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的文章(精选11篇)


取暖的文章(精选11篇)

关于取暖的回忆

文/王志英

又快到供暖的日子了,勾起了我对取暖那些事儿的回忆。

小时候,天气非常冷,特别是“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那些日子,冷得简直要命,一贯爱往外跑的我,也老老实实地坐在热炕上盖着被子取暖。

上了小学,只得离开热被窝,按班里的规定,轮流着从家里抱柴,再由值日生在教室里点火取暖。虽然教室里暖和了一些,人却熏得直流泪。不过,流泪归流泪,好处还是很多,比如有人给大家烤红薯吃。

到了初中,则用火炉取暖。

火炉,是用砖砌成的土炉子,燃料是用我们山西的晋城煤打细后加上适量的水和适量的土抹制而成的,老百姓叫它“泥基”。用“泥基”烧火炉,比起用柴生火好多了。下课后,女生们叽叽喳喳地围在炉子旁,把冰凉的手放在炉口上烤。男生则跑到教室外,有的玩“撞拐拐”;有的靠在向阳的墙上,左挤挤,右挤挤,用来取暖。

老百姓的家里,也用火炉取暖。不过,一家人只生一个炉子,盘在长辈卧室,一炉两用,既做饭,又取暖。用火炉取暖,在民间沿用了几十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买了一个大肚子铁火炉,烧钢炭。本来家里是买不起钢炭的,有个朋友有辆跑运输的大卡车,给我拉了一车,大肚子铁火炉这才热起来。之后,机关每年都发24元取暖费,我再添补一点,买上一吨钢炭,就足够一个冬天烧了,从此,家里总是暖融融的。

后来,有了“蜂窝煤炉”,又有人发明了蜂窝煤炉带暖气片,便有不少人用蜂窝煤炉取暖,成本低,又安全,还干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家又用上了家用小锅炉,还请人给楼上楼下的全部房间安装上了暖气管和暖气片,供暖时间是从早上起床烧到晚上睡觉。后来发现半夜小锅炉温度低,我便和大女儿、大女婿买了两组用电带水箱的电暖设备。每天睡觉前把电源插上,水箱倒上水,温度设定好,这便保证了小锅炉停烧后房间有了较高的暖度。

再后来,运城市区铁道南有了供热公司,我们便用上了“大暖”,这比家用小锅炉更省钱、省事、省力、干净,好不乐哉!

2011年,我随儿子搬进了四季绿城。那年冬天,取暖又进了一大步——用“地暖”。“地暖”是地板辐射采暖的简称,是以整个地面为散热器,通过地板辐射层中的热媒,均匀加热,由下至上进行传导。这种“地暖”符合中医“温足顶凉”的健身理论,也更舒适,更暖和,更平衡,真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取暖方式的变化和进步,佐证了祖国的发展和进步,也见证着我们广大群众由穷变富,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

若遇见 必珍藏 相互取暖 若忆起 心融融 彼此牵念

不记得,也没有刻意的留意,我们相识的时日。好似有一段绵长的光景了吧。清浅的话语,淡淡的温情,在我的空间里开始渐渐蔓延。每日清晨如期的问候,每天晚上不变的晚安,如柔柔的春风吹来了几许暖意。你长发袭肩,清澈的眸子似一波秋水,浅笑盈盈,脉脉含情。让人不禁心生几分爱怜。

走近你,因为你的文字。透着淡淡幽香的文字,让我迷恋至今。初见倾墨,再见倾心。与你邂逅于文字,相知于空间,相惜于屏幕两端。同为文字里的女子,以文字相互怜惜,相互取暖,从文字里读你,你不言,我亦懂。以诗拥抱你,以词深爱你,以文字温暖你。

每一段相遇都是前世的因,许是前世我和你是惺惺相惜的姐妹,同于一书房挥毫泼墨,同于一琴房弹琴做唱,同在晨曦暮霭中嬉戏作乐。三千痴缠换的今生一朝相遇。你轻声一唤,我便心底暖暖。若相遇,必相惜。若不离,则不弃。

我们把那个美丽的约定铭记在心里。和日月同辉,和山河同在。

等到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季节,我带着那些美好的期许穿越千山万水和你演绎一场遇见……

若遇见,必珍藏,收藏我们的欢声笑语,收藏我们的短浅对白,收藏你的一颦一笑。尔后填在我的唐诗宋词中。潜在我的每一个梦境中。若忆起,心融融。若想起,情浓浓。

想念冬日小火炉

文/墨海书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寒冷的冬日,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心中忽然无端由地升起对小火炉的怀念。

如今上了岁数的人,对小火炉的印象一定很深。那时的冬天,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家家户户就靠一只火炉取暖。

生炉子是爸爸的事。爸爸下班后,把炉子提到院子里,先是撕几张报纸点燃油毛毡,扔进炉膛内,再放上几块碎木块,打开炉门,火借风势,很快燃烧起来。爸爸趁机加上炭块,等炭块变得火红时,爸爸把火炉提到屋里,我们围了上去,一边取暖,一边拿来馒头、咸鱼、辣椒等架在炉火上烤。一会的工夫,室内就弥漫起一股馒头的焦香,鱼的咸香和辣椒的辣香来。

吃过晚饭,爸爸会在炉子上烧一壶水。我们围坐在火炉边,听爸爸讲故事。妈妈静静地坐在一边缝补衣服。水开了,爸爸将热水冲进茶壶,倒出一杯端给妈妈说:“来,歇会,喝杯茶暖暖身子。”妈妈接过茶杯,抬头看着爸爸,对视一笑说:“你也喝点吧,忙了一天了。”然后轰赶我们上床睡觉。冬天的夜,寂冷、漫长。我们躺在被窝里,各自捧本小人书看。妈妈拿来花生放在炉盖上烤着,“剥,剥”的炭火声和“噼,噼”的花生壳爆裂的声音,陪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夜。

刚结婚那会,我住在单位分的楼房,炉子是后勤发的,生铁的,圆口圆底,上窄下宽,约20公分高,还配有烟囱。冬天,单位发了100公斤煤取暖,我怕弄脏新房,干脆托人买了几麻袋木柴,每晚劈几块扔进火炉内,看着红红的火焰在炉膛里燃烧,听着柴火发出的“劈劈啪啪”的声响,那只跨越千年的“红泥小火炉”倏地进入我的脑海。一种隔了光阴的日子的味道,突然在身边弥漫开来。

窗外雪花飞舞,室内温暖如春。冬日小火炉,在温暖我身心的同时,唤起我对亲情的思念和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向阳取暖

文/杨泽文

在我的经验中,向阳取暖最好的地方还是在乡下。而乡下最好向阳取暖的地方则是在草坪上和草垛下。

在我的童年时代,草坪和草垛是我最迷恋的地方,也是我向阳取暖最多的地方。在缺少保暖衣服的岁月,年少的我总是喜欢在冬春日子放牧,为的是能在山地牧场的草坪上或仰或卧地向阳取暖。周围是自由随意啃吃着枯黄冬草的牛羊,还有时飞时跳忙着觅食的鸟群。这当然是一幅优美的自然图景,可惜缺少能够绘画的目击者。而在暖暖的阳光照射下,我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进入甜美的梦乡。一旦醒来后周身便有了少有的力气,于是也就有了在牧场奔跑的欲望,游走得再远的牛羊,很快就被我一个不少地收拢归齐。接下来在草坪上继续仰躺着向阳取暖,只是再也没有了睡意,于是转而仰望蓝天和蓝天上飘移的洁白云朵。

在田野里的草垛下向阳取暖,虽然给人的机会并不多,但却是最有诱惑力的。我早年在乡村小学读书时,由于家离学校太远,中午饭自然无法回家吃,只能吃早上带来的冷饭或干粮。每到冬天,学校四周的稻田里,零零星星地堆放着不高不矮的稻草垛。每天草草吃完自带的午饭后,抬头看到正被温暖阳光照射的那些干草垛时,双脚就禁不住往田野里走,然后在某一个草垛下,抽几把金黄色稻草垫在身下,随意地靠着草垛向阳取暖,以致在干稻草散发出的特有气息中进入甜美梦乡。醒来之后,要么拿出课本温习功课,要么拿出作业本放到双膝上做作业,更多的时候则是翻看连环画或是阅读难得的小说。记得《战斗的青春》《大刀记》《苦菜花》《林海雪原》《剑》等这些长篇小说,我几乎都是靠着草垛向阳取暖中读完的。以至于多年之后,每当想起这些久违的长篇小说时,眼前就随之闪现出金黄色的乡间稻草垛。

要说向阳取暖,还有两个不错的地方就是墙根和阳台。记得在整个学生时代,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每到冬春时节都喜欢在校园里的墙根或站或蹲地向阳取暖,一边面朝阳光一边聊着话语,那简直是一种享受。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一所县城中学读高中时,冬天下课玲声一响,同学们就从教室蜂拥而出,纷纷跑向白色墙根背靠墙壁一排排地向阳取暖,那景致如今回想起来都让人少不了动容。那是许多同学穿不起保暖衣服的年代,到墙根向阳取暖,可以及时获得一点温热,然后有勇气再走进寒冷的教室里上课。多年后的今天,我生活在一座冬春寒冷的城市里,时常看见有人在墙根坦然地向阳取暖时,总是心生羡慕,乃至产生也想去墙根同他们一起向阳取暖聊聊话语的欲望。

在乡间,有“冬阳贵如金,春阳贵如银”之说,因此人们在冬春劳作之余,男女老少都尽可能地向阳取暖。尤其是乡村那些患有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和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在冬春经过常向阳取暖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病情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自从进入城里生活后,我曾在一个居民小区常住多年,见楼下开诊所的一位老医生时常在门口的躺椅上向阳取暖。与其闲聊时他告诉我:向阳取暖能够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阳光在调解人体生命节律以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血球,提高造血功能,防止贫血……

我不懂医学,当然不知道老医生的话是否有那么多医学道理,但我知道冬春时节向阳取暖,可以让身心得到安逸和舒畅。而安逸与舒畅的身心,用金钱是买不到的。

取暖的方式

文/梁久明

点燃火堆,坐在火的中央

跑步、跺脚,或者别的运动

返回亲人关切的目光里

思想花朵、雨水

以及跟严寒一样难捱的酷暑

这些取暖的方式

都做不到

那么:

冷了不说!

在民歌中取暖

文/林文钦

曾几何时,我对中国民歌有一种排斥情绪。这主要同我的小资情趣有关,因为民歌大多是咏叹爱情的,而在我看来中国民歌里的爱情带着土腥味,它们似乎只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倾向于西洋的经典爱情歌曲,以及国内的部分流行音乐。但是在我有了一些情感经历后,对爱情的看法趋向本质后,我发现还是中国民歌中感动我的更多一些,让我发生这种变化的,正好是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乡土的那部分。

只要你认真反刍一下中国民歌,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歌曲中对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词也极少出现“爱”字,和现在爱来爱去的流行歌曲大异其趣。这大概同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与羞涩有关。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羞涩作为一种心理气质绝不是黄金。但当满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爱上你是我的幸福,是我一生的快乐”时,羞涩就显得珍贵了。我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恋爱时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梢,都会激动得不能自已。这就是羞涩的力量,我们现在即便彻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会晕眩了。

兄妹相称还诠释了爱情的另一种形态——亲情。有人说,流行歌曲和电视上的肥皂剧里之所以“爱”字泛滥,主要是由于现实中真爱以及相爱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谈什么。这么说似乎过了点,但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觉。融入了亲情的爱情其实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纯粹。一个男人要背叛称自己为“甜心”的女孩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个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则十分困难。

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超越时空的守候。《兰花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无不如此。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通信方式造就的纯朴,这种纯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汉子们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我在一个荒芜的秋天,站在大西北的高坡上亲眼目睹了贫瘠苍茫的荒塬时,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爱情为什么会那么浓烈和坚贞。我无比热爱的一首MV是中央台音乐频道推出的《兰花花》。无比热爱那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的美丽女子,无比热爱滚烫的脸庞上那两行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的热泪、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无比热爱方言里的细腻与坚韧:“你若是我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我们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高效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数万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经典性,但事实求是地说,和当下那种上午在广州说想你,下午就飞到上海见面的爱情相比,我更倾心民歌里的约会,更倾心那个站在黄昏的岔路口等了许多年仍痴心不改的“大妹子”。

民歌所特有的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意象为许多怀旧的心提供了温暖的居所:羊群、马匹、马头琴、红棉袄、蓝蓝的天空……它们重现了风吹草低、月光无垠的纯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男子,那时他的马在远处月光粼粼的河湾饮水,风掀动他额前的黑发,噼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时映亮了一张伤情的脸。我甚至喜欢陕甘高原风味的红棉袄,它穿在漂亮妹妹的身上,把她的脸衬得更漂亮、健康,还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闪亮登场,却是黄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还有妹妹的长辫子,它是民歌中最灵动的细节,不矫饰、不病态,在我的情感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中性化的短发风靡街头的城里,和“小芳”似的留着乌黑长辫子的姑娘恋爱,成了一个具有纯真气质的理想。

当音响中流出散发着泥土味的《草原之夜》时,我体验到了那种温暖的气息,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水草丰美的久远年代:那时生活简朴,但爱情如诗如酒。我们在阳光下劳作,坐在月光与草地之间弹琴说爱,因为一个古典的眼神脸红半天,为了等一个人,甘愿饮尽一生的孤独……

闲话暖手炉

文/伊羽雪

我收藏了一个暖手炉,暖手炉是古人冷冬里放在袖口暖手用的,很是小巧,像个小蛐蛐罐,我很喜欢,得闲时常常拿出来赏玩。每每此时,我便沉醉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里。

有一天,朋友带来一位收藏行家,从事收藏几十年,手里确有不少雅玩。他一见这手炉,不由动了心:“宝贝哦!”赏玩之后,这位行家提出要高价收买,见我不肯,又提出用明代投壶与我交换,或者用他最心爱的宋代瓷虎枕交换也行,都被我婉拒了。

这个暖手炉,别看物件小,文化内涵丰富着呢。它呈南瓜形,紫铜制作,高4.1厘米,腹径6.2厘米,做工却精细考究,吸引人的还有镂空的炉盖上五碟捧寿与炉身花鸟虫鱼相得益彰的图案。这种古代手炉一般都是由炉身、炉底、炉盖和提梁(提柄)组成,炉底多有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提梁常常设计成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手炉型制各式各样,还有圆形、八角形、方形、腰形、花篮形、海棠形等。手炉炉盖和炉身亦多刻有“喜上眉梢”“竹报平安”“福禄寿”等吉祥喜气的图案。别看手炉不显眼,里面放进炭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走到哪儿都可暖手。其艺术设计也自有其妙,细赏颇能悦心。

过去的读书人,冬天在书房里读书,手脚会很冷,以致妨碍书写绘画。官宦人家冬天上衙门办公或出门访友,乘车坐轿也不能烤火取暖,于是,有人设计了一种专门捧在手上取暖却不会烧坏周遭物品的手炉。中唐时期,手炉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北宋年间便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当时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等。器型小,可随手提动,比火盆、火炕要方便得多。它小巧玲珑,高和宽度不过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与精巧的紫砂壶略有类似,盈盈可握,小型的可放在袖口里,故又称“袖炉”,还有“捧炉”“手熏”“火笼”等雅称。

古代手炉由火盆逐渐演变而来,自唐朝始创,到明朝中后期,手炉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清末开始衰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带仍有少量生产。现在手炉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心爱之物。

相传隋炀帝沿运河南巡至扬州,时值隆冬时节,江都(今扬州市)县令为接驾,急命扬州民间铜匠精制一小铜炉,内置火炭,呈送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即兴命名为“手炉”。手炉制作明代日臻成熟,炉体厚重,线条清晰,刀法流畅,常用一整块铜料敲打出一把手炉,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格调十分高雅,堪称工艺品中的珍品。不仅实用,更是斋房雅玩,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收藏价值。

每到天冷的时候,品赏我收藏的这件小手炉,就仿佛看到了古人冬日取暖的样子,心里也便有了一点暖意。

闲话古人过冬

文/陈洪娟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可见古代冬天有多漫长;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足以看出古时冬天有多寒冷。如此漫长寒冷的冬天,古人是如何度过的?

在没有空调、暖气的农耕时代,古人取暖主要方法是烤炭火。不过,这烤火取暖也分三六九等。

穷苦人家一般都用泥制的盆装烧火做饭,剩下的灶灰来取暖。后来有了火塘,也叫火坑,内有孔道,与灶台相通,烧饭做菜时柴火燃烧产生热量通过孔道进入坑内,使坑内温度加升。

富贵人家则是用木炭来取暖,装木炭的器具也更加精致和考究,有火盆、熏炉、手炉、足炉等,不一而足。火盆一般是用铜制成的。熏炉就是火盆外面加上一个笼罩,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防止失火或掉进别的东西。手炉是方便手握的小火炉,内置炭火,炉外加罩,形状多样。足炉比手炉大,是用锡或铜制成,民间称“汤婆子”,装上热水,可以放到被窝里焐脚,与现代的热水袋相似。宋代黄庭坚诗云 “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宫廷中取暖的方式就更绝了。汉朝时皇宫就建造了“温室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殿内有各种防寒保温的特殊设备,如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等。

明、清皇宫有了“暖阁”,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这种火道还直通皇帝的御床和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下,形成“暖炕”。宫中取暖用的炭也不是寻常百姓家的炭,而是一种 “瑞炭”。《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宫廷里还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不要小瞧这些机构的官员,他们在明代是很有地位的,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的,有“近侍牌子”之称。在烧炭的配额上,不同身份也各不相同。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古人除了烤火取暖,暖和的衣服也必不可少。利用动物皮毛、禽鸟羽毛做冬装,是古人御寒最早想到的办法之一。上古尧帝便冬天穿裘皮衣,夏天穿粗布褂。《韩非子·五蠹》中有记载:“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裘是有钱人的冬装,类似于现在的“皮草”。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红楼梦》中,王熙凤“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林黛玉“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奢华之极。普通百姓只能穿袍了。从史料记载来看,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袍了。袍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有内外两层,夹层里放入柔软的御寒填充物。袍也有高档与低档之分,如果夹层里所填的是“纩”,即蚕丝絮,称为“茧”;如填充的是“缊”,即絮头、细碎枲麻等,才叫“袍”。

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但古人却不忘苦中作乐,创造了许多冬日消遣方法,把严寒的冬天过得极有情趣。我国民间一般将冬至叫作“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隔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数九习俗在南北朝时期就已产生,元代形成了一种颇为风雅的画九九消寒图。画素梅一枝,花八十一朵,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花涂满则寒消。还有一种小孩喜欢的画法,就是把“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九个字写下来,然后再用白纸蒙上,影写成空心字。九个字的繁体笔画每字九笔,每天描一笔,描完之后,正好是严冬过去,春暖花开之时。

在唐诗宋词里取暖

文/吴佳佳

读着唐诗宋词,逆时光在古典的长廊里走,寒冷的冬天在古诗词里过冬,诗意和优雅也能取暖。

最喜欢韩愈的诗,那首《江汉答孟郊》,让人感觉在冬天里,不过就是多穿衣,天黑就点灯一样的辩证对付。这首诗是韩愈写给他的老朋友孟郊的。“江汉虽云广,乘舟渡无艰。流沙信难行,马足常往还。凄风结冲波,狐裘能御寒。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在韩愈的笔下,长江水虽然又宽又大,但是乘着小船照样可以渡过去,但如果信用像流沙一样堆积,马只能踩在沙子里裹脚不前。在凄风冷雨的清晨,冷风把河水吹得波纹荡漾寒气逼人,但如穿了狐裘,一样能抵御刺骨的寒冷。通宵坐在黑暗的屋子里,如果有蜡烛的光芒,也像在白天一样了。身世几经沉浮的韩愈,对于像寒冷的感觉,就像对外界的流言蜚语和压力,兵来将挡,吃饱穿暖了,寒冷和困难一样奈何不了他。

白居易《新雪二首寄杨舍人》,“不思北省烟宵地,不忆南宫风月天,唯忆静恭杨阁老,小园新雪暖炉前。不思朱雀街东鼓,不忆青龙寺后钟。唯忆夜深新雪后,新昌台上七株松。”这首诗通过诗人在雪夜感受新雪、观雪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的深情厚谊。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这首诗中,用排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朋友的情谊和新雪的印象。他说,不思念北方的烟花元宵地,不回想南方的风月天,却单单回忆起他静静地围坐在暖炉前等待着杨舍人时,围着火炉取暖,观看小院里落下的第一场雪的情趣;不思念朱雀街的东鼓,也不想青龙寺里的后钟,却想起半夜里下了一场雪后,新昌台上那七株松被洁白的雪压得姿态婆娑的美妙样子。在洁白的雪夜里围炉观雪,思念友人,是一件多么难以忘怀的感动和美妙。

“将军邀入幕,束带便离家,身暖蕉衣窄,天寒碛日斜。火烧冈断苇,岁卷雪平沙,丝竹丰州有,春来只欠花。”唐朝诗人贾岛在《送陈判官赴绥德》一诗中,用词清丽,联想丰富,读来轻快,有节奏又有温度。这是在天寒地冻的冬天,诗人陪将军到绥德赴任时的所见所为所思,节奏简约,俏皮可爱,让人感觉不到冬天的寒冷,反有股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

陆游《夜寒与客烧乾柴取暖戏作》“槁竹乾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他时铁马榆关外,忆此犹当笑不休。”南宋词人陆游在诗中回想起当年他与夜宿投店的客人,因寒夜难熬,两人便把主人去年留下来的槁竹和乾柴点燃取暖,两人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火堆旁,感觉身体像喝了陈年的葡萄酒一样微醺,又像穿了几条貂、鼠、裘袍般暖和。就这样一觉睡到天亮,全身依然暖烘烘。及至多年过去之后,在关外谈起时,还不禁大笑不已。全诗清新、句子诙谐而平白,让看的人也忍俊不已。

“软暖炉星火,新香甑雪糕。老人消一睡,守负为徒劳。”宋代诗人舒岳祥在人们的面前展现一幅温馨的除夕之夜里的天伦之乐。在除夕夜里,暖和的火炉里生着小火,家里的一切都焕然一新,外面正下着小雪,而在炉子上甑着过年的雪糕,香气一阵强似一阵扑面而来,让人虽然瞌睡重重,也不免不时朝那张望。而老人早就睡着了。等他醒过来时,雪也化了,天也亮了,除夕也过了。呵,那是一幅多么温馨而动人的家庭温暖图呀,即便身在寒冷的冬天,也觉温暖如春。

走进唐诗宋词,怀念古人的冬天,感叹古人对生活的淡泊与从容,语言有多炙热,冬天就有多暖和。

暖屋生火睡天明

文/阎建滨

每年第一场雪到来,新疆维吾尔族人民都要举办初雪节。初雪节,也叫白雪节,维吾尔族同胞崇尚白色,所以每年瑞雪初降,都会举行隆重的歌舞娱乐庆祝活动。通常还要写封雪礼信,以白雪降临祝贺收信人全家平安。信通常这样写道:“如果你富裕,可以用丰盛的宴席请我们;如果你不富裕,也可用一头洋葱表表你的心意。”节日以游戏的方式开场,高潮则是歌舞狂欢。白雪节不仅解除了一年耕耘的疲劳,还祝愿来年万事吉祥!

在我国,小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一候为虹藏不见,意思是这时北方不再下雨了,难以看见雨后彩虹,在古人的眼里,彩虹是藏起来了。彩虹通常是在风雨之后才出现,所以歌词总是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通常一降雪,虹就不出现了,看来古人观察自然的变化还是很准确的。二候为天腾地降,三候是闭塞成冬,这两候要放在一起看:“腾”是上升之意,是说这时天空的阳气上升,而“降”则是说地面的阴气在下降。一个上升,一个下降,因此导致了一个十分严重的现象,那就是天地不通、阴阳不交,天地之间闭塞了,因此大地转入严冬。“冬”也是“终”的意思,万物此时“终了”。

从小雪到大雪,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底到十一月初,严冬袭来,阴气很重、万物凋零。这个阶段,也是许多老弱病人的“坎”,因此这个季节要特别关怀周围老年人的健康。古代医学《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就记载:“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是说天地之气相通了,万物也就开花结果了。古代中医的核心理论就是一个“通”字,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冬”之所以万物凋零,以“藏”为核心,也是与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有关。

在冬至到来之前,阳气降到了极点,阴气最大,易发哮喘、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腹泻等疾病,这些病都与节气有关,此时保暖补阳最为关键。老年人最好推迟晨练时间,孩子要添加衣物,饮食上要注意多食温性食物,要用热水泡脚,因为“寒从足底生”。在雪花飘飞的寒冬,遥远的古代人是如何御寒的呢?空调是当代科技产物,就是棉被取暖也很晚,因为棉花十九世纪才传入我国。几千年来,在我国古代,人们晚上睡觉盖的被子更多的应该是动物皮。在很早以前,人类就发现,动物虽然没有衣服,却能安然过冬。经过长期观察,人类发现动物的皮囊、皮毛是御寒的神器。发现了这个奇迹后,人类在狩猎中就先把动物的皮毛完整地留下来,还利用芒硝等将皮毛泡柔软,晒干后冬天当被子享用。当然,白天穿“裘”过冬的人更多一些。

古人室内过冬取暖的工具不少,使用最多的还是“炉”,有熏炉、手炉、足炉等。熏炉又称“暖炉”、“红炉”,专供室内使用,一般用陶土或铁制成,体积相对较大。唐代白居易可能是写“炉”最多的诗人,其中就有一首写熏炉:“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熏炉在白居易笔下也叫“别春炉”,伴随着诗人从寒冬到早春。手炉比较精巧,炉里有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放在袖子里暖手,故又称“暖手炉”,铜质的较多。足炉也叫“暖脚炉”,又称“脚婆”、“汤媪”,里面可灌热水。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与之相似的“暖脚壶”、“暖水袋”也是最好的取暖神器,每天睡觉之前先将“暖脚壶”放进冷被窝里,睡时格外温暖幸福。

冬夜取暖两重天,古代帝王取暖有“温室殿”。在汉代,就以花椒为泥涂室作为保温材料,室内还有壁毯、幔帐、毛毯、火齐屏风等豪华配置,自然不会觉得冷。宫廷取暖还有“火墙”,就是在宫殿的墙壁中设空心“夹墙”,墙下挖有火道,火道一直通到皇上的御床和宫廷贵人的炕床下面,形成“暖炕”与“暖阁”。但穷人的冬夜就不好过了,家里只能用泥制作的盆,装上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后来演变成了火塘,也叫火灶。古代的王孙贵族还有极为特殊的“取暖”方式,最奇葩的就是“体温取暖”,让一群女子团团围成一圈似围墙,为他“挡风”取暖。这个细节在最近播出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有所体现,让人感慨万千。

古代诗人有不少诗作描写过冬取暖,唐代白居易有诗写道:“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晚起》)宋代黄庭坚也有诗:“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戏咏暖足瓶》)无论是白居易还是黄庭坚,记录的都是文人雅士寒冬生活的情致,在当今文青的眼里很小资。

用你的温柔取暖

文/晨花情怀千年绽

冬,适宜冬眠的季节,如若文字也可以冬眠,栖息些许温暖柔软的情节!纷飞的思绪里,等待落雪的声音,握住一缕温柔的情愫取暖!

——题记

阅读,温柔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记忆的幽静里,是徐志摩诗中落下的温柔,薄凉心情,缱绻缠绵,那一声珍重里,烙下了谁的柔情万缕?一字染情,用尽温柔,谁在诗中住成一个经典?

有时,一个静默的表情,就是一种温柔,让你迷离而向往!俯首,轻轻地嗅一支浅色的花,人为花儿醉,花为伊人香,温柔,就在不言不语中滋生着!那些潜藏的柔情,如一幅水墨画,简单的勾勒,却是精彩的渲染,让你流连忘返!

“我相信爱的本质一如,生命的单纯与温柔……”,年青时,喜欢读席慕蓉的诗,那些如水的文字里,流动着温暖和感动,青春,在诗的浏览里剪成一桢夏荷,温柔的心事搁浅在年少的梦里!

彼时,温柔,是一种写诗的心情,柔到字里行间!

温柔,是一种花开的心情!越过红尘,“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几米的漫画住进绚烂的色彩,也住进了温柔的注视。向左走,向右走,纵然没有遇见,而我们还在一个城市生活着,这也是一种缘呀!

倾听,温暖

用我们的耳朵倾听,倾听世间温暖的声音,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那些温暖的声音,或许是亲人的叮咛,或许是朋友的问候,或许是爱人的唠叨,或许是网络中似曾相识的诵读,或许只是一首歌,一支曲子……一些打动你耳朵的声音,在你的生命里萦绕着!

冬,许是夏的热情积了太久,在这个季节才如此的内敛,沉静!冬的紫色家园里,用你的温柔取暖,淡淡的聆听,谁在用二弦胡琴与你对白,琴韵悠悠,诉说着三生石畔的相约!淡淡的味道,如一株绽放的紫丁香,沾染一些紫色的气息,有一些的雅,有一点的疼,让你醉,却不让你迷失!

用花开的心情去赏花,花落亦是一种花开,用温暖的心情去倾听,冬天也会听到春暖花开的风景!

温暖是温柔的一部分,有一份温暖的心情,离温柔就是咫尺的距离,再添些许柔软的情结,温柔,就是源于真善美的一种感觉!美好的东西很多,只要你以一颗美好的心灵去感觉!

珍惜,柔软

记忆,如一枚珍藏的贝壳,那些沉睡于贝壳里的痕迹,渐至斑驳,绕指柔,沿海风的方向,找寻柔软的情节!

还记得吗?那个喜欢怀旧的女子,曾经在某个地方洒下紫色的花瓣,紫色的风景里,缠绵着紫藤花的妖娆,熏衣草的紫色梦!直到某一天,文友说,牵牛花也有紫色的,不是吗?

或许牵牛花太过于平淡,竟然淡出了我的视线!那纤纤柔情也是与爱情相连的花呀,象征着平淡无奇的感情,而平淡就是一种简单的幸福,我所拥有的不正是牵牛花的幸福生活吗?

一日三餐,打造成幸福的盛宴!工作之外,做一个悠闲的女子,打造一些柔软的文字,让平淡的日子在柔软里开花!冬季恋歌,任那些温柔的花儿在掌心溶化,我会听到春天的种子在冰雪里发芽!

时光,渐行渐远!花开四月天,倾国倾城,那是柔软的华缎,绣成素锦流年里的国色天香!落英缤纷,一片片,在风中飞舞,飞舞着柔软的心事,舍不得离去,也要放手!春织花,秋成殇,叩动敏感的触觉,懂得珍惜就好!

感受,温柔

用文字堆一个冬天的城堡,用温柔作它的城墙,用紫色作冬的壁画,听花开的温柔!

一个朋友说,“天凉了,别忘了给浪漫也添件衣裳!”冬,恋上这样的季节,却一直畏惧这个季节的温度,于是,总想在冬季捕捉一些温暖柔软的情节!

记得,儿时放学晚归,巷口母亲的守候是夜色里温柔的剪影,人不在,情依旧,温柔的亲情一路同行!记得,爱人远行时发来的短信,是温柔的想念,或许无关风花雪月,却让人牵肠挂肚!

网络那端的问候,纵然不识君容,也会听到情真意切。文字对面的阅读,那是来自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感触,听不到温柔的声音,却会感觉到温柔的私语呢喃!

欣喜,有文字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可以去感受无声无息的温柔!心是温柔的,你会阅读到温柔的文字,倾听到温暖的声音,珍惜生命里柔软的情节!一支音乐,暖了耳朵,一段文字,暖了眼眸,一个问候,暖了心情!

如若,在关于温柔的絮语里,还能唤醒你心里的温柔情结,这个冬季你都会是暖暖的,温柔,是一种力量,纵然只是一种简单的感觉!只要温柔的心还在,温暖也会在生命的每个季节和你相伴,然后,再将这种暖暖的感觉传递给你身边的人!

上一篇:沐萌顾子辰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 (沐萌顾子辰)沐萌顾子辰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沐萌顾子辰)

下一篇:流泪的文章(精选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