者也许会为姑妈打抱不平,可当局者却无怨无悔地乐在其中,她乐于承担所有农活和家务,也乐于把他当小弟般照顾,古话说得好: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姑妈之所以无怨无悔地庇护了这个男人几十年,因为他有着读书写文这一高雅的爱好,还有读书人的儒雅和风度。
姑父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永远以书、纸墨为伴的他,总是一身干干净净,有着白面书生的清秀,有着温良恭俭让的亲和,真乃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典范。
我父亲走后,是姑父写的祭文。记得那天下午,姑父在太阳下铺开有几米狭长的白纸,对折几下,凝思几分钟,便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用蝇头小楷写了三千多字。写完后他边读边讲解我听时,我当时的感觉是崇拜姑父到无以复加,他清晰地记得我父亲一生的生活、工作轨迹,甚至情感历程,而且措词情真意切,褒贬有度,加上那工整遒劲的小楷,如同结队前行的蚂蚁,有情感地匍匐于纸上。
我那才情横溢的姑父,一生为乡邻主管过各种各样的红白喜事,为亲人,乡邻写过很多篇祭文,状子。不知现在他离去会由谁来捉笔,那个人会不会写得如他所意。还有记得当初他为我父亲写祭文,就某问题是用直笔还是曲笔,征求我意见时,我回答说直笔吧。那今天姑父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生命,用我们老家的话说是让儿女们背负不孝、不义的骂名啊,那他希望执笔的人就他的死因是用直笔还是曲笔呢?如此说来,我只能用乡邻的话来说这个让我崇拜的姑父了:姑父,你好糊涂啊!
逝者已矣,姑父,一路走好!
钱不能当饭吃
文/陶昌武
从记事时起,他就听说,远在大城市的姑父,是一个身家亿万的富翁,钱多得无法计算,穿名牌、开洋车、吃美食、住别墅,要啥有啥。
他羡慕得不得了,觉得姑父好神秘、好伟大,便特别想去姑父家看看,见识一下,开开眼界。
为了满足他的愿望,在父亲的安排下,他终于如愿以偿,到姑父家住了一个多月。
不错,姑父确实如传说的那样,穿的是名牌衣服,开的是进口轿车,住的是花园别墅。
然而,姑父吃的东西,却一点也不特别,和普通百姓吃的没有什么两样,这让他满腹狐疑,百思不得其解。
回来以后,他奇怪地问父亲:“姑父那么有钱,他怎么也吃洋芋、白菜、豆腐、海带这些蔬菜,为什么也吃米饭、面条、包子这些粮食?他为什么不天天吃山珍海味?他为什么还说宾馆酒楼里的饭菜不可口?”
父亲想了想,也觉得奇怪,是啊,有那么多钱,为何不天天买好的吃呢?一时竟被问住了。
过了好久,父亲才回过神来,对他说,姑父虽然有钱,但姑父也是人啊!他这才如梦初醒、茅塞顿开。钱再多,毕竟不能当饭吃啊。
51封求“爱”信
文/胥加山
去年年底,姑父来电话,让我无论如何抽空回乡,为表妹小芳的婚宴捧捧场。当时,我随口而问,新郎是谁?姑父呵呵笑着答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小芳的婚宴设在她所工作的学校大食堂,前来贺喜的人挺多,热闹非凡。当我一眼看见新郎官,一下子就怔住了:新郎官张勇老师,不就是姑父死也不同意的那位小伙子吗?看着乐坏了的姑父忙前顾后地接待客人,我一头雾水。张勇老师的这门亲事,小芳曾出面请我做过姑父的思想工作,姑父也曾私下里找我劝说小芳,这对父女想当初就为这门亲事差点闹翻了脸。
席间,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偷偷寻问姑父让步的缘由。姑父摇摇头,饮了一杯酒,啧着嘴说,这是我的错!要不是那51封求“爱”信,我真不知犟到何时,差点毁了一段好姻缘。姑父说着,指了指新郎新娘桌上一个鼓囊的红纸包……
小芳是姑父的养女。她生下来三天,亲生母亲就因产后大出血死了。未生养孩子的姑父母,就把小芳领养回来,给了她常人家双倍的爱。
小芳从小十分听话乖巧,乐得姑父母逢人便夸。小芳19岁师专毕业,分到乡村中学教书,也渐渐从乡邻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过,她视姑父母比亲生父母还亲。因为从她记事起,姑父母给予她的爱一直浓得化不开。
小芳教书两年,渐渐爱上了和她一起工作的张勇老师。说起她和张勇老师的爱情,还多亏班上的学生。那年,小芳任初一(2)班的班主任,早她两年工作的张勇老师任初一(3)班的班主任。小芳起始工作,没有经验,常常被调皮的学生气得梨花带雨。张勇老师每次看到小芳一脸泪水地从教室里跑出来,总是好言相劝,而且私下里向她传授“班主任秘笈”。从此,初一(2)班的班风、学风渐渐有了起色。后来,张勇老师好事做到底,主动要求带初一(2)班一门课,这下张勇老师成了小芳的“垂帘听政”。后来,在一次学校大会上,张勇老师和小芳一同上主席台领奖,不知是谁叫了一声“多般配的一对!”,操场上一下子就掌声沸腾了。
小芳和张勇老师被爱情滋润着、幸福着,他们的学生也因青春萌动尤其爱听他们的课,常常把他们的爱情视为经典。
小芳第一次把张勇老师带回家,姑父一脸的不高兴,因为姑父早为小芳物色了人选——一位现役军人。那一次见面后,张勇老师心灰意冷地回到了学校。后来,小芳做姑父的思想工作,姑父却列出了私下暗访张勇老师家庭背景:贫穷、兄弟多、父母多病的……让小芳伤心得只有靠嘤嘤的哭作反抗。
姑父不同意小芳自选的张勇老师,小芳也拒绝姑父包办的现役军人,父女俩僵持了近一年。这一年,小芳和张勇老师的心情是悲伤的,但他们从不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当小芳和张勇老师所带的班快毕业时,有学生传开了:他们的老师被情所伤。
小芳和张勇老师各带的毕业班,最终中考成绩在镇里名列前茅。在欢送会上,小芳和她所带的学生依依惜别,她哭得尤其伤心。看着小芳老师伤心欲绝的样子,班长洞察她的内心。会后,他组织班上的同学又开了一次班会,说是小芳老师的爱情因我们而生,因她父亲而伤,在我们快要离开小芳老师之前,我们应承担起挽救小芳老师爱情的责任。再说,过两个月就是教师节了,我们每人向小芳老师的父亲写一封求“爱”信,列出张勇老师的优点,还有他们般配、相爱的证据。若是我们的信能够打动那个顽固不化的老头,这定是我们献给小芳老师、张勇老师最好的“教师节”礼物。班长的建议一提出,同学们响应强烈……
那一年,9月10日,姑父收到一大包信。他带着疑惑和惊奇,看完一封封信后,顿时老泪纵横——51个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纯洁的。
婚宴进入高潮,有人闹小芳、张勇老师说出相爱的秘密。小芳和张勇老师幸福地捧起了那51封求“爱”信。小芳声音颤颤地说:“我们的爱情是学生为媒,是他们用爱的言语打动了我父亲!”一旁的姑父虽耷拉了一下头,但他的脸上还是洋溢着幸福……
小芳和张勇老师的爱情在乡村成为美谈,那51封求“爱”信更成了一个经典的故事。因为,那是青春与世俗抗争的胜利,同时也是学生献给老师最美、最感人的礼物。
我记得
文/Stephanie
我记得过年回家和朋友在外K歌,几乎凌晨家里来电,妈妈坚持让爸爸开车来接我,临近末尾,妈妈用十分过意不去的语气和我商量“爸爸开家里那个小夏利去接你可以么?”之后又急忙的解释了好多……好像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
我记得最后那年过年,记忆里我和奶奶最后一次坐在一起吃饺子。我吃光了自己的那份,顺手从她碟子里扦了一个,她停下来,看了我半天默默地说“你别吃我的饺子。”我当时笑她小气,可我记得她说的下一句话“我碰过的你不嫌乎我么?”
我记得最后一次见她,她躺在那儿,昏迷不醒发着高烧,我握着她的手,很热……我知道她已经没有意识,可我心里还是希望她知道,我来看她……我一直记得手里的温度,那证明她活着……
我记得每次见姑父,他总是笑着夸我聪明,然后拿出新的玩意儿,逗我要领我游遍大江南北,他是第一个真心夸我聪明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我想我在他的眼里一直都是一个样子,一个内向的学东西很快的小侄女……
我记得我最后一次见他,握着他的手,有些凉微微透着汗。他的手指不停地比划着,好像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即使在最后也要挣扎着写下来,姑姑说他只是没了意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记得三个小时之后我站在他的床前,一个小小的推车,仪器歪在上边,我看着仪器上的心跳,医生在静脉管里打了药,数字在几秒内跳到120,半分钟不到又变成十几,最后只剩刺耳的滴声。医生看了看表跟护士报了时间……我听到姑姑的哭声,有人把我推出来,透过玻璃窗我看到那些礼仪公司的人在念念有词的装殓,当他们盖上那个软棺的盖子时,一句话卡在我的喉咙里“盖子盖上会没有空气!他会不能呼吸!不能盖!”可我只是站着不停地流泪,和其他人一样……
我记得第一次去冷冻库,里面是集装箱一样的铁柜,生了锈又有些发绿,一排窄窄的门。礼仪们抬着姑父的软棺进来,开一个小门,可以装三四个人,我感觉到里面流出来冰凉的雾气。利索的扣上门把,他们出了冷冻库。我站在原地望着门口,心里却在想“你们不能把他关在这!这很冷!又窄,!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些人!”……最后的那个人开始拖冰库的门,而我又在想到冰库的棚顶原来这么高,灯光是黄绿色的,好暗……他发现了杵在原地的我,把我拽了出来。外面的阳光照在身上,好像刚才的一切都是梦……
我记得隔天早上,和奶奶的悼别会一样,嗡嗡的乐声,转圈走着的人,还有躺在中间那个让我陌生的人……道别会结束,我站在焚烧炉前,看着姑父的遗体,他们说这是最后的道别……那么近,他穿着古怪的中山装,他从不穿这种衣服的。这是家人口中的老顽童、是会夸我聪明的姑父么,明明不是这样的……传送带开始移动的时候,我突然开始大哭大闹,我跪在地上抓着台沿,哭着口齿不清的说不能烧!不能烧!有人来抓着我,可我死死的盯着姑父的遗体,”不能烧!烧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最后我还是没能像其他人一样正常些……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我会这么难过,也许是第一次面对身边的死亡,第一次要和一个亲人永远的道别。我想大家都很在忙着办丧事,只有我一个孩子在全神贯注的体会失去……
今年我又去了一次火葬场,因为我的闺蜜,经历过这些就不希望身边的人再有同样的遭遇,可我意识到我无能为力……
我们每一次轻松的分别,都是因为我们下意识的认为很快会再见……
你有没有细想过?
会不会害怕?
哑表妹
文/熊定质
那天,哑表妹在赶场,看到我后,她欣喜地拍着旁边的儿女,然后指指我,比划着仿佛在介绍:看,我的儿女都长大了,都不错吧。她灿烂若花的脸上,凝聚着苦尽甘来的喜悦。
也是,如今表妹两个细娃先后上了大学,自己也住上了新楼房。这于健康人来说,或许正常不过,但对都是残疾人的表妹两口子来说,着实是家庭幸事。为此,夫妻俩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心血和汗水。
表妹姓王,出生时面容秀丽,声音清脆悦耳。初通文墨的姑父经过反复推敲,取名凤霞,对她寄予厚望。
表妹一岁多时就会喊爸爸、妈妈,像一只百灵鸟围绕在父母身边歌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两岁多时,聪明伶俐的她得了脑膜炎,半夜三更高烧不退。懂点推拿、针炙的姑父急中生智,果断对她施行推拿针灸之术,高烧退了,表妹却哑了。对此,姑父十分后悔,欲哭无泪:“凤霞,对不起,是我害了你一辈子啊!”
到了启蒙上学时,表妹见同龄的玩伴背起书包上学堂,吵闹着也要去。无论父母怎么哄劝,她仍在地上撒泼耍横,直至挨了一顿打后才逐渐平息下来。也许,此时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已隐约觉得自己与正常的孩子似乎有些不一样。
倍感内疚的姑父手把手地从1、2、3,人、口、手开始教表妹识字写字,她逐渐能写出包括自己名字在内的三五百个文字。
心灵手巧的表妹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学会了挖土、挑粪、播种、插秧、割猪草等生产技能,还学会了煮饭、喂猪等家务活。农闲时节,她还在妈妈手把手地传授下,学习缝鞋垫、纳鞋底、上鞋面,还向寨子里的女青年学织毛衣。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不经意间,表妹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心灵手巧的她怎么也看不出是聋哑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姑姑、姑父为表妹的婚姻暗自着急,私底下请亲戚朋友给女儿介绍对象。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媒人的陪伴下一瘸一拐地迈进家门。对这个不速之客,表妹从父母的眼神中仿佛明白了什么,警觉地观察着。谁知她突然“啊啊”地怒吼起来,使劲地把那人往门外推。为此,姑父狠狠抽了她几耳光,表妹委屈地哭起来。
残疾的表妹没觉得自己有残疾,觉得脚有残疾的他跟自己不般配。她心中敞亮着,常梦想着一位英俊潇洒的男神骑着白马飘然而至。
难道残疾人只能和残疾人婚配?父亲的耳光仿佛让表妹幡然醒悟,伤伤心心地哭了几场后,表妹和腿脚残疾的土家族汉子拜了天地。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定一个人就是一辈子。她默默地和老公辛勤劳作、相濡以沫,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生活之树。
婚后的日子,表妹两口子长年累月为家庭生活而忙碌奔波。她家的十多亩承包地中有三亩是稻田,丈夫吃力地吆着牛扶着犁铧耕田,她就帮忙搭田坎、插秧;丈夫犁土,她就帮忙打窝、播种。回到家后,她还要煮饭、喂猪、洗衣服,照顾年老多病的婆婆。
随着两个孩子的先后出生,表妹就更忙碌更辛苦了,也显得更加烦躁,时不时凶巴巴地向老实本分的丈夫“啊、啊”地狂吼,有时扭着丈夫抓扯。深知她脾气的丈夫,自然不和她斗勇,一如继往地忍让、迁就着。
雨雪天,不能上坡干活,表妹却一刻也没闲着。她或缝鞋垫或纳鞋底或织毛衣把对家人和亲戚的爱带入到千针万线中。家人分别都有多件毛衣、多双千层底布鞋和多双鞋垫。
两个孩子先后上小学、中学后,表妹家的经济负担逐渐加重。当地政府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把她家评定为低保户、贫困户,还落实了两口子的残疾人生活补贴,享受了产业发展、教育资助等相关政策待遇。如此这般,她家逐渐走出困境。
不仅如此,表妹的两个子女,先后考上了大学本科。在政府和家人的鼎力相助下,两个子女读书安心,品学皆优。
在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表妹家去年修起了一栋钢混结构的新房。一家人终于从破烂的百年老屋搬出来,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住着舒适的新房,看着墙壁贴着的两个孩子在学校获得的奖状,饱经风霜的表妹情不自禁地笑了,笑得那样纯脆,那样甜蜜。我知道,她是在用心诉说着一路上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关爱,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买房
文/张雄飞
我家现在这套住房,购置于2010年。当时我和爱人意见一致,要买一套带电梯的新房。一定要买带电梯的房,起因于母亲。有一年春天,母亲在姐姐家住,不小心摔倒,股骨头被摔断,虽经医院治疗,再也没有恢复,从此拄上了双拐,上下楼都成问题。
经过简单装修,很快就住上了。住上了新房,并且是带电梯的,那种喜悦,无异于家里娶了新媳妇儿,每天上下楼,也长了精神,见了熟识的人,忍不住喜滋滋夸耀。后来,单位同事、亲戚要买新房,我们总是热心推荐,引了他们来小区参观,这里还有几套尾盘房,推荐他们购买。同事和亲戚看了房子,好像并不热切。
有一回,和同事一起吃饭,几盅酒下肚,脸红心热之后,拉开了话。问同事:“我们那楼房,着实不错,你怎么看不上?”同事说:“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当然是真话,你尽管说。”同事再喝下一盅酒,缓缓说道:“你这个小区的房子,有几点不足。第一,品牌不行。开发商过去是村长,后来成立房地产公司,变成开发商,土老帽儿一个。第二,小区环境不行。四座楼一字排开,前面一条通道,没有院子,更没有绿植花木、水系亭台,缺乏品位。第三,应该是最关键的:地段不行。靠近大桥,临近马路,环境不行。所以,这样的房子,除非是刚需,没人愿意买。”
同事的话,我听了似懂非懂,将信将疑。回到家里,对着窗户,南边瞅瞅,北边看看,再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细细体会。我的感觉,没什么不好呀。只是从此以后,不再对任何人夸耀我的住房。
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大品牌开发商纷至沓来。他们所建的商住楼,外观规整,布局讲究,尤其是园区建设,花木葱茏,小桥流水,亭台回廊,饶有情致。后来,我姐姐家买了一套房。不比不知道,两相比较,从此,我们的房成了寒门。
半年前,年过古稀的姑姑姑父从南方回来,决定在洛阳买房安家。他们的儿子在国外,姑姑姑父二人打算叶落归根,在我或姐姐居住的小区选一套二手房,靠近我们居住以便养老。
姑姑姑父二老对买房很慎重,他们先是在姐姐家住了半月,然后又来我家住了近一个月。一天上午,姑姑让我把姐姐喊过来,郑重地对我们说:我们商量好了,决定在这个小区买房。二老的决定,让我感到诧异,姐姐更是不解,劝他们再考虑一下。
姑姑微笑着,没有说话。姑父朗朗开口了:你那个小区,好固然是好。但是,我们看中这个小区有三点理由:第一,交通方便。这楼房扼守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到城市哪个地方都方便。第二,楼房单一,楼层高,闹中取静,视野开阔,采光好。第三,靠近农民搬迁小区,人来人往,接地气,买东西方便,还便宜。
姐姐劝姑父说:姑父呀,这里居住人多,环境嘈杂,还是选我们那里,安静一些。那里房子贵是贵了,但您二老又不缺钱。
姑父摆摆手说:不是钱的问题。你那里楼高院深,半天不见个人影,路过的公交车也少,买东西不方便。住房子,就像找媳妇儿,不能光看模样俊俏,朴朴实实,能开开心心居家过日子,就是好。
终于,姑姑姑父在我们这里买了房子,与我们家成了近邻。
两千元钱的爱
文/卧能成佛
阔别家乡十余年,听说我要回家探亲,亲戚们纷纷打电话,希望带点新疆特产回去,有吃的有用的、也有穿的。
可是姑姑让我带的东西,让人很纳闷:带一双42码的军用翻毛皮鞋给姑父,可姑父病逝已有五年了;而且姑父生前我曾邮过一双41友的皮鞋,他回信说很合脚;理我奇怪的是姑姑竟然为这件前前后后打了三次电话,一再叮咚,鞋子一定要是42码的。
对于一个刚近老年就丧偶的亲人,我不想把事情办砸,就打电话问母亲。
母亲不无伤感的说:“你姑父走的时候,你姑姑怕他在那边冷,受冻,就连夜赶织了一双厚厚的毛袜,那可是一针一线地织出来的,第二天,袜子织完了,头发也白了一半。可能是他穿厚毛袜走的,所以要穿大一号的鞋子才合脚吧。”
其实姑姑这么念着姑父,全家人都可以理解。
姑父是姑姑的第二个丈夫,比姑姑小五岁。她嫁给他时,已经是青年丧夫,还带着一儿一女,大的才3岁,小的才1岁。姑父家因为穷,娶不起媳妇。所以他娶了带着一儿一女的姑姑,就像得了宝贝一样。后来,他们又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日子清苦,但其乐融融。
为了养活这个大家,姑父长年累月下井挑煤,不要命的透支身体。用自己的肩膀挑着全家的日子,维持这个艰苦的家。
等到儿女们长大,他已经衰老,但他在姑姑面前却是处处装强。50多岁的人了,有时还瞒着姑姑一家人下井干活。
不幸来临时,全家浑然不知。那年姑姑60岁。一次下完井回家吃饭时,姑父忽然身子滑向桌底下,不省人事。待送到医院时,人已经断了气。医生说,姑父是“过劳死”。
可是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姑父出现了“回光返照”,把他最担心的事办完了才咽的气。
他拉着姑姑的手,流着眼泪说,“老婆子,我恐怕不行了,本来想在走之前,给你多留点养老钱防防,可我只为你准备了二千元钱,哎,有点少了。”
回到老家,我特意陪着姑姑去看姑父。
姑姑将那双簇新的翻毛皮鞋点燃,一点一点地烧,用她那双满是皱纹的手,细心地拨着火,以使烧得更充分、更快。毛皮和橡胶燃烧而产生的刺鼻的味道发散在空气中,令人窒息,姑姑全然不觉。
最后,送给爱人的礼物,只剩下一点点灰,风一吹,便也灰飞烟灭,仿佛到了该去的地方。
听母亲说,姑父给姑姑留的那两千元钱,姑姑众来没有动过,一直珍藏着,只是姑父去世的忌日才打开,默默地看一天。
儿女们都很孝顺,农村的日子再穷,儿女们从没有去打过这两千元钱的主意。因为他们知道,这两千元钱所承载的爱远远不只这两千元钱。
人的一生为了啥
我的姑姑和我不在一个城市(也不是一个省),今年虚岁88岁,最近身体不是太好。姑姑很小就嫁给了比他大17岁的姑父。姑姑婚后几年没有生孩子,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东求求医、西拜拜佛。后来生了一个男孩。生了男孩不久,姑父因在解放前无意接触过鸦片,所以就坐了监狱。姑姑一个人带着孩子,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托儿所,她给别人当保姆,抽时间还要抐鞋底、糊纸盒赚钱。那几年姑姑特别艰辛,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写到这我也很心酸、难受。
几年后姑父出了监狱,而且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姑姑一家生活也好了,孩子大了姑姑也参加了工作,在郑州市里也有了房子。姑姑的儿子学校毕业后知青下乡了,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当时姑父的年龄就不小了,单位为了两个老人有人照顾,就把他俩接受了。我姑父的单位很好是中央直属单位,一般人是进不去的。他俩婚后有了一个女孩,姑姑、姑父退休了,老两口每天给他们做饭接送孩子上学,并把一辈子辛辛苦苦的积蓄,给儿子儿媳妇买了房子。几年后孩子大了不用人了,儿媳妇不理他们老两口了。
我姑父是98年去世的(92岁),当时儿媳妇一次都没有去过医院看看。开追悼会时单位的领导感觉她太过分了,批评了她,她才参加了追悼会。姑父去世后就我姑姑一个人,近几年孙女也出嫁了,她们俩也退休了,两人住了150多平米的房子,但是不让老人去。现在姑姑一个人吃住,因为年龄大了,每过一段时间,老家(姑父)的侄儿(都70多岁了)、侄儿媳妇、侄女、侄女女婿去给她打扫打扫卫生、洗洗澡、理理发、做几顿她喜欢吃的饭。本来我是亲亲的侄女,可是最近两年我老伴脑梗,他生活不能自理,我也走不开,所以很是心酸。姑姑说她命运不好,但是我感觉她还是命运好的。因为在退休前和她在一起上班的同事万芝姨是最好最好朋友。万芝姨比她小18岁(点击:我的万枝姨)现在就像亲闺女一样经常给她洗洗澡、理理发、剪剪指甲、洗洗衣服、送点好吃的。万芝姨对待我姑姑比亲人还亲,我万分感激她。我会感谢她的,祝福万芝姨每天开心快乐!健康长寿!
我现在最让姑姑开心的是,隔一天给她打个电话。每次打电话都要聊一会儿。所以现在隔一天给她打个电话,这也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姑姑现在还是一个人在家,她不让儿子在她家,理由是怕儿子受媳妇的气。她儿子都63岁了还是特别娇惯,去住养老院又怕见不到儿子。
我有时也想不通,母亲为了儿子可以舍身忘死,儿子却无动于衷。儿子为了媳妇可以舍母忘亲。姑姑从来不说儿子不孝,总是说儿子老实、不会说、缠不了媳妇。我想这个媳妇可能不是父母生养的,很可能她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怪物,为什么一点都不懂人性。别人都看见姑姑可怜,比如:原来和我姑姑是邻居的老人、年轻人、每过一段时间,或者过年过节都要去看看我姑姑。这个媳妇自从我姑姑给她买上新房子搬出去几十年都没有看过婆婆。我姑姑说儿媳妇结婚40多年了,一共叫过她3个妈。
人的一生求个什么?我姑姑现在每个月2000多元工资,如果没有工资怎么办?不过现在什么都不说,只要身体健康,一切一切都好。因为今天的社会制度好,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人民生活。所以我们要感谢党和政府。我的人生所求,身体健康,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回乡记
文/巍巍大别山
今天是奶奶去世一周年的忌日。根据老家的习俗,我们今天得回去给她老人家上坟。
上午十点多钟,我们骑着摩托车带着儿子向老家进发。今天的天气特别的好,艳阳高照,惠风和畅。一路上,我们呼气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心情格外的舒畅,享受一次秋游的快乐。
老家位于城郊南边大约20公里的槐树岗,属原六毛路的交通要道,因解放战争时期的着名的槐树岗阻击战而名垂皖西革命史。属大别山余脉的江淮分水岭地带,典型的丘陵地区。自六毛路改道之后,显得有点闭塞,原来的道路因年久失修早已是坑坑洼洼,难以通行。所以,我们汽车绕道六霍路再转电厂路行驶。虽然远了那么一点,但是路好走多了。
大约50分钟左右,我们的摩托车驶进村口。以前非常热闹的拥有100多人口的村子,现在显得相当的冷清,很难见到几个人。也难怪,年轻人都带着老婆、孩子进城打工去了,剩下的大都是老年人留守在家里,伺候着几亩薄田。此时,稻子已经收割完毕,田野里剩下的都是稻茬。
第一站,我们先到同村的华姑姥家吃饭。爸爸妈妈早先我们之前赶到了,他们一大早坐公交车过来的。华姑姥是我的爷爷奶奶抱养的女儿,先天性聋哑,但人很聪明能干,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育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莉莉的儿子今年都已经四岁了,涛子在读初中。得知我们今天来,莉莉带着孩子特意回来帮华姑姥烧饭。此时,姑父在地里收玉米还未回来,爸爸也去帮忙去了。大约20分钟以后,随着一阵“突、突、突…”的响声,姑父开着手扶拖拉机满载着玉米棒从地里回来了。姑父是个典型的庄稼汉,别看五十多岁了,身体硬朗,干起活来连许多年轻人都难于与他相比。他除了种好自家的田地,还常年在附近的一家窑厂打工,一年收入好几万。所以家里的日过得比较红火,不仅盖了楼房,还添置了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还打了一口地下井,用水直接用电泵从井里抽。家里还盖有卫生间,安了浴霸。生活条件一点也不比我们城里差。
见我们到来,姑父非常高兴,还特意邀请了在村卫生室工作的我的堂弟来陪我们。中午,莉莉妹妹烧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不仅有标准的农家土菜,还有从集镇上买回的卤菜。父亲、姑父、堂弟和我,我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不知不觉,二斤白酒喝完了,然后我们又一人喝了一瓶啤酒,亲情在畅饮畅聊中尽情的流淌。
吃过饭,已经一点多钟了,稍事休息了一会儿,姑父姑姑要到里干活了,我们到老屋子取纸给奶奶上坟。我家的老宅子,离姑父家只有几百米之遥。走近老宅子一看,现在已是满目凄凉,屋前屋后树木和竹林已被砍伐殆尽,使得原本很有生气的老屋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打开院门,令我们大吃一惊,由于长时间没有人住,院子里已是杂草丛生,几乎无处下脚。再打开房门一看,情况更是糟糕,地面是一片潮湿,一间卧室的后墙已经被雨淋得坍塌了。缺乏人住和必要的维护的老屋,就像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恐怕顶不了多长时间了。据父亲介绍,我们家的老宅子至少也有60年的历史了,当时在村子是一流的房子。后来,村子里,别的人家陆陆续续盖了砖瓦房和楼房,我们家依然住着这土墙草顶的老房子。别人是把钱投资在房子上了,而我们家把钱投资在三个孩子的念书上了。事实证明,我的父亲母情的做法是高明的,眼光看得比较远。老房子承载了我们家太多的欢乐和幸福,也见证了我们家60年来的发展和变迁,她已经出色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给奶奶上坟是我们今天老家之行的重要内容。奶奶的坟,就在离村子不远的后山上。坟向正好朝北,仿佛在遥望住在城里的儿孙们和她自己的娘家亲人们。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奶奶的坟头上荒草已经有一人多深了。但是奶奶始终没有走出我们的思念。春节、清明节,父亲母亲都回来到她的坟前烧纸祷告,以尽一片孝心。爸爸把纸钱点燃,我和孩子不断地往火堆里添纸。爸爸一边烧纸一边嘴里念叨着:“娘啊,来领钱呀,今天你的儿子、孙子、重孙子都回来看你了……”爸爸是乡里面有名的大孝子,伺候生病在床16年的奶奶,演绎了“久病床前有孝子”母子深情!堪称尊老孝亲的典范!爸爸的事迹时刻教育者感染着我们。为此,春节期间我很动情的写了一片《回家的路不再遥远》的博文。有奶奶在,我们每年春节,不管是白雪飘飘还是大雨泥泞,我们都要带着孩子回来,与老人家共度佳节。平时呢,我们也要抽出时间,买一点好吃的回来看望他老人家。奶奶去世以后,父亲母亲进城了,老屋虽在,但家的意义已经没有了。所以,以后回来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
烧完纸,我们点燃一挂炮竹,又分别在奶奶的坟前磕了几个头,然后我骑上摩托车带着孩子踏上回程的路,结束今天的回乡之行。
秋的国度里,想念一个人
文/麦垛
秋的国度里,想念一个人
家就像一颗大树一样,时不时就会有一片叶子落下来,岁月的风就会那么没有丝毫的眷恋且无情地卷起那安详的落叶,把他吹到那个遥远且不为我们所知的世界……
-----题记
潇潇的秋雨,飒飒的落叶,凉凉的微风。白天所有的喧哗和烦躁,在此时已是消失殆尽,打开一盏萤火般亮的灯,铺开哪发黄的稿笺,打开自己思想的闸门,用自己手中的笔,再加上自己拙劣的文字,来抒写对一个人的想念。
炎炎夏日,身处他乡异地,从母亲口中得知姑父逝世的噩耗,我大脑顿时一片空白,唯有的就是不停数次地质问母亲,姑父真的走了吗?“你傻的吗?你姑父没有逝世,我怎么没能说逝世了呢!”母亲带有生气语气的大声回答告诉了我一个令我难以接受的残酷的事实。
那段艰辛的岁月走过了,但岁月残留痛苦的痕迹将永远都无法抹去,因为留给自己和姑姑的只有骨肉的缺失和亲情的裂痕,从此以后,骨肉和亲情就变得是那么的不饱满。
五十多年来,您和姑姑恩爱有加,俩人一块生活了大半辈子,您这一走,使姑姑的心里一下没有了伴。
姑父,那天来参加您的葬礼,当看到您的灵柩被抬出来时,莫名的液体在侄儿我的眼圈你徘徊、滚动,紧接着他流过我年轻的面颊,跌下,狠狠地砸到侄儿的心坎上,那种痛是撕心裂肺的,那道伤口将是永远都无法愈合的……
岁月的脚步在您的额头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迹,您走过的充满坎坷且不平凡的一生,将会被时间所珍藏、所记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姑父您是永远走了,但您的声音会一直会在那个大山沟里回响,久久不绝!
夜还是死一般的静寂,窗外秋雨依旧下,秋叶依旧落,秋风依旧吹,当然我对您的想念也依旧。姑父,若是您坟头有彩蝶不停地盘旋飞舞,那便是您侄儿永不凋零的想念!
秋风起人憔悴,叶儿落心流泪。
关于那年月的回忆
文/大漠苍狼
我的二姑父心灵手巧是认识他的人公认的。我小的时候,每到镇里正月十五举行灯展,如果没有二姑父的作品,仿佛这灯展就没了灵魂。有一年的正月十五前,二姑父历时一个多月做了《八仙过海》灯笼,没想到正月十五那天刚挂好,变天了,一阵大风把灯笼刮掉,摔成稀巴烂。二姑夫抱着灯笼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后来,就这烂灯笼竟然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块毛巾被。
上世纪80年代初,电扇还是奢侈品。但是,贫穷阻挡不了人们对时尚的向往。被全家公认为心灵手巧的二姑父突发奇想,用厨房那台坏鼓风机改装一台小电扇。此想法得到了我和表妹的大力支持。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鼓风机终于变成了电扇的模样,只是没有外面那个网罩。一天中午吃过饭,暑气逼人,我和表妹撺掇二姑父把电扇通上电,大家凉爽一下。
二姑父小心翼翼地端出小电扇,摆在方桌上。为了安全起见,他示意我和二姑、表妹先上炕。在我们屏气凝神、满目期待地关注下,二姑父给电扇通上了电。看着电扇摇头晃脑地转动起来,我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了小风拂脸的惬意。我和表妹在炕上跳起来,欢呼着:有电扇喽,有电扇喽……
就在我们喜笑颜开时,突然二姑父大喝“快卧倒”,我和表妹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时,便被二姑父掐着脖子,狗吃屎似的按趴在炕上,动弹不得。我只听到耳边呼呼风声,不时还有什么东西砍在墙上的“叮咣”声。我们在二姑父带着颤音儿的“别动”声中老老实实地趴着,大气不敢出,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好慢。我偷偷转动眼珠,看到二姑和二姑父也像我们一样,趴在炕上,我清楚地听到了二姑急促的心跳声。
“起来吧。”终于听到二姑父如获重负的声音,我和表妹莫明其妙地站起来,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我们心爱的风扇一片叶子脱离母体嵌在门框上,剩下的两片散落在方桌腿边。“赶快把你的作品拿走,赶快拿走,我再也不想看到它。”二姑一边摆手一边喘着粗气儿。
后来,我和表妹才知道,我们真的经历了九死一生。那风扇转着转着脑袋突然飞了出来,是我那从部队上下来的二姑父一个鱼跃,扑倒了我和表妹,推倒了二姑,大家才幸免于难。阿弥佗佛。文/大漠苍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