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散文(精选24篇)


端午节的散文(精选24篇)

那些年的粽子香

文/张英祺

那些年的端午节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每年都要吃姥姥奶奶亲手包的粽子。老人家总是不辞辛苦,变着花样儿做,做成不同种类的米不同的馅儿。在我们家,馅儿里通常会有红枣、花生、栗子、红豆,不仅好吃又有着美好的寓意。

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我是最高兴的,因为又可以跟着一起“包”粽子了!与其说是包粽子,不如说是玩粽子。每次我都兴致勃勃地跟着大人一起凑热闹,但是一次也没有包成功过,不知道为什么米在我的粽子叶上就那么不听话,总是没等我绑好就滑了下去,惹得大人一阵阵笑声。最后我也只好弄得一塌糊涂后收手,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不能帮忙净把包粽子的地方弄乱被大人嫌弃而“逃”走,以至于我每次都是坐等其成。我最爱吃小米的、馅儿多的粽子,有时候嫌馅儿少还要将别人馅儿里的红枣、栗子抢过来吃掉,然后为自己的小聪明而心满意足。所以我到现在也没有记住包粽子的方法,但是从小包粽子的有趣经历却是让我难以忘记。

上了高中以后,学校里有许多外地学生,他们往往不能回家过端午节,吃上香喷喷的大粽子。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他们身上,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思念亲人的滋味。看着他们给家人打电话表达着各自的遗憾,我也不禁难过起来,而我唯一能为他们做的就是拿些家里长辈包的粽子送给他们吃,听着他们说真好吃,有家的味道,我的心里无比高兴,不厌其烦地和他们夸老人家的手艺多好多好,是粽子界第一美味。

每一年,我就是在粽子香中度过端午佳节的。吃着甜甜的粽子,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在另一个城市过着端午节。粽子年年香,而我不在乡。端午佳节到来的时候,我不能再吃刚刚出锅的新鲜粽子了,即使节日将近,大街小巷里多的是卖粽子的,可是那又怎么能够和家里的比呢?米少了馅小了熟悉的味道也没有了。到现在,我才知道那些年的粽子香是多么重要,它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早已化为对家人的思念和家人对自己的爱。今年的端午节,与家人隔着小小距离的我想说:“我想念家里的粽子香,想念你们!”

端午节的遐想

文/傻子比亚

日月运行,四季推移,春鹃的婉转啼鸣刚刚从人们的耳鼓中消隐,初夏已迫不急待地点燃了炽烈的阳光。天空的明镜下,新兴的城市洋溢着丰沛的喜悦。她以街道、广场、桥梁的简洁线条,以秧田、茶山、桔林的粉光黛影,把自己装扮得如此靓丽、自豪和动人。

经过平静的蛰伏,长江改变了清癯的容颜。大江痛饮上游雨季催生的流水,在河床上绷紧了古铜色的胸肌,波涛如同绸缎随风张扬,潮汛在夏日多情的心头澎湃。

这是大众庆典的时辰,明亮的节日正在五彩丝带上呈现。

记忆深处响起了隐约的鼓点。

在盛大的集会上,我们思慕你,西陵氏之女。你的心上人是东方未来的盟主,民族生命的共同祖先。当他在北方浴血征战,待字闺中的你驯养了野蚕,培植了桑树,制作了第一支纺锤。五千年的风俗和谣谚,歌唱着你的美貌、你的冰雪聪明和繁盛的生殖力。

敬佩你,勇敢的部落。你来到群山环绕的旷野,穿着麻片草缕的粗劣衣裳,推挽荆条竹木的简陋车辆,砍伐榛莽,驱散蛇豹,在蛮荒之地建立了一个新的疆域。在历史熔炉的五种元素之中,你是南方不熄的火;列国的上空横亘着七曜星,你是最夺目耀眼的那一颗。

缅怀你,一切时代中伟大诗人的原型!当大地危机四伏,个体饱经忧患,你将满腔幽愤化作馥郁的香草,缀饰着高洁的胸襟和长长的剑铗,依依不舍地去国离乡,一路行吟着真理之歌,直至遥远的潇湘,把生命托付给洞庭湖水。

歌舞是最虔诚的祭奠,欢笑是最嘹亮的招魂,你看,你听!

窗台插上了艾蒿。饮食之中微微散发着新竹笋衣的洁净味道。阳雀在晴空下欢叫——端午节快到了。大众的庆典起程了,一个明亮的节日正在桔树的白色花丛中绽放。

一条条龙舟静候在水边,高昂的龙首披挂着吉祥的红绸。

各种肤色的健儿来自不同国度,齐聚在横空出世的高坝下,近距离感受动力心脏的脉搏和磁场,交流着力量、速度、美感和坚韧,比较着卓越的类型。

世界投来青睐的目光。

当锣鼓声猛然奏响,江流沸腾,风生水起,波涛上回荡着昂扬的旋律。

龙舟竞渡,迅如离弦之箭,疾行在两岸青山之间,搏击在激流浪尖之上。

从健儿们臂膊绷紧的筋腱,从整齐用力的桨叶和飞逝的漩涡,从龙舟向前跃进的颤栗的节奏,我联想到亲爱的你——古老而年轻的宜昌,你曾在秦楚之争和蜀吴之战的烈火中烧制最初的墙砖,如今,你把岿然的基石浇筑于中堡岛、葛洲坝和隔河岩的不朽地质。哦,弄潮者的家园,崛起中的都市!

在浩荡的时光之河畔,我曾经见证了你矫健奋发的英姿,你跨越式的扩张和发展。而在这千舟齐发的水面,你的人民难道不是那些最优秀的桨手?他们在急促的鼓乐声中发起新的冲刺,正把你划向一个更加辽阔壮丽的新境界。

话端午

文/浦景东

端午,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各有不同。无论是出自东汉《曹娥碑》、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之日,还是龙的节日、纪念女诗人秋瑾的节日,总之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端午——粽子——屈原”似乎密不可分,深入脑海,所以影响我最深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屈原是我国着名的爱国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宏伟的诗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两千多年的岁月,任大江东去,朝来暮往,并没有淡化和减少我国人民对屈原的爱戴和敬仰,诗人屈原的形象依然留在人们心间,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这位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爱国人士。

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让我们想到这个古老的文化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所以端午节除了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夏节、蒲节等称谓,也曾有“诗人节”之称。

端午节的风俗也各有不同。据说河北有“踏柳”,山东有“露水洗脸”,山西有粽子互相馈赠,陕西有“镇病”,江苏、湖北、海南有“龙舟”……真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不同的地方民俗,却有着相同的意义,都是人们表达内心一个良好的、共同的愿望——借以纪念节日,消毒避疫,求得一生平安。

端午节,在传承民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美食节日。说到美食,想起南宋诗人陆游的端午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端午节,以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笑口常开,这种古俗一直流传至今。

时至今日,端午节减少了许多繁冗的细节,然而我们依旧会想到家乡的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当我们端午节插艾织彩挂香囊,喝着北方雄黄酒,兴着南方赛龙舟,同吃那透着浓浓芦叶清香的粽子时,一定不要忘记这端午节的粽子里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要让我国古老文明的文化节失去它原有的意义。但愿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能够继续弘扬,永远激励后人。

记忆中的粽子

文/汪金山

快到端午节了,不由又想起小时吃粽子的情景。

我家祖辈以农为生,没钱买糯米包粽子。解放前,村里只有地主富农才包粽子吃。那时粽子是身份的象征。解放后,我家分到土地和房屋,生活改善了。1952考入保定二中,阴历五月初的一个星期天回家,母亲从锅里端出一个饭碗,里面有粽子,我好奇地问哪来的?母亲说在保定城隍庙街卖布的汪义给他们家捎回二斤糯米,给了咱家一些。母亲到村西河边撇了些苇叶,包了枣儿粽子。母亲说今年全家算是过了个有粽子吃的端午节。又说,你爸要是还活着多好,到死都没吃上个粽子……

后来每年过端午节,我都会想起上中学时吃粽子的这档事。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每到端午节,南方北方的各地粽子口味不同,各种各样馅料的粽子应有尽有。枣馅、豆沙馅、肉馅、猪肉加栗子馅,甚至还有鱼翅、干贝、鲍鱼馅的,据说还有没馅的粽子。林林总总,想吃啥馅都有。平时也常见卖粽子的,早年稀罕的粽子已成大众食品。

端午粽香

文/王调英

“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林苏门的这几句诗道出了粽子的浓香诱人。五月流火的端午,粽香丝丝缕缕的飘来,让人依稀尝到粽子的香甜。

每年端午节,都盼望吃到父亲包的粽子,从小到大,从未间断过。玲珑晶莹拢青衣,一捧清茶香满轩。一杯清茶,一只粽子,品的不仅是端午节粽香箬叶青,“香粳白玉团”,更有人间至深至厚的亲情。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没有龙舟竞发,却有艾叶菖蒲门上插,骑父稚子香囊挂。除此之外,最大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真可谓是家家户户共端阳,我们家也不例外。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父亲就开始包粽子。我们当然是最欢喜的,粽子的香甜让人吃过不忘。父亲包的粽子总是很大个,母亲每次都批评他,说粽子包得太大个,不够美观。可是父亲每次都笑着说:“粽子大个怕什么,一年就包一次,让孩子们吃个够,解解馋。”

父亲包粽子的时候,在他前面放着一大桶淘洗过的糯米。只见他用粽叶弯了个尖角,舀一勺糯米放在粽叶上,用勺子挖了个凹槽,放上肉馅,再舀一勺糯米,压实了,然后把粽叶拐几下子,就包成一个四角粽,然后用细竹篾缠上绑住,这样,粽子就包成了。我们姐弟四个就围蹲在父亲的身边,手拿着粽馅排着队轮流着帮父亲放馅,谁都不准逾越。放完馅的就去包馅,把五花肉在花生粉里一粘,然后用蛤蒌叶子包住,跑去蹲在父亲的身边等着。拿到一整块瘦肉的就嚷嚷说要吃用它作馅的粽子,父亲总是说好好好的,其实到后来我们谁也分不清究竟是哪个粽子用了那块肉作馅了。父亲总是边包粽子边讲故事,讲的最多的还是屈原,讲端午节的来由,也会讲笑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粽子下锅了,我们姐弟四个便蹲在灶台旁边,陪着母亲煮粽子。眼睛瞪得溜圆,看着火苗跳舞,看着锅盖咕嘟咕嘟冒着蒸汽。直到粽子出锅,我们就一人提着一个粽子往外跑,满村子边跑边唱“五月五,吃古粽,古粽香,卖辣姜,辣姜辣……”母亲总不忘提醒我们提一个给爷爷先尝。父亲为我们几个包的出锅的粽子总要绑上一根很细的竹篾,他怕我们心急烫到手。那时候虽然家贫,但父亲对我们总是满满的呵护,幸福了整个童年。

等转完了一圈,粽子也就凉了,我们就会找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坐下来,剥粽子吃粽子。打开粽叶,浓香从鼻子一直钻进心底,晶莹的糯米与蛤蒌叶子交织渗透,简直要香到骨子里。吃的时候,我们总会比较一下,比一比谁的粽子最好吃。若是谁吃到中间的馅是全瘦的,那便是最好吃的粽子了,其他人也就只有羡慕的份了。那时候的想法是瘦肉是天下第一的美味!

时光荏苒,为了改变命运,我们勤奋读书,我们的路也越走越远。然而,父亲总能通过各种方法,把他包的粽子送到我们的手中。父亲包的粽子也渐渐起了变化,原来的大粽子变成小粽子了。粽子的馅也变得多种多样,过去仅有五花肉粘着花生粉裹上蛤蒌叶子,后来包粽子的馅就有了冬菇、木耳、火腿、红烧肉等样式了。在众多款式的粽子当中,我最喜欢的依然还是蛤蒌叶子五花肉做馅的粽子,因为那是温暖的味道。外面商场卖的粽子,虽然包装精美,然而味道远不如父亲包的纯正。

如今又是端午节,年年艾叶雄黄依旧,香囊角符照挂,父亲包的粽子也如期而至。我满心欢喜打开袋子,然而当我看到粽子的刹那,我的心也却被惊悚到了。多数粽子的绑绳松散着,不少的粽子尖角处露出了晶莹的糯米。过去,父亲包的粽子缠得很结实,包裹很美观,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过。我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瞥了一眼父亲,过去红润的脸如今已是苍白,皱纹深刻,鬓发如霜,印记着岁月的痕迹。我突然明白了,那个任由我们依赖、索取、享受着父爱的父亲,如山一般的父亲,已渐渐老去,他的双手已经不再有力。我的眼睛湿润了起来,我默默的剥着粽子,大口嚼着,生怕被父亲看出来我的难过。父亲还在一旁问道:“香吗?好吃吗?”我用力地点点头应到:“嗯!好吃!我最喜欢吃了。”父亲的脸上如孩子般绽开了欢喜的笑容。

端午的粽子年年飘香,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哀思。如今,它已是一阙悠悠清词,轻轻托起父亲的舐犊之情,温婉了月移花影的时光,温暖他乡的冷寂沧桑。

谈端午节吃粽子

文/春雪

粽子是从超市买的,刚从超市的冰箱里取出来,硬邦邦的。买回家搁笼篦上蒸熟了,剥开墨绿色的艾叶,透过缕缕乳白色的热汽,就看见白白的糯米团,夹裹着几颗红红的蜜枣。吃起来香美无比。

五月五。端阳节,是一个并不多起眼的小节日,而民间大多数人家都牢牢记着这个日子,凡是有条件的人家,都要亲手做一些粽子,过一过端午节。把糯米。红糖。蜜枣用艾叶包个鸭蛋大的四角形,然后用细细的丝棉线扎紧,一个粽子就做成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是个诗人,著诗章【天问】【九歌】【离骚】等,流传至今。他是当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忠君爱民,主张抗击贪虐。强暴的秦国。楚王昏庸,心胸狭窄,偏听偏信,更有妇人妖邪,颠倒放浪,弱子无知,沉溺于财色女人,再有奸臣当道,欺骗妇孺,迷惑圣心,蛊惑朝众。屈原倍遭陷害。打击。他像一只铩羽的鹰,踌躇满志,满腔热忱。他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反倍遭伤害。摧残。他峨冠博带,放声高歌,问天。问地。问日月;辈国。悲家。悲志士。他一腔热血,奔走于三楚大地上,访疾问苦,无数次向楚王进言,游说朝臣,名士……最后,在恶势力的威逼下,走投无路,就在端午节那天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那天,江边来了许多老百姓,那都是爱戴屈大夫的平民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们感戴屈大夫的博爱。真诚的道德品行,缅怀屈大夫爱民如子的为官作风。为表达他们的感情,纷纷把粽子等食物抛到江里。以后,屈原的故事流传下来,老百姓为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大夫立在高高的云端,佑护着他心爱的子民百姓,繁衍后代,一步一步从

涡流艰难中走出来,有了现代都市的文明,现代村庄的进步。几千年过去了,屈原已被作为历史上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忠臣,一个传奇,让人纪念。今天,端五节老百姓吃粽子,不乏一些时尚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追怀的心愿。我们都希望,现实社会中,屈原这样的人物多一些。我们都希望遇上一个明智。善良的上级或竞争对手,之间有一个人道的公平公正的科学文明的环境秩序和事业法则。在乡下,人们更需要一个解民意,知民心公仆似的好干部,一个心地坦荡。不贪不虐的好村官。芸芸众生中,好有一些英雄主义者,他们要驾驭世界,掌控权力,统治财富,结果哪,他们成了世界的败类,权力的垃圾,财富的仆役。城市离庙宇很远,佛心就在民中。百姓之中亦有一种心愿一股凝聚力,当强暴压顶的时候,他门即保持一种沉默和淡然;当强暴被消灭,他们即表示一种热情和祝愿。

屈原去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他失败了。或许,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会在黑暗之中多摸索一段时间,会多承受一些苦难,可是,屈大夫的精神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后人们的心里。他的品德,他的精神永远被人们所敬慕,所向往。

屈原性情飘逸。潇洒,为人纯真善良。平生好乐。好诗,追求一种神仙般的干净与真实的境界,有竹子般刚直不阿的品性,疾恶如仇,纤尘不染。是一个世人敬慕的大贤人,真君子。端午节。忆屈原。只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屈原大夫那样的品性和境界。

“端午”在国外

文/谭秋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民间节日。但国外一些国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节日期间,这些国家会以不同形式去庆祝,场面也相当热闹。中国特有的节日文化,已经慢慢地延伸到了许多国家。

韩国

韩国曾成功地将“江陵端午祭”申遗,为此还曾引起很大争议。在韩国的江陵地区,“端午”是个重要的节日。不过在韩国,端午并不吃粽子,更没有龙舟比赛。

韩国也称五月初五为“重五”、“端阳”,对中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许多韩国人都很熟悉,但端午在韩国有了自己的特色。普通家庭在端午节一般做些糕点或者买些糕点,比如当地特色的“车轮饼”,然后全家人去参加端午祭活动。姑娘们用菖蒲根做成簪子别在头上,男人们则将菖蒲根缠在腰上,孩子则用菖蒲水洗头发。端午最有代表性的娱乐活动就是女性聚在一起荡秋千,男人聚在一起摔跤。端午当天,也有将晒干的艾叶放在大门旁边以除灾驱邪的习俗,韩国人喝菖蒲酒,还将扇子作为礼物赠送,不少商家趁此机会热卖扇子。

朝鲜

朝鲜人民和韩国民众过端午节的方式大同小异。农历五月,是朝鲜农民收获大、小麦和进行水稻中耕除草的季节。他们的端午节,实际是农忙期间农民的一个愉快的传统休息日。端午节这天,人们要带着初夏的珍贵物品——艾饼和松皮饼去祭奠祖先,以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此外,朝鲜庆祝节日的方式也有荡秋千、摔跤、制作团扇等。其中自制折扇、团扇赠送亲友的习俗对于朝鲜手工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日本的许多民间风俗是古代从中国传入的,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风俗。日本的端午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定为男儿节(男孩子的节日)。在端午节,人们吃粽子、饮菖蒲酒,他们的粽子主要是长锥形,不如中国的品种多。不过日本是在阳历5月5日过节。日本过端午节,很多家庭都要在房顶或院内的旗杆上挂色彩鲜艳的各式鲤鱼旗。鲤鱼旗分黑、红、蓝三色,各色均有指代意义,黑的是父亲、红的是母亲,蓝的是儿子。做父母的都期望自己的孩子仕途顺利,一举成名,鲤鱼旗寓寄鲤鱼跳龙门之意。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华人有6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假日。节日活动在马来西亚是无论老少都一起参与的,节日的气氛很浓厚,尤其是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也一定会有赛龙舟。在马来西亚有很多的会馆,他们都会派出自己的代表去组队,参加赛龙舟。当地人也喜欢吃粽子。他们吃的粽子,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椰蓉粽等,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端午节情思

文/张翅翔天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站在过山中心小学教师宿舍楼里眺望远处的田野时,到处是一片夏收农忙的景象。几处早收的田块里,已栽满新秧了,同环抱村庄的树影一起,涂抹成一幅淡淡的农村田园风景画,我的身体里一时也沉静下来,思绪飘飞到儿时的记忆里。

童年的时候,这样的季节,在我的家乡,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村庄里、河堤上、堰塘边,树草都拥来满目肥厚的绿色,同远山一起,勾勒出村庄的轮廓。田野中,待收的麦子,成熟得羞下了头,宛然一位即将出嫁的新娘,只等心仪的人来掀起她头盖,顽皮的风儿却等不及了,提早来撩开真容,她们便含情脉脉闪眼滚动起一道道长睫麦芒的金光,欢跃向前,惹人满眼的欢悦和怜爱。不久之后,麦子收尽,勤恳的农民就魔法般很快地变换出遍布的秧苗嫩绿了,漠漠水田的上方时而还翔来几只闲逛的鹭鸟,播下声声悠啼;村舍中,四处溢满着童趣,红黄的蜻蜓穿梭飞来禾场的上空,追跑得伙伴措手不及,彩蝶停歇在墙角的草丛里,蹑足静守起几处好奇的孩子们;菜地里,各色蔬菜滋滋竟长,红苋绿蕹伸展出手掌似的叶片,紫茄青椒藏掖着叶底下不断膨胀的果实,黄瓜藤攀爬到高端,金银花缠绕篱墙,绽出满鼻馥郁的幽香…,无处不是令人欣喜的田园景象。

最欣喜的还是我们孩子。陶醉在这无限美景中的孩子们早掐指算好,一日后,端午节就要到了,那时自然就有很多口腹的享受,甜软的糯米粽子,喷香的新麦馒头,醇浓的米酒,泛光的油条…然而我那时最难忘却是随母亲到自家竹园里采摘新鲜的粽叶来包粽子,母亲便给我重复讲述她所知道的这端午节来历:屈子和他的行吟泽畔,昏聩的楚君,以及奸佞的小人等等,我却不能理解这么美好的世界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险恶的事情,于是小心眼里又生发出许多悲天怀古的忧思。

在屋旁的蒿草地里拔起青艾时,我看到欢快的鸟儿叽喳蹦跳在高枝,碎碎散散的阳光从葱茏的树叶里筛下来,林下幻出缕缕七彩的光丝,这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啊,千古里的忠臣为什么要悲凄地赴死呢,为什么有那么多只有用艾叶才能插门避趋的鬼魅呢,那该是多么不可理解啊,我惘然了,许多个黄昏,我就一个人仰着小脸呆看天空,疑惑这世界的纷繁复杂,在吃着端午节殷殷母亲做的蛋汤油条时,在慈爱奶奶无微不至的呵护当中,在兄弟互勉的温暖里,在父爱如山的关爱下,我终于深信这绚丽世界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不美好。

在这个充满欢乐的端午节,忆起幼稚童年的端午节,寄托了太多美好的愿望,将是我一生回味不尽的根源。

母爱洋溢端午节

文/魏益君

打小我就认为,端午节是母亲的专利,因为母亲最为忙碌。

记忆中,端午节前母亲就开始置办用品,先是从下乡的货郎那用废旧物品换些五彩丝线,然后再到田野里采些香味浓郁的艾草,晒干后用红的黄的蓝的布,做成公鸡、猕猴、心形等形态各异的香荷包,尔后再用丝线搓成五彩细绳固定,挂在胸前煞是好看。端午节头天,母亲还让我们这些顽皮的毛头小子,到村北的苇塘摘些苇叶回来包粽子。

那时农村穷,家里兄弟姊妹又多,就盼着端午节能有好吃的和好玩的。端午节这天,母亲早早地就在厨屋忙活,蒸粽子、用新鲜的家槐树枝煮鸡蛋,烧一锅香喷喷的农家鸡蛋汤。让人馋涎欲滴的美食上桌后,我们几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母亲说:慢点吃,别噎着,今儿管够。

可是,像我们这样的毛头小子,在那很少吃上鸡蛋的年代,就是一餐有十个鸡蛋也能吃得下。懂事的姐姐抢了一个鸡蛋和粽子递给母亲,母亲说不喜欢吃,只喝了一小碗蛋汤。

饭毕,母亲便拿出她早已缝制好的香荷包,让我们挑选,我们拿到各自心仪的,挂在脖子上又蹦又跳。母亲还在我们每个人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上五彩丝绳,我嫌难看不要。母亲就说:系上它祈福生活五彩,还辟邪呢。听母亲这样说,我就不再执拗。

后来,日子不论发生什么变化,到了端午节,母亲还是像从前一样,精心准备应节的吃食和物件。而且,不论儿女们在多远的城市,她都电话一一召回,也不管儿女们年龄多大,她还是每人发一只香荷包,在我们的手腕、脚腕系上丝线。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就连作为不能插花戴朵的儿子,都盼着端午节回老家,让奶奶为他脖子上挂只荷包,手腕、脚腕系上五彩丝线,好回到城里到处炫耀。

每回看母亲认真地给我系那五彩丝线,我就想,这系的不仅仅是一条丝线,还有亲情和母亲对儿女无止境的牵挂与祝愿。

端午尝新麦

文/杨晓江

我的老家在大巴山南麓,阆中市东兴镇的一座大山背后,祖辈在层层叠叠的田地里种植小麦、水稻和玉米。每年小麦收割后,就迎来了端午节。在我们那里,端午节称为“过端阳”,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

送端阳,是阆中民间的一个重要习俗。它传递着千百年来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亲情和爱情。以前在农村,刚刚定亲或正在相亲的农村青年男女,特别是男方,必须在端午节这天到女方家探望女友或未来的岳父母,以显示亲事的牢固性;而当年刚结婚的小俩口,则必须回娘家探望父母亲,以表示对美满婚姻的回报。当未来的女婿或小俩口离开女方家时,女方的父母亲会送给事先准备好的新伞、草帽、扇子、手帕、背心、衬衣等礼物,表示对他们深深的祝福。

除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的期许,乡村人过小端阳最厚重的礼仪便体现在吃食上。

从我记事开始,就和爷爷、婆婆生活在一起。那些年,生活物质匮乏,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如离巢大雁,纷纷飞向沿海,家成了他们迁徙的驿站。老人们在大山里守着家园,守着几亩田地,春种夏耘秋收冬藏。

端午节前,是最忙碌的时候,很小我就背着背篓跟在爷爷后面,把金黄的麦穗背回家,收获着满满的希望。割麦、打麦、晒干,赶在端午节前磨成面粉。在阆中农村,端午节用新麦子做包子和馒头,称为尝鲜。

端午节前一天,爷爷拿出储存好的酵母面团捣烂,用水泡上,然后调入面粉发酵,在搪瓷盆里洁白的面团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悄悄地长大,变得松软,一摁一个坑。爷爷总是知道,什么时候面团“熟”了。

“成熟”的面团被擀成面皮,包入腊肉、豇豆,做成包子,饱尝生活艰辛的老乡总会多发酵一些面,用来蒸馒头,这样接下来的几天都可以吃到松软回甜的馒头。

还记得小时候,每年端午节,爷爷总会给我做一只斑鸠,面团像被施了魔法了一样,经过爷爷的巧手,一只栩栩如生的斑鸠就呈现在我眼前。那时候,对斑鸠的期待,要大过包着肉馅的包子,等到白白胖胖的包子和馒头从蒸笼里端出来时,嘴馋的我总是最先吃掉那只可爱的斑鸠。

“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阆中农村端午节大多都吃包子和馒头,直到高中时我才吃到粽子。民间传说,包子是诸葛亮发明的,四川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极其爱戴,诸葛亮去世后,四川人男女老少头上都包白色和皂色的帕子,俗称“戴天孝”,而蒸包子馒头也是纪念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蛮之功。而今,除阆中之外,营山、南部等地仍保留着端午做包子馒头的习俗。

在农村,包子还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作为礼物送给邻居,让大家都尝尝新麦子的味道,邻居也会用自家的包子和馒头回礼,一来二去,感情就更深了。

后来,到南充求学,端午节回家的机会少了,包子被粽子代替。那份怀念之情在心底慢慢酝酿、发酵,化着浓浓的思乡之情。2011年端午节,身体瘦弱的婆婆在厨房里操持了半天,端出了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此时已重病的爷爷拿着包子大口吃起来,高兴得像个小孩,仿佛回到了童年。

无数个夏天,熬上一锅清水粥,夜晚坐在院坝里一边吃包子,一边数星星。平庸的梦编制着简单的生活,那些简单的时光,是多么幸福美好的过往。

生活越丰裕,怀念越沉重。如今,我们天天都可以吃到香喷喷的包子和大白馒头,而家乡的味道却在唇齿之间渐渐消失。今年端午提前一周,母亲就打来电话,当然有我爱吃的包子馒头在等着我。挂掉电话,眼眶里沉默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泛滥成灾。

现在回到老家,经过屋后小路,看到的是凸起的土堆,长满了青草。爷爷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端午尝新麦,再也吃不到他亲手做的斑鸠。

端午节话相思

文/王汝生

街头巷尾飘着的粽子香气告诉我,又快到端节了!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然成为一种很难忘记的事情,因为精明的商家早在一年之初就盘算好了,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赚钱的节日,不要说大大小小的超市,就是卖馒头的近几天都摆上了三角的、扁平的、长条的粽子。看着满目的粽子和艳丽的五彩香袋,就像看见商家的精明和媚笑,却觉得少了一点什么,是一种绿色、一种气味、一种相思。对,艾草,就是长在山野的艾草。

当春风拂过田野,春雨飘过山川,艾草会争先恐后的冒出嫩嫩的头来。每年仲春,它就会伸出纤纤小手,期待着与人们的重逢。仿佛是在一夜间,春天的艾草如圣女般的矜持着,让你留恋,让你欣喜,让你难忘。诗经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据说这是古时候情人相思的诗词,(三秋,原义三年,此三秋却是指三季------诗经《国风?王风?采葛》。)可见艾蒿因其从嫩芽到成熟到收割后干枯了,都是保持着浅绿和深绿的不变,古时候就成为了寄托爱情的信物。千年不言不语的相思草---艾蒿,淡淡的绿,轻微的香,遍地里旺盛的无声无色的生长着。过去,乡间的人们,以自己对万物特性的理解,倾注于艾蒿一种神圣而忠厚的爱。

在诗经时代,艾草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除了一般的提神驱蚊虫,还用于食品和医疗。最着名的是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远古时,越是由浅绿到暗绿色生长的长久的植物,在祭祀的眼里就会越具神性,萧、艾能被放到社稷、宗庙的供桌上,说明他们本身就具有一种特别的神气。想来神也是不只喜欢精美丰厚的祭品,更想在大自然里醒神端坐,思考如何完成信徒的心愿。

记得我小时候,初夏的端阳节,艾蒿仅一尺来高,还带着春天的鲜嫩、水灵,细长的羽状叶片披一层银灰色丝毛,在风中摇曳。黎明,人们便兴冲冲从河畔、坡地拔些挂着露水的艾蒿带回家,在住宅门檐上方交叉悬挂,驱除五毒,共祝吉祥。大人还要早早叫起自己的孩子,清洗双目,在耳缝间别枝艾叶;还要给女孩脖颈间项链似的用五色彩线系一香包,香包里包有五谷、茴香、艾叶诸物,寓意清除灾祸。

艾蒿燃烧的烟能驱蚊蝇,从五月起,老人就开始束些粗糙的艾绳了,以对付那些厌恶的蚊蝇。袅袅艾烟带着有些辛辣的芳香,飘在村口的大槐树下,飘在村人的和睦和坦诚的夜话里,也飘进睡着在奶奶怀里孩子的梦乡中。现在想起这些记忆里的旧事,心里总有些难忘。

今年闰四月,端午节来的晚,我想快快走进山野,从山沟沿、溪水边采下一捧捧艾蒿,择几支挂在家门,驱蚊辟邪;掐一叶艾叶夹在耳后,扔几片艾叶在洗脸水里,让淡淡的艾香,伴我过端午节,看龙舟比赛,品粽子滋味,谈屈原坚贞。也让古老的相思草---艾蒿至死不变心的寓意走出我的文章,走进现代人的婚姻,该有多好!

朦胧中,艾叶的香味从窗前飘过来,嗅着这独有的馨香,我忽然生出一丝感慨,若爱情如春花般绽放,就如同燃烧,余下的将是灰烬;若爱情如艾叶般常绿,其无论生死,永远都保持一个年青时的爱心。

艾香蒲酒度端阳

文/刘新昌

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傍晚,天空终于放晴了。

三岁的女儿困在家里好几天,见雨停了,终于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骑着自行车满小区转悠。我怕她摔着,只能一路小跑地跟着,却不知不觉来到小区西南角。

西南角是小区特意打造的一个微缩版公园,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样样齐全,还种着几棵石榴树。几天没去逛,没想到石榴花竟然开了,远远望去,碧绿的枝叶间,石榴花红艳艳地缀满枝头,一朵挨着一朵,花团锦簇,开得热烈而奔放。在初夏的万绿丛中,像天边的一道彩虹,显得艳丽而耀眼。女儿也停下车来,驻足观看,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绿叶红花,一派生机。一阵风来,沁人心脾的花香伴随雨后湿润的空气,让人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这样的雨季,这样的石榴花,这样的情景,忽然想起宋朝文豪欧阳修的这首词。原来,一直忙碌的我,竟然忘了端午节的来临。

记得小时候,母亲是特别重视端午节的。每年农历四月上旬开始,她就忙碌起来。先是烤上满满的几缸子烧酒,然后到镇上去买些冰糖回来,再到河边割些菖蒲,洗净后将菖蒲切成米粒状,连同冰糖一起放进粗瓷酒缸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待到端午节那天,坛盖一掀,芳香四溢,此时酒已成琥珀色。父亲挑上两坛子菖蒲酒去外公家送节,我们则背上母亲亲手做的粽子跟在父亲后面。

外公家在一个小山村,与我们家只有一河之隔。小时候,过河的桥还没修好,只能坐船,河虽不宽阔,但水质清冽、水草丰沛,坐在船上,能清楚地看到长在河底的丝草和游弋的鱼虾。最好玩的是,河岸有一片滩涂,上面长满了荷花,片片荷叶像一张张撑开的绿伞,轻浮于河面上,朵朵荷花,白的如玉、粉的似霞,风姿绰约,微风一吹,香飘十里。

在我的印象中,外公高大帅气,儒雅博学,会诗赋,特别是一手柳体写得有模有样,镇上十里八村的人都争相购买他的字画。

外公有个爱好,就是好喝酒,而且最爱喝母亲亲手酿的菖蒲酒。记得有一次,我陪父亲去送节,外公一高兴,竟然喝得酩酊大醉,外婆扶他去休息,他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起来。外婆生气地说:“酒有什么好的?喝醉了出尽洋相。”外公也不搭理,高声念起明代诗人瞿佑的《菖蒲酒》:“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斝轻浮送异香。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何妨入醉乡。”说实在的,尽管当时我还不太懂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但听着外公抑扬顿挫的朗诵,我也有微醺的感觉。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外公已经去世多年,现在的端午节,母亲也不再酿制菖蒲酒。但是,今年的端午节,我一定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回趟老家,在家里点上一炷艾香,喝上一缸用思念酿的酒,即使醉了,也是醉在家乡的门槛上。

端午节里苋菜红

文/隆如

在端午节多彩的色调里,除了碧绿的菖蒲、艾草,以及江南人家宝宝穿戴的红肚兜、绣花帽以外,还有一种颜色是我所深爱的,那就是苋菜红。假如说粽子是端午节的最佳男主角,那么这鲜嫩红艳的苋菜,一定是他绝佳的搭档了。端午节里当之无愧的最佳女主角非苋菜莫属,比之芭蕉和海棠,这粽子和苋菜可以算得上端午节里的怡红快绿了。

苋菜,缤纷五月里走来的红粉佳人,袅袅娜娜舞着,咿咿呀呀唱着,轻染胭脂,淡罩嫣红,活脱脱一个芳华绝代的当家花旦。这就是苋菜,五月里最生动、最鲜活的色彩。

苋菜是端午节的时令鲜蔬,是五月人家餐桌上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清炒。老人说:“端午节吃苋菜最当时,过了这个时间苋菜就会有老的感觉,涩的味道。”难道还有这样的说法?难道苋菜就是因了端午而生?我不必去怀疑这老话的真假,情愿相信这个古老的说法,情愿相信苋菜就好比一个真情的女子,守着千年的誓约,执着地和这个季节相恋,一朝相逢后,芳华尽褪去,老得那么憔悴,老得那么怅然,又那么有风骨。

趁着清早的时光,来到菜园中那一畦苋菜面前,看她们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拂去沾湿红裳的露珠,一根根轻轻地掐下来,很快就装了满满一小筐。在中午的饭桌上,一盏白净的瓷盘里,那是苋菜呀,溢满了红汁的苋菜,胃口一下子被吊得老高老高。喜欢用苋菜汁泡饭,白白的米饭,淋上浓浓的汤汁,胭脂般的苋菜汁把每一粒米都染成嫣红,红得那么喜庆,红得如此动情。细细地嚼,缓缓地咽,满嘴都是苋菜香,满心都是苋菜红。每次吃饭时,只要有苋菜,我们一定会抢先把苋菜红汁泡进饭碗里,无奈“僧多汁少”,常常为之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到底还是玩笑的成分居多,其实大家都在体会这种生活中的小欢喜,小自在,不过由此也足见苋菜受欢迎的程度绝非泛泛了。

苋菜红,是红到骨子里的。鲜艳明媚也就那么几天,之后便是无声寂寥,但,从生到老到枯总是那么红,那么艳,却又那么脱俗,仿佛那红就是眉心的一块胎记,是怎么也擦不去、抹不掉的。这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绽放光芒只在一瞬,刹那便又恢复平静安宁,那种内敛的、沉寂的美真正惊世而骇俗。遗世独立的姿态,风日洒然的衣着,激烈峻险的文字,对生活和爱情的冰冷与火热,多么像一棵红苋菜呀,就这么热烈却又平常地伫立在无边的翠绿丛中,绽着独特的光。

在街市上遇到卖菜的阿婆,那篾篮里装的正是红苋菜,整整齐齐,细细密密地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像极了束束盛开在初夏的花朵。“卖苋菜啦,新鲜的苋菜了!五月五吃苋菜啦!”熟悉的叫卖声,慈爱的老人,水灵灵的红苋菜,旧的竹篮筐,定格成一幅无比安静的画面,在喧闹的街口独自安静,独自芳菲。

时光坐标

文/贡发祥

一个坐标划分出两段截然不同的时光:一段是回忆,一段是思念。

一个人能让时间在心里静止成一个坐标。一个坐标便划分出两段截然不同的时光:一段是回忆,一段是思念。时光于我的坐标是母亲在那个端午节前用她的生命在我心里构筑成的。犹如一个包满“牵挂和爱”的粽子,储藏在我的行囊里。

学会包粽子是母亲教会我的,但母亲很少在端午节包粽子。乡村的端午正是麦收夏种时节。农活紧得比夏日的太阳还热烈。家里没有闲人,几乎是不会包粽子过端午的,这在乡下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粽子,端午节在乡下更显得神圣。端午节早上,母亲会早早地起床,背上粪箕出门。粪箕,是江淮地区常见的农具,藤条编制,长提弧形,斜背肩上。天刚亮,母亲背着满满一粪箕艾蒿回来,全是茎粗叶阔的。手掌大的艾叶上,露水未干,湿了母亲背部衣衫,呈一块不规则的图形,像儿时在母亲背上的一块尿渍。

母亲把艾蒿一顺齐地摊开,挑选一些粗壮的等父亲起来后安插在门檐上。每个门檐并排插上八九枝。风一吹,艾叶轻舞。整个房子在几棵艾蒿的点缀下,像座庄重的城堡了。插上艾蒿的门,顿生一种神秘感。出来进去跨过门槛的那瞬间,敬畏之气直顶脑门,像进出宫廷庙宇似的神圣。对艾蒿的敬畏,对门槛的敬畏,对端午节的敬畏,油然而生。这近似一种仪式。在乡村,这样的仪式显得简单而神圣。母亲把剩余的艾蒿分成若干小捆,挂在堂屋的前檐下。日子长了,艾蒿也就风干了。日子长了,也就忽视了门檐上几株干瘦的艾蒿,忽视了母亲捆扎的挂在屋檐下的艾蒿了。到了夏日,特别是乡村的夏日,蚊虫无处不在。这时候,母亲从干枯的艾蒿捆里抽几根,干枯的茎上挂着艾叶,也不碎落。在院子里,用麦秸助燃艾蒿,燃烧后闷灭火苗,留着火芯慢慢地自燃。烟雾弥漫,气味浓烈,缭缭绕绕,丝丝艾香飘飘柔柔。细细呼吸,艾香顺着鼻腔悠悠沁入心脾,闻之神情清爽。烟雾与艾香弥散在院子的角角落落,不一会儿蚊虫不见了踪迹。知道艾蒿的神奇功用,在我记事后每逢端午都会帮母亲多捆扎些艾蒿挂在房檐下。

父亲安插好艾蒿下地干农活了。母亲便开始做端午节的早饭。早饭主要是粥。因为过节粥里会多了一样,就是鸡蛋。在物质条件不富裕的时候,吃上鸡蛋也算是大餐了。煮粥的锅底母亲很会利用,把新鲜的大蒜头放在其中烧烤。这种烧烤出的蒜头味儿很是特别,但必须要吃的。“端午节吃蒜头,走路不会踢破脚指头。”当孩子不愿意吃时,大人们会用这样的利害重复数遍,诱导孩子食用带有怪味的蒜头。现在看来,端午节吃蒜头起到了杀菌保健防病的作用。时间久了,便成了习俗。蒜头的味儿也就成了端午节一种难忘的记忆。最好吃的粽子在乡下的端午节却很少吃到的。

工作后的第一个端午节,从工作地的湖地苇丛里挑采了一大捆宽大新鲜的苇叶带回家。母亲见这些粽叶青色肥厚,很高兴地放下手中的农活,决定包粽子。母亲很快加工处理好粽叶和糯米,要我跟着学包粽子。刚开始学包的粽子样子丑,体形小像是残疾似的。在母亲的指教下,我包粽子越来越有模有样了。母亲边包边说:“你学会包粽子,以后有了家庭,过端午节就可以自己包了。我们农忙时,不得手包。”我点点头。现在明白了,日子要自己过出来才有滋味。那个端午节我们家吃上了粽子。粽子的味儿很美,夹杂着母亲含辛茹苦的爱,久久难忘。想到父母为了生活的艰辛,便在心里立了誓,每逢端午节我来包些粽子孝敬他们,让父母也能尝到艰辛之外还有美味的。但是种种原因,每到端午都未能兑现心愿,直到母亲病逝的那个端午。

母亲逝世在农历五月初二。割麦插秧,粽子飘香。母亲忙碌的身影永远成了心灵上的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形如粽子,年复一年地回味其中的滋味,日久浓香。

端午情思

文/石匠

自求学以来就久别家乡,今年这个端午节我终于下定决心回去一趟,撇下手头的事儿,毅然决然踏上归家的火车。

家居鄂西山区,地处荆山山麓,地区相对闭塞,所以归家的路途虽不长远但费时颠簸,又时值端午节,这样的空当儿,不免作了怀古思人的文艺事来,颇有古时游子端午思乡思旧人,高吟“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之感。

每每麦香飘逸,李子渐熟,端午节就宛若一幅水墨,清晰而深刻地浮现在眼前。今年是我第一次离家如此之久如此之远,也便更加怀念那些与端午有关的日子,这个端午也就更加心怀惦念。

以前还小的时候,我还并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甚至是与白蛇的关联。在那个年代,那些小孩子的世界里端午就是“端阳”,就是“吃粽子”,就是“喝雄黄酒”,就是“挂艾蒿”,因为大人们在端午临近的时候会很频繁使用这些词汇,他们也会很在意这个节日,每到端午节快要到来,总是十分忙碌。

那时的五月,我会随着哥哥那一群孩子到处疯耍。我们穿过山谷的麦田,跟随者干热风的脚步阵阵略过灌木丛,我们发出阵阵“咯咯”的笑声,飘荡在山谷里,贴附着5月的热气默默地蔓延。

爷爷在山上打下艾蒿,用长长的芊但挑起,一步一沉,脚步声极具节奏,沿着山麓走回家,放在场院里,铺开来曝晒。这时往往还会听到爷爷大声的呼喊哥哥回家吃早饭。我们都会一阵跑,一阵走的疯闹着回家,而且这个过程常常还会伴随着我的哭声。

回到家,爷爷会首先嘱咐我不要弄乱了他铺好的艾蒿,这时他还会拿一些分给邻家的舅爷。据说艾蒿具有镇宅辟邪的作用,一般在端午节这天大家都会打一些艾蒿回来,放置在门后,这样会一直持续放置很久,以至于我都没有留意会不会取下来。

我们马上就要吃上新鲜的粽子,总是很急迫。以前奶奶还在世的时候,会包一些粽子给我们吃,那时候的粽子远没有今天的粽子这般多样,只有糯米馅。拿到粽子后,我们会很香很香的吃起来,纵使并不觉得很好吃,但是孩子的世界,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农村,有一些零食吃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呀!

这一天,父母会专门在我们的额头点雄黄酒,还会画出一些图文,虽然有喝雄黄酒的说法,我却好像没怎么见过,没有印象了。或许我是见过的,但这些陈年旧事毕竟不会在时下重演,早就“随风飘远”,怕是也如那些年幼时的馋虫一样不复见了。

岁月是一种液态,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流逝,淡化了端午节的色彩,人们或脚步匆匆,或碌碌如蚁,哪里还会记得那些“陈旧”的习俗。年轻的男女,专注着坐在电脑前嘻哈逗笑,恨不得穿过电脑屏幕去亲吻对方;疾步的上班族,挤公交能挤到大汗淋漓,竟然一不小心得罪公交车司机,又和司机对骂起来。

有几人还记得端午的艾草、雄黄、芦苇叶呢?又有谁还记得汨罗江畔白衣飘飘的歌者,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纵然有谁想起了白蛇,那还是惦念着她的性感和美丽。

似乎商业开始凌驾于一切之上,我们只能眼真真看着赛龙舟变成了一个吸引游客的方式,吃粽子还能吃出海鲜,在非端午节的时段,粽子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快餐。我走在以文明标签的大城市,看着文明被一遍遍解构。

只希望,我回到家还能看到门后的艾蒿,在四季里庇护我的家人,依旧能承载一份我对端午的情思。

谈端午节吃粽子

文/夜航

粽子是从超市买的,刚从超市的冰箱里取出来,硬邦邦的。买回家搁笼篦上蒸熟了,剥开墨绿色的艾叶,透过缕缕乳白色的热汽,就看见白白的糯米团,夹裹着几颗红红的蜜枣。吃起来香美无比。

五月五。端阳节,是一个并不多起眼的小节日,而民间大多数人家都牢牢记着这个日子,凡是有条件的人家,都要亲手做一些粽子,过一过端午节。把糯米。红糖。蜜枣用艾叶包个鸭蛋大的四角形,然后用细细的丝棉线扎紧,一个粽子就做成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是个诗人,著诗章【天问】【九歌】【离骚】等,流传至今。他是当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忠君爱民,主张抗击贪虐。强暴的秦国。楚王昏庸,心胸狭窄,偏听偏信,更有妇人妖邪,颠倒放浪,弱子无知,沉溺于财色女人,再有奸臣当道,欺骗妇孺,迷惑圣心,蛊惑朝众。屈原倍遭陷害。打击。他像一只铩羽的鹰,踌躇满志,满腔热忱。他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反倍遭伤害。摧残。他峨冠博带,放声高歌,问天。问地。问日月;辈国。悲家。悲志士。他一腔热血,奔走于三楚大地上,访疾问苦,无数次向楚王进言,游说朝臣,名士……最后,在恶势力的威逼下,走投无路,就在端午节那天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那天,江边来了许多老百姓,那都是爱戴屈大夫的平民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们感戴屈大夫的博爱。真诚的道德品行,缅怀屈大夫爱民如子的为官作风。为表达他们的感情,纷纷把粽子等食物抛到江里。以后,屈原的故事流传下来,老百姓为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大夫立在高高的云端,佑护着他心爱的子民百姓,繁衍后代,一步一步从

涡流艰难中走出来,有了现代都市的文明,现代村庄的进步。几千年过去了,屈原已被作为历史上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忠臣,一个传奇,让人纪念。今天,端五节老百姓吃粽子,不乏一些时尚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追怀的心愿。我们都希望,现实社会中,屈原这样的人物多一些。我们都希望遇上一个明智。善良的上级或竞争对手,之间有一个人道的公平公正的科学文明的环境秩序和事业法则。在乡下,人们更需要一个解民意,知民心公仆似的好干部,一个心地坦荡。不贪不虐的好村官。芸芸众生中,好有一些英雄主义者,他们要驾驭世界,掌控权力,统治财富,结果哪,他们成了世界的败类,权力的垃圾,财富的仆役。城市离庙宇很远,佛心就在民中。百姓之中亦有一种心愿一股凝聚力,当强暴压顶的时候,他门即保持一种沉默和淡然;当强暴被消灭,他们即表示一种热情和祝愿。

屈原去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他失败了。或许,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会在黑暗之中多摸索一段时间,会多承受一些苦难,可是,屈大夫的精神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后人们的心里。他的品德,他的精神永远被人们所敬慕,所向往。

屈原性情飘逸。潇洒,为人纯真善良。平生好乐。好诗,追求一种神仙般的干净与真实的境界,有竹子般刚直不阿的品性,疾恶如仇,纤尘不染。是一个世人敬慕的大贤人,真君子。端午节。忆屈原。只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屈原大夫那样的品性和境界。

煮“端午”

文/夏迎东

我一直以为,端午节是被奶奶放在柴灶里“煮”出来的,而且,这种记忆始终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抹去。每当端午节到来之际,我就会想念奶奶,想念她煮的咸鸭蛋、咸肉、粽子,想起那口老柴灶飘散在小院里诱人的芳香。

小时候,我家和大多数普通人家一样,日子总是过得紧紧巴巴,而且还要精打细算,过了这个节就要算一算下一个节该怎么打发。所以,每年春节一过,奶奶就要开始为端午节做各种准备。先说说那腌鸭蛋,每天清晨,奶奶都要把家里那几只老母鸭下的蛋收集起来,待到有一定的数量,用红土拌盐裹在鸭蛋上腌制起来,小心翼翼地码放在一只小口坛子里,而且是将鸭蛋的大头朝上,整整齐齐地放好、封口,奶奶说,这样做可以使鸭蛋里面进盐快、不容易坏。还有那咸腊肉,是春节时候省下来没舍得吃的,奶奶将它们切成一个个小块,涂抹上生豆油,也是码放在一个小口坛子里,再把坛子埋在院子那块干爽的土洞底下,奶奶说,这样可以让腊肉不走油、不变味。糯米则是头一年秋天收割下来的,春节的时候取出一些磨成粉做元宵、汤圆,留下一些就用来应付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我们的企盼中如期而至,奶奶更加忙碌了,备足柴草,铲去那口大锅底下的烟灰,严严实实地架在柴灶上,就开始煮她的“端午”了。那咸鸭蛋和腊肉比较好办,从坛子里取出来洗好放在锅里就可以开始煮,而煮粽子这道活可就费事得多。在粽子的主料里,糯米在节前的一两天就得洗干净泡在清水里浸软备用;粽叶是在五月初四一清早去屋后的池塘里新采摘的苇子的嫩叶,用之前还要煮一煮,防止包粽子的时候叶片裂开或折断。奶奶是包粽子的高手,那粽叶在她的手里能够翻出花来,一会儿包出一个长方形,一会儿包出一个圆柱形,一眨眼功夫又出来一个四棱形的,直让我们眼花缭乱。我最最喜欢奶奶包的那种四棱形的粽子,我把它站立在桌子上面,俨然是一座小小的三棱宝塔,而且是正三棱形的呢!

粽子包好了、下到锅里煮了,我们的心思就倾注在那口大锅里,一双双小脚围着那灶台打着转转。煮粽子是讲究时间和火候的,锅里的水要漫过粽子,先是用大火煮开,过一段时间再调成小火慢慢煮,好让糯米完全地煮软、煮透,这又需要不短的时间,听着那粽子慢慢悠悠地在锅里面“咕噜咕噜”作响,一点都不理睬我们焦躁的情绪,我们只有耐着性子等。慢慢地,粽子的香味出来了,是青青的香、糯糯的香,还有甜甜的香……

又到端午节了,摊点上、超市里都摆放上了大大小小、各种口味的粽子,可是我依然喜欢奶奶包的那种口味、那种模样的粽子,我把原料筹备齐全,试着自己动手去包,去煮,去品尝,却总也吃不出当年的那个味道,是因为我包粽子的功夫不到家?还是因为煮粽子的时间短了?都不是,这应该是一种眷恋的情愫,奶奶已经把她的款款深情煮进我的心底里,留下的是我对她深深的思念。

端午节,粽飘香

文/快乐天使的梦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每当端午节来领之际,孩子们活蹦乱跳的盼望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大人们也开始忙乎着准备包粽子的佐料。

小的时候,对于吃粽子只是一种奢望,一来那个时候没有充足的粮食;二来那时会包粽子的满村也没有几个。自我记事到十四五岁完全懂事,也没有吃过几次粽子。到了我十五岁以后,吃的粽子歪与好在,每年都在端午节吃一次粽子。

在过去吃粽子,没有一颗软大米;只有大软米。说了软大米和大软米也许好多人分不清,就连我自己以前在农村期间,因为见的软大米很少。现在我细细解释一下这两种米的区别:软大米就是用稻子碾的米,稻子又分为软硬两种,这个也许好多人都懂;而大软米则是用“糜子”碾的米,这糜子也像稻子一样,分为软硬两种。一般农人不种些软糜子,因为人们觉得种软糜子产量太低,种软糜子不划算。糜子碾下的米金黄金黄,吃起来香甜爽口,盛世美味;但是要是包粽子光用大软米包的粽子,总觉得没有软大米所包的粽子光滑爽口,再加上人们总觉得买来的白花花的软大米包的粽子一定很好吃。当然这是孩子们嘴里念叨的,大人们总是说“还是我们自种自产的软糜子碾的米黄阁搓搓(方言,表示特别黄的意思)的,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要说农村人过去吃粽子,那才有趣。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包粽子的缘故,也是由于好多人舍不得买包粽子的粽叶,所以有的人想吃粽子,就在锅上放上锅屉,铺上笼布,然后撒一层金黄色的大软米,撒一层洗干净的枣;有的为了简单,就把大软米和枣放在一个小盆子里,用快火蒸熟,凉冷以后,美餐一顿;有的人买来了粽叶,但是不会包,又不好意思请人,所以他们就铺一层粽叶,然后一层大软米,一层枣的蒸熟,然后挖在一个小盆子里,晾冷美餐一顿。

在过去的时光里,由于人们吃的少的缘故吧!会包粽子的人少之又少,自我记事以来,只要是村里人包粽子,经常叫我的妈妈去包粽子;到了我十五六岁的一个端午节,妈妈在家里包粽子,我们姐妹几个早已在山上砍一些篓草(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叶子类似粽叶,窄而短小),回家以后,把植物的茎喂了羊,叶子留下,在妈妈包粽子的不远处放一些土和一些小石子,代表米和枣,妈妈的手动一下,我们姐妹们跟着妈妈动一下;三番五次的重复,终于我的第一个成功了,但是姐姐妹妹怎么也弄不成功,后来她俩索性放弃了,再也不学了。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包粽子,一次妈妈包过时间长,一时难以把握哪个巧道,我还指点妈妈。

自从我学会包粽子,也重复了妈妈跑遍全村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来临,我可是忙人了,东家门里进,西家门里出的忙乎着。

记得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我去姐姐家里做客,走到姐姐家半道上,开始包粽子,从中午的十一点开始,一直包到下午五点;在三婶(姐姐的三妈)家安营扎寨,张家三升米,李家二升米,大家都是姐姐的婶婶和妯娌,从中午到下午一共包了一斗八升米的粽子,还不算枣,那么多的米的粽子,枣基本占粽子的百分之三的空隙吧!可想而知包了有多少个粽子啊!那么多的粽子,只有姐姐的一个嫂嫂给我打下手,别的人就在一边说笑话,开玩笑。那一次包粽子,让我刻苦铭心的记忆犹新。三婶是得了癌症晚期的患者,她对吃粽子兴趣最大,但是她又不敢吃大软米粽子,而且不敢放入红枣;所以三婶给她自己泡了二升酒谷米(用谷子碾的米,也属于软性的。),当三婶看到我包好的一个个粽子,口里咽着口水,仿佛已经吃到自己嘴里。三婶吃了那一次粽子三个月以后去世了,我一想到三婶看我包粽子的眼神,以及她哪渴望的贪恋口水,心里真不是滋味。

不会包粽子当然是比我们大多的婶婶阿姨们,自从我结婚以后,村里同龄的媳妇们陆续进门,村里会包粽子的人也多了,但是每到五月端午来临之时,还是摆脱不了一些不会包粽子的邀请。

而今人们都吃的是软大米粽子,就是从农村拿来一些大软米,人们也会如获珍宝,舍不得多搅如,搅一小部分,偶尔在粽子中撒几粒金黄色的大软米,也是一种稀罕。

如今每当和邻居们坐在一起包粽子,总是免不了和邻居们讲讲过去的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十几年前,邻村的一位二十几岁的妇女,由于常年舍不得包的吃粽子,那一年她早早准备好包粽子的佐料,二升大软米,一升左右大枣,二斤粽叶。把米泡好以后,请村里的一妇女包粽子,母子几个沉浸即将吃粽子的喜悦之中,孩子们活奔乱跳到处宣扬自己家在包粽子,母亲声称今日能美餐一顿粽子了。请来的包粽子妇女给她把粽子包好,并且放到锅里面,给她交代了如何煮粽子。包粽子的走了,这一妇女烧火煮粽子,她不懂火候,在上面压的东西过轻,快火煮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二升米的粽子成为一锅糨子,急的这妇女坐在地下大声啼哭。从此以后,这煮粽子也是一种教训,开始要慢火煮,并且在上面压上较重的石块或者水盆,这也是一种巧道吧!

我做粽子的基本渠道是。头一天把米掏一遍,然后倒水泡上,这泡米的过程一般是一天两夜,中途换水两次。包粽子一般是下午的两点左右,包好粽子正好到做下午饭时候。把粽子整整齐齐放入锅内,放的时候棱角压好,这样煮出的粽子不易变形,然后在上面压上一块菜石。生火一边煮粽子,一边做饭,饭做好了,粽子慢火蒙的差不多了,为了让粽子煮出好看,所以把慢火蒙一个多小时以后的大菜石拿出,放一小盆水,为的是比刚才轻一些,快火再煮几个小时以后,天气黑了,粽子煮差不多了,孩子们闻到香味,早已垂涎三尺了,叫着喊着妈妈,问能不能吃了,挖出一些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吃粽子,锅里面的还是不往出挖,因为粽子再蒙一夜,粽子既酥软,又爽口。我这人做别的做不好,煮粽子从来没有煮破过,也没有煮的把粽子之形状变形过。

自从住到县城以后,每年端午节包的粽子包的不少,自己一家人吃,捎回老家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也吃。年年如此,但是吃的人越来越少,让人不免有点心酸;开始是四位老人吃,后来公公去世,对于捎粽子总是一视同仁,不分爸爸妈妈两个人,婆婆一个人之多少,总是捎同样多,为此邻居经常提醒我“你爸爸妈妈两个人多捎一点,你婆婆一个人吃得少,少捎一些嘛。”我总是说“一样的老人,一样对待吧!”而今年的端午节,捎粽子只有爸爸一个人吃了,妈妈去弟弟家带孙子,婆婆去世了,就是想给吃,她们也吃不上了,不免有点心酸。

回忆中的包粽子很有趣;回忆中的往年吃粽子时,老家等待捎回的粽子香味飘溢两边,而今只有爸爸一个人吃到我亲手包的粽子,却快乐不起来了。

芒种不忙

文/赵文汉

端午节的头天下午,当大侄子把一小把一小把的艾叶别在门框上的时候,我恍然问自己:多少年没有在老家过过端午节了?貌似是上了高中之后吧。过去端午节是不放假的,哪有时间回来过节呢?晚上,当二嫂把炒好的菜肴一盘子一盘子端上来,荤的、素的铺满一大桌子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感觉,每次回来不都是这个样子吗?拦也拦不住。而当侄媳妇把粽子、糖糕、菜角子等端上来的时候,才真切地感觉到,端午节到了。

粽子、糖糕、菜角子是二嫂和侄媳妇为过节特地准备的,我回来了,它们就提前上桌了。我看着粽子,对二哥说:“在我的印象中,咱们家的端午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一大家子围在一起认认真真地吃顿端午饭。”

“可不是吗?端午节大多是在芒种前后,芒种忙,乱打场。一到了芒种,麦子熟了,咱农民就忙开了。这个时候,农村忙得恨不得一个人当成两个人用,谁家还有心思过节啊!”二哥接过我的话茬说。

我点点头,思绪飘远。年少时,家里吃不上白面馒头,就是午季最累的时候,家里也舍不得做白面馒头给我们吃。但在端午节这一天,母亲总是蒸上一锅白面馒头,再煮上几个鸡蛋。谁在地里有点闲空,赶紧跑回家来,拿上两个馒头,夹上鸡蛋捣蒜泥,再折身往地里跑,走着吃着,就算过节了。

但今年午季回家,经过麦地时,都没看到什么人。“二哥,今天是芒种,怎么一点午季的忙碌都看不到呢?”从回来就一直想问的问题,终于逮到机会问二哥了。

“现在的农村人真是幸福透了!过去的午收,一镰一镰地割,没有十天半个月,哪里能忙完?现在,一天,最多两天,就完事了。咱家的十几亩麦子,收割机只用俩小时,麦粒就拉回家来了。不然,现在哪有心思陪你吃饭喝闲酒?”二哥说,地里拾掇干净了,老天也给力,下了一场透雨,等把秋季的庄稼种上,就又没事了。现在收种基本上都是机械化,不咋累到人了,农民可自在了。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我,的确没有二哥自在。工作日里天天忙得屁股连不着板凳不说,就是休息日,依然有很多事务要捯饬。现在的二哥除了农忙的那几天,几乎天天都是星期天,成了“悠闲自在王”了。不过,二哥,以及和二哥一样的农民,也该自在自在了,因为过去他们太辛苦了,付出的也太多了。如今,当芒种遇上端午节,他们也能在家好好吃顿端午饭了。

端午节习俗

文/殷良瑾

“节分端午自谁信,万古传闻为屈原。”这是出自《端午》的诗。因为一到端午节这天,人们都高高兴兴的,节日非常隆重。

端午节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端”和“初”意思相同,称“端午”也称“初五”。快到端午节了,虽然今天寒风刺骨,但是人们的心却是热的,话说:“有钱难买五月五。”所以人们就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东西。一大早,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都来看一看需要什么东西。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做包子,吃粽子等。包子的花样太多了,有豆沙的、花生的、芝麻的……粽子有的放在蒸锅里蒸,有的放在水里煮,剥开一张张粽叶,那糯米、粽叶的味香飘四溢,让你大饱口福。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叫屈原。楚王听了奸臣的话,将屈原流放江中,后来他听到城池被敌人占领了,来到江边,纵身跳江,这天是五月初五。百姓听到后就划着船来打捞屈原的尸体,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天,各家的小孩还要戴上五颜六色的丝线,这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节日点缀之风。人们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据说:“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孩子们还会把雄黄酒抹在自己的额头上,避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蛇,清洁环境,但是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在古代流传着一句话:“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花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节不但要喝雄黄酒,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有的地方端午节还要举行赛龙舟、走马灯、拔河等户外活动。这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啊!

“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了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别有一番韵味。

想起酒醅香

文/关山狼刘杰

又快到端午节了,街道里各种各样的荷包满满的,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人工制作的,机器制作的,色泽艳丽,图案精致,把个小城的传统节日渲染的气氛浓郁。

街道里有卖酒醅子的摊贩,拳头大的小碗,一碗三元,只是那原料是小麦,口感和味道远不及老家里用燕麦煮制的酒醅蠕软醇香。

儿时的端午节,最喜欢的就是挂荷包吃酒醅了。在端午节的前几天,母亲就忙着挑拣淘洗留下专门用来煮酒醅的燕麦,挑拣洗净之后,就把燕麦倒进铁锅里用慢火煮熟,再把煮熟的燕麦用罩箻捞到案板上晾开,直到没有温度了,再把从秦安货郎那里买来的酒醅曲子用擀杖擀细,搅拌在煮熟的燕麦里面,最后把拌上酒曲的燕麦装进那个硕大的黑粗瓷盆里,上面用塑料纸蒙上,最上面还要捂上一件棉袄,这样才算是捂好了酒醅子。一般情况下一天一夜酒醅子就好了。母亲早早算好了时日,每年的酒醅子都会在端午节的前夜准时捂好,端午节的早上我们会准时吃上蠕软醇香的酒醅子。

打酒醅子装进大黑盆,我们姊妹兄弟就轮番趴在黑盆边狗一般嗅闻,有时候还偷偷地揭开捂在上面的棉袄,用手指捏一撮舔尝,如果被母亲看见或者被那个弟妹告发,免不了受母亲的一顿呵斥。好不容易闻到那黑盆里溢出浓浓的酒香,就急火潦草地跑去告诉母亲酒醅捂好的喜讯,然后就每人手捧一只粗瓷碗,雏鸟待食一般围在黑盆的周围,等着母亲给我们碗里铲酒醅子。

因为我的家乡在关山林区,才有福口每年吃到用燕麦煮制的酒醅子。关山外面的人家也煮酒醅子,但是他们只能用小麦作为原料,因为燕麦只适宜在高寒林区生长,山外是不能种植的。燕麦在生长期间又容易发病,再加上产量很低,多数的人家都不种植,种植的人家也都和我家一样,是为了给娃娃们过端午煮酒醅子吃。

一样的燕麦,一样的工序,可是不少人家煮制的酒醅子不甜不酸,干渣渣的糙口,甚至有的还有一股子酸霉味,令人难以下咽。母亲煮制的酒醅子粘稠滑润、甜香绵柔,口感很是独特,凡是吃过的人都念念不忘。那么大的一个老黑盆,差不多要二十多斤燕麦才能装满的黑盆,从能闻见酒醅的酒香味到母亲揭开捂在上面的棉袄、塑料纸分酒醅给我们吃,差不多只是一天的时间,老黑盆就见底了,因为我们兄弟姊妹六七个,在端午节那天几乎再不吃别的东西(也没有比酒醅子好吃的东西),圆鼓鼓的肚子里全装的是甜香的酒醅子。其实父亲和母亲也极爱吃酒醅子,可是有我们这样一伙子馋鬼,哪里还有多余的酒醅子进入他们的嘴里呢?

少小时节吃惯了母亲煮的酒醅子,上了中学就有点不方便了,因为那时候端午节是不放假的,再加上家里到镇上有四十多里的路程。虽然如此,每年的端午节,母亲总会设法把酒醅子捎到学校给我吃,有好几次酒醅子刚到我的手里,还没来得及闻香味呢,就被同宿舍的同学你一嘴他一口的尝个底朝天。记得我上高二那年的端午节特别炎热,在五月初六的下午母亲托人给我捎来了一罐头瓶子酒醅子,不知是放的酒曲多了点还是因为天气热,酒醅子发酵的过头了,我吃完了那瓶酒醅子就浑身燥热,满脸通红,到上晚自习的时候,竟然胡言乱语,兴奋异常,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而且莫名其妙。班干部很紧张地叫来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看见我满脸通红,语无伦次的神态,也紧张了起来,忙询问我同宿舍的舍友我下午吃了什么,我的邻铺告诉班主任我吃了一罐头瓶子家里捎来的酒醅子,班主任老师才恍然大悟,说我是被酒醅子吃醉了,忙安排同学扶我到宿舍休息。

转眼我已经是知天命的人了,母亲离开我们也已经七年了,打母亲辞世之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香甜蠕软的酒醅子了。现在,我的老家因为移民搬迁,早已人走屋空,故乡只是记忆里的一个地名了。燕麦也绝迹多年,想吃一顿燕麦煮制的甜香馋人的酒醅子,只能在偶尔的梦中了!

又将是端午节了,我眺望着关山,不由得想起酒醅子那蠕软滑润的香味来……

奶奶的端午节

文/张君燕

又到了五月端午,看到大街上叫卖的粽子,闻着粽子散发出的香甜的味道,我不由得想起了奶奶,想起了有奶奶陪伴的端午节。对于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奶奶来说,端午节有三件事必不可少。第一是给孩子们搓五色线,第二是泡雄黄酒,第三才是包我们爱吃的粽子。

奶奶说,五色线又叫“长命缕”,在端午当日给孩子们戴上能辟邪、防止五毒近身。不过,我们哪懂这些,只是看五色线花花绿绿,很漂亮,况且女孩子本来就爱美,对这些东西也就更有一种本能的喜爱。每次奶奶要搓五色线时,我们都会围坐在奶奶身边,帮奶奶整理丝线。丝线一般由红、黄、白、青、黑组成,不过大部分时候受条件的限制,能找到几种颜色的丝线就用几种。把不同颜色的丝线整理好后,奶奶用牙齿咬住丝线的一头,另一头用双手拉紧开始向同一个方向拧。等奶奶把丝线拧成一股时,我们早已伸出自己的手臂,迫不及待地等奶奶给我们戴上。奶奶一边笑着说“别着急”,一边忙不迭地把五色线系在我们的颈间、手腕和脚腕上。一戴上五色线,我们立刻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也感觉比平日漂亮了不少。

接下来就开始抹雄黄酒了。雄黄酒是奶奶提前泡好的,在自酿的黄酒中加入一些雄黄,泡一段时间后,黄酒里就有一种浓浓的雄黄的味道了。其实,我们是不太乐意抹雄黄酒的。一是味道太重,有时刺激得眼睛都睁不开;二是抹在身上会留下黄色的印记,不太美观。但奶奶说了,雄黄酒必须要抹,“抹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且不说病魔,驱蚊虫的效果却是明显的。于是,我们只好乖乖地排成一排,任奶奶用棉球蘸着雄黄酒,在我们的额头、耳孔、鼻孔、腋下和手心脚心都涂抹一遍。虽然味道不太好闻,但涂抹过后,顿觉一阵凉爽,便也开心起来。

包粽子是奶奶最擅长的手艺,也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用来包粽子的粽叶是春笋生长时脱落的叶子,这种叶子宽大柔软,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清香,用来包粽子再合适不过了。奶奶先把粽叶的一端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把泡好的糯米填进去,接下来从另一端卷起来,卷到最后的时候要把糯米全部遮盖住,然后用棉线把粽子捆成菱形。在煮粽子的时候,奶奶会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常常让我们听得入了神。直到闻到粽子浓浓的香甜味儿,我们才回过神来,急切地想要一饱口福。

如今,已经为人妻母的我早已不再戴五色线,不抹雄黄酒,对粽子也没有了幼时的期盼,但每到五月端午,看到这些东西,我就会不可抑止地想起奶奶,奶奶的一颦一笑似乎仍在我眼前。原来,每一种物品背后,都不单单是一种物品,而是一份思念、一份牵挂,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粽子情

文/施泽会

我时常想起故乡流传的端午儿歌:“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粽子煮,划龙船,祭屈原,好辛苦,锣鼓响,划桨忙,数一数,抢鸭子,唱歌谣,莫落伍……”。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传承了中国数千年的民间文化的传统节日,这些民间文化就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千百年来,延续了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形成了民间非常优秀,非常经典,非常精彩的中国民间文化现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

小时候的端午节是热闹的。端午节前夕,村庄各家各户提前准备包粽子的物料,糯米,粽叶等,粽叶有的是竹叶的,有的是芦苇叶的,有的是专门的粽叶,五花八门,五彩缤纷。一张张粽叶洗净晾晒,到了端午节前一天,会包粽子的村民就手忙脚乱,不会包粽子的村民也开始学习训练。故乡的粽子种类繁多,有白粽子,有咸粽子,最多的还是白粽子。广东这边的粽子种类更多,有肉馅粽子,有白粽子,有多种颜色的粽子等。肉馅粽子基本是腊肉做的,里面还要包上绿豆,花生,红豆,鸡蛋黄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白粽子,因为白粽子有一股股清香的味道,放上一点白糖,吃起来香而不腻,脍炙人口。每一年端午节,我们公司都要给员工发粽子,让员工有家乡的感觉,有家乡的味道,让员工在公司不至于感到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浓浓的粽香情,家乡情,亲人情谊。

现在物质丰富,各大超市的粽子琳琅满目。不需要自己动手包粽子,商家早就给你包好了粽子,一包包,一盒盒,一箱箱的粽子,包装非常精美,让你享受现成的福气。我的父亲最喜欢吃粽子,仿佛他一辈子都没有把粽子吃够一样,每一年端午节到来,母亲都要吩咐父亲多买一些粽子,让父亲把粽子吃够,免得之后说闲话闹意见。

据说故乡进行了划龙舟比赛。去年已经进行了一届,今年还要继续进行划龙舟比赛。规模比去年的划龙舟比赛还要大。各个参赛队伍正在抓紧时间训练,是骡子是马到时候拉出来溜溜,就知道哪个队伍能够取胜。划龙舟的当天,两岸人山人海,敲锣打鼓,群情激昂,呼喊声,欢笑声,呐喊声,痛哭声,此起彼伏。涪江水面一片欢腾,水上摩托艇,人工表演,水柱冲天,非常壮观,非常震撼。带孩子的,照顾老人的,中青年人,少女少男,扶老携幼,顶着烈日或者沐浴雨水,都必须看完比赛才算过瘾,否则会感到遗憾,因为要时隔一年才能重现精彩的划龙舟比赛。

我在部队服役的时候,部队也少不了吃粽子。战士们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粽香情,思乡情谊非常浓厚。连队后勤购买了糯米,粽叶,战士们自己动手包粽子。但是有的战士包粽子的技术不成熟,在炊事班煮粽子的时候,往往一些散架的粽子,这样就浪费了。连长说,这个包粽子的手艺,我们也要学会,就像我们使用枪支一样,会用枪,瞄准射击,弹不虚发。话虽这么说,包粽子的工艺技术,有的战士还是不够成熟,至今想起那些场面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难能可贵。

我觉得故乡的端午儿歌应该改一改了。“五月五,是端午,粽子数,划龙舟,唱大戏,打锣鼓,新时代,奔小康,致富路,中国梦,获得感,民幸福……”

粽香情,连接着祖国的山山水水,连接着中国的每一个老百姓的情怀。连接着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的情怀,人民大众的生活好起来了。我仿佛听见大家在喊,吃粽子了,吃粽子了……粽子飘香,端午节文化丰富多彩。

青粽飘香

文/赵彩萍

记忆中的粽子总是带着母亲的味道。

粽子的香味在我的头脑里弥漫开来,香喷喷的糯米,一粒粒纠缠在一起,紫红色的赤豆裹在米中,用一支筷子对着粽肉插入,把粽子放在盛有红糖的碗中轻轻一转,然后将其高举过头,抬起头慢慢地咬,口舌生津,不腻不粘,香气沁人心中。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童年的我还不懂这些,端午节在童年的记忆里是没有忧伤的,充满着纯真的欢乐。早上,兴致勃勃地跟着父亲把艾草一支支插进房檐,感觉很特别,因为家家户户的房檐上都有这样的纪念。最热闹的还是我们这些孩子,手脖上都是母亲系上的一圈五彩线,嘴里吃着糯米粽子,还有煮熟的咸鸭蛋,村子上的端午节每年都是这样的。

在母亲还是黑发的日子,端午节的粽子都是母亲一只只包裹出来的。粽子外面的芦苇叶,家乡的池塘里到处都有,是父亲自己采摘的。母亲把芦叶仔细检查后,洗净表面的尘土,放入开水中稍微煮一下,翠绿的芦叶变成了深绿色,经过煮烫的芦叶,变得很柔韧,在包粽子时就不会裂开。母亲把煮烫好的芦叶放入冷水中浸泡,端来早就在脸盆里泡好的糯米和赤豆,拿来预先准备好的稻草,开始包粽子。

粽子终于包好了,父母就把它们放在家里土灶上的大铁锅里,等吃过晚饭,开始煮粽子。小时候,总是不明白,粽子为什么要煮上整整一个晚上,每次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吃,长大了,慢慢地悟出了一些道理,粽子里的米粒和赤豆都是生的,又被芦叶包裹着,父母整个晚上就要守在灶前煮粽子。我的眼皮开始打架,最后,我上床睡觉时,母亲还在往灶里添柴,粽子的香味就飘进我的梦境。第二天早上刚睁开眼,整个屋里都弥漫着粽子的香味,那时的粽子和咸鸭蛋真的是太好吃了,又甜又香,每回,吃得我肚子总是胀胀的。

随着年岁的日渐增大,在书本上认识了屈原,心中就增添了无限的感慨,想起汩罗江上飘荡着诗人悲沧的魂魄,也就对粽子不再那么亲切了。但还是喜欢吃母亲包的粽子,因为粽子上有母亲的味道,只是现在母亲患有手疾,再也不能包粽子了。超市的粽子里不会有母亲的味道,但每年我还是要买把艾草放在门前,说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应该是一种传承,一种祭奠吧。

上一篇:阮黎江熠(阮黎江熠)全文免费阅读_阮黎江熠最新章节列表

下一篇:理想的散文(精选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