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文章(精选21篇)
电影的文章(精选21篇)
看露天电影
文/寇俊杰
晚上,我出去散步,看到广场上在放电影,看的人屈指可数。我停下来看,不觉想起了小时候看电影的情景。
我生长在农村,那时看电影只能盼有钱人家过白事或是过年村里放电影。有时我和小伙伴也去外村看。每当有放电影的消息传来,我们比过年领压岁钱还高兴。母亲也总是早早做了晚饭,让我吃了好去看电影。那时我十一二岁,和伙伴们一路小跑去看电影。如果是村里放就在学校的操场上,如果是过事人家放就在主家门前的路上。
我们到了那里,远远地看到早已挂起的镶着黑边的银幕,并且放映员已把放映机搬到了八仙桌上,做着准备。我们围到桌子前,看胶卷蛇一样在一个转盘上穿过齿轮间的缝隙,爬到了另一个转盘上,我们好奇极了——那像底片一样的胶卷怎么放出有声有色的电影来?
天渐渐黑下来,放映员打开灯,开始调试镜头的高度。光束照在银幕上,前面的小孩子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伸出手臂,在镜头前不停地晃动,银幕上刹时长满了像豆芽一样的手臂。看自己的小手照在银幕上,我们别提多高兴了。片刻的喧闹过后,开始放电影了,场上立刻安静下来。但开始人不太多,放的也都是“加演片”,大多是一些养殖、栽培等方面的农业知识,我们不感兴趣,就在场地里鱼一样地来回穿梭,人前人后地玩捉迷藏。等到正片开始了,我们才安静下来,跑到银幕最前面,席地而坐看电影。
我看的第一部武打片是《少林寺》,至今记忆犹新。那场电影,激发了我们在课余时间武枪弄棒、挥拳踹腿的武打情结。那时的拳谱特别好卖,我买了一本,放学后关起门来一个人按图索骥地练,但照本宣科终无所成,新鲜一阵子就没了下文,拳谱也早不知丢到什么地方去了。
看电影最恼人的是“跑片”,电影如果遇上别的地方也演,就只能“跑片”,特别是好电影,一片演完了,要等对方第二片演完才能拿来。我们只好等,嘴里不住埋怨跑片的人怎么还不来,好电影常常吊人胃口,这样的等待总觉得太漫长了。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我们总是热烈讨论着电影的好坏,有的还学几句电影里的台词。如果电影好,常常能让我们兴奋上好几天。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同样是露天电影,现在一个鞋盒大小的放映机就能放好些部电影,不用跑片,不用换胶卷,真是比以前先进多了,但看电影的人却少了,看电影的心情也变了……
追求自己的梦
很早就听说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一个非常俗气的译名却掩饰不了他是一部非常有内涵,非常值得一看的印度电影。
对于印度电影,也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里面总会出现歌舞场景,这部也不例外,不知道印度电影的这个传统是从何而来。但和其他许多印度片不一样,这部电影却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完美,歌舞场景和剧情几乎毫无痕迹的融合在了一起。
OK,简单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剧情:三个寝室铁哥们,两个是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平凡小角色,属于放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很快的和人群融为一体,看不出特别的普通人,配上了一个传说中的伟人,一个有超高的智商,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的伟人。普通人在世俗的威严下表露平凡,但伟人却在对权威的挑战中展现自我,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制作导电工具电击羞辱大一新生的大二老鸟,一句话憋死滔滔不绝向新生展示霸权的辅导老师,用最简陋的设备接生小孩,直到最后在陌生的地方,创办了一所让孩子展现自我的学校。伟人永远都在给人惊喜。
但如果伟人只是才智过人,那他顶多算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天才,而算不上是伟人。伟人除了高人一等的智商外,还有与众不同的为人处世态度。all is well,这是伟人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但挽救了两条性命:一个为不出卖朋友而跳楼的普通人,一个刚出世便没有哭声的婴儿。还改变了那个一直以压榨学生为乐的辅导员,同时还收获了爱情。
也许我们会嫉妒,会嫉妒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几乎能拥有一切,靠的不是生得好,不是有一个亿万富翁的爸爸,或位高权重的亲戚,而是自己。但其实在片中,伟人也告诉了你其实你也可以拥有这些。
你当工程师顶多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但是你当动物摄影师却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摄影师,那么你为什么不去尝试追逐梦想?伟人告诉他的普通人朋友的话其实也可以用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有多少人在为了生活而放弃了心中深藏的梦想呢?我们有多少人是为了挣钱而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呢?梦想和现实最大的区别便在于,现在触手可及,梦想却悬在高空,需要你用力的跳跃才有可能碰到,于是很多人尝试了几次之后,失败了几次之后,便失去了跳跃的勇气,回归平凡。
当然,不是每个人去追逐梦想都会追逐到,但是如果你连去追逐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你会不会在某一天,回想起来,心里隐隐作痛呢?
三个傻瓜,其实并不傻,如果说伟人因为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智商优势,我们无法与其一样的话。那么其余两位普通人的人生转折,不正好给了我们启示了么?
放心去追吧,梦想就在前方。也许你没有追上,但是你至少追过。
荷叶残了
我以为它死了,原来没死,又冒出新芽了,又涌出一叶新荷。或许不该再去奢念什么,什么不都是去了又来,来又去,循环反复不停不息。总是想啊,想啊,什么时候生活有点改变,原来生活改变了,也改变不了人。那个根深蒂固的人,就在心里,谁也改变不了。看着那深夜,仿佛繁华,灯红酒绿,最后都还不是各自离去,各找各家。呆在家里久了,出去放一下反而觉得原来夜,也可以那么闲散,松弛。
总是会想啊想啊想啊,把自己逼死在想中,或许真的是谁去,才会停息。看看四周,有人在深夜里停车在路边,轻声低语,有一个人不想回家,独自在车里休息,有人三五成群在路边吃东西。是否吃的酒足饭饱,就会望去一切烦劳一切痛苦。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第二天我的肚子很痛,脸很肿,腿很肥。
总是太在乎是非对错,纠结不放,但是不放却又不甘心。电影演的很美,美得似梦境,让人重新充满对生活的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没有那么多的红酒,没有那么多的豪车,没有那么多的美女和帅哥。到底是电影骗了我们,还是我们骗了自己,即使知道那是电影,还是会陷入里面的情景。我也不会总是跟照片一样,不会跟电影一样,不会跟小说一样。我也会蓬头垢面,房间很乱,状况百出,丑态毕露。哦,这就是提醒我,这才是人生,实实在在的人生,要生,要死,要抱怨,要牢骚,要吃,要拉的人生。
好吧,如果哪天那个男人接受我最不好的缺点,我也接受他最不好缺点,那就是真爱了。
如是我闻
文/单保来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看过《港囧》和《夏洛特烦恼》都会觉得有些相似的东西。却有不同味道。
港囧讲述的是一个文艺男和一个文艺女,外加俗女一家的故事。文艺男和文艺女因画相恋,而俗女也深深的喜欢文艺男,总是在文艺女和文艺男中横插一脚。毕业来临时,文艺女抛下文艺男远走异国。文艺男也把梦想关进心底和俗女结婚,做起来内衣的设计。突然有一天得知文艺女学成归来,又燃起了心底的梦,想要为青春里的结尾找个结果。经过各种囧途,终于见面。却已是物是人非心茫然。那梦就在眼前却也遥不可及。才发现一直在他身边默默支持他的才是最好的。徐峥想把他的喜剧加入中年男人的思考。讲述一个中年危机男人的圆梦囧途故事。可能是我还没到中年不能体会其中的辛酸苦辣。总觉得离我有些远。
而《夏洛特烦恼》就不同了,他与我们有太多相近处。他让你穿越回去,重新过一把青春瘾。把没能表达的表达出来,把没有实现的实现了。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沉溺在自己不现实的音乐梦里,靠老婆辛苦养活,在参加自己女神的婚礼装酷装富,被老婆揭穿后无地自容。没有一点点防备的穿越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于是开始改变命运的故事。那教室跟我们的很像,那老师也是我们当初的老师,那校服也是我们曾经穿过的,那操场那场景都是似曾相识,甚至那人那景都是曾经的你我,曾经的景色。那时的你我心里都有一个Ta却不敢说出口。当夏洛回到从前,开始实现自己梦想。他主动去追求自己心里的女神,并利用自己知后事的条件,写歌,一举成名。当他坐拥美女,过着奢侈的生活时,才发现一切都变了味。身边的人都是为了名利。改变的人生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陪伴他的仍然是现实中一直不离不弃的媳妇。回到现实后懂得珍惜身边人。然而让人有些遗憾的是回到现实他却仍然是一个“巨婴”。两个电影用不同的方式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电影也获得了成功。另外两个相同题材的电影口碑却是天壤之别了。
《九层妖塔》和《寻龙诀》都是取材《鬼吹灯》。宣传出来后我就很是期待,于是在《九层妖塔》一上映就拉着女友一起去看。看了一半不到,女友拿下3D眼镜对我说,这就是你期待要看的。然后靠着我的肩睡着了。我还是坚持把他看完了。我没有看过原着,但也知道是盗墓题材的。带着这个期望结果却看的是断断续续的科幻打怪片。难免失望。陆川是一位叙事大师,我也看过《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可在《九层妖塔》中除了场面宏大,特效还好外,叙事很不明朗。大家都说是跑偏了,我也觉得偏。但是电影表现的大多都是导演的思想。也许我们无法理解他的表达方式。我相信他们是认真的在做电影。至少比那些只为圈钱的把一期娱乐节目也当电影播的要好。对《寻龙诀》大家都是一片赞誉。《寻龙诀》讲的是摸金校尉四人组,在金盆洗手后,为了初恋女友,重操旧业,最终找到彼岸花,却没有有起死回生之效,有的只是幻觉。说到底,过不去的只是他们的内心。当年初恋或是暗恋之人为了救他们而舍身,心里的美好,瞬间化为乌有,无论是谁都会不甘,都会痛心欲绝加之突然出现的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同样勾起人的好奇心。终于有机会可以去一探究竟,当然也会义无反顾。剧情清晰,特效炫酷,墓穴机关重重。都让观众喜爱。赢得票房和口碑也理所当然。观众不是傻子,有自己的认知,好坏能分辨的清楚。
电影也只是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嬉笑怒骂之间,都是在表现世间的纷纷扰扰。有时你笑了,可能是确实搞笑;有时你哭了可能触动你的心灵;有时又哭又笑,可能是辛酸苦辣,五味杂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果有幸电影能触动你的内心,那看一场电影是非常值得。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那演绎的情感,哪种不是在你我身边发生的故事。从《港囧》到《夏洛特烦恼》再到《寻龙诀》人物情感的初恋都没能走到一起。徐来、夏洛、胡八一,他们有不同的原因,却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初恋没能在一起,依然找到真爱。人都有感情。年少时都会有蠢蠢欲动,情窦初开的时候。那时难免胆怯,畏首畏尾,将那情愫藏于心底,想要等一个好时机,却不曾想这一等可能就是一辈子。待到了成年就发现物是人非事事休。相融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遗憾也是一种美,你终究也会遇到另一个相守的人。
往事如烟
文/徐惠智
人生中有许多难忘的人与事,时不时会萦绕心间,不能忘怀或释怀。十年浩劫中,我在一次“批斗会”上,知晓并认识了当时云南乃至全国鼎鼎大名的几位作家,为他们当时被错误批斗而欷歔不已。
记得那次回昆明翠湖2号云南省文联住地参与“斗批改”。有次开批判会,有当时的省文联主席陆万美,《边疆文艺》总编辑李鉴尧,散文家、云南大学教授李广田及电影剧作家王公浦、赵季康夫妇等。他们被监督劳动时,我常与其擦肩而过。当没有造反派监视时,我总要跟他们点点头,聊上几句。他们都会感到“受宠若惊”,连连感谢。有次李广田在湖边挂着黑牌扫地,我见四下无人,便说:“李老师,你的《山色》一文,写得真好,是大学的课文,把昆明的西山,形容成睡美人山,真是写活了。”还有次在厕所旁,赵季康佝偻着腰,拎水冲粪便,她突然一滑,跌倒在地。我赶忙把她扶起,说:“赵作家,你当心,多保重。”她连说:“谢谢。”我悄悄说:“你编剧的电影每部我都看过,真好。特别是《芦笙恋歌》的插曲《小河淌水》,几乎人人都唱。”她含着眼泪朝我点点头。那时她已50多岁,瘦骨嶙峋,步履蹒跚。还有次碰到李鉴尧,他正在除草。他又高又瘦,体力不支,但又不敢休息,直喘粗气。我说:“李编辑,你抽空歇会,别太认真了。你的‘马儿啊慢些走呀慢些走’,全中国人都会唱。”他朝我看了一下,直点头……
往事如烟,往事如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这些知名的大作家全部得到了平反。王公浦、赵季康夫妇编剧的电影全部重新公映。记得当时有一则新华社发的电讯:“昆明万人空巷,重新观看《五朵金花》。”
历史终于翻过那沉重的一页。现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我感到特别的珍惜、珍贵,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忆那看电影的时光
文/风中的花蕾
记得小时候,电视很少,我们唯一能得到的娱乐就是看电影。如果谁家死了人,就能给大家放电影。或者是村委会如果遇到有啥有啥好事,就在村子中央放映电影!
吃完晚饭,小伙伴们一个招呼一个,大家一起端着小凳子,说说笑笑的去看电影。虽然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至今已经没有一点印象。但是看电影的那个过程,那种兴奋之情却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
最难受的是冬天看电影,把人的脚冻得麻木,最后回家的时候几乎都站不起来了。每天晚上回去还得叫奶奶给我们开门。我可怜的奶奶,在我们看电影的晚上几乎不能睡个好觉,怕耽误给我们开门。但是记忆中我们从来没有在门外站过一个整夜。
就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曾今发生过令我刻骨铭心的事情。
我小时候是个腼腆乖巧的小女孩,学习好,听父母的话。在家里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好女儿,妹妹们的好榜样,奶奶的乖孙女。我小时候长得也比较乖巧,白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不大爱说话,给人感觉很内向。
有一次,村子里有家人死了,我和妹妹们去看电影,晚上,天很黑,我们坐下静静的看电影。突然我感觉到有一双手不停的摸我的腿,我以为自己感觉错了。结果过了一会,我还是感觉到有人摸我的腿。我吓得不敢出声,赶紧搬起凳子,向妹妹身边靠过去。
经历那件事后,我就很少出去看电影了。有时候晚上也经常做噩梦。
现在社会在发展,我已经不再跑来跑去看电影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洞察天下事。想看什么电影就看什么电影。躺在床上就能看。家里的电脑也好几台。台式的,笔记本,掌上电脑,想看什么电影就看什么电影。但是我看电影的****却在降低,难得坐下静静的看几部电影。空闲下来,就是写作,上论坛,QQ聊天,要不就是出去旅游!天南海北,爬山涉水。在大自然中放飞心情!
长大后,也明白了,原来看电影时遭遇到的骚扰,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给我的成长蒙上了阴影。那种屈辱至今都让我懊恼!谁能知道一个十几岁小女孩那种青春的痛苦呢?
若干年后,我的一个同学毕业分配到我家所在的学校。有次回家刚好碰上他,那是他正失恋,深爱的女友嫌弃他贫穷,和他分手了,而他告诉我,自己对她的付出,可以说是倾尽所有了。但还是挽留不住女友的心。他家的情况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有所闻。母亲长期有病,父亲早已去世。家里的房子摇摇欲坠,上学的钱都是借来的。对于他的遭遇我只能好言相劝,深表同情。劝慰他振作起来。晚上,刚好村子里放映电影,于是两个人相约去看电影,站在露天地下,两人默默无言,看到一半就回去了。不久我们也各自成家,有了孩子。只有在偶尔闲暇的时间才能想起,那个夏夜,那个青春的季节,那次看到一半的电影!
活着的勇气
其实,我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你。
——题记
在一个阴沉的午后,把窗帘半拉着,独自坐在电脑前看电影,不经意就挑了一部车太贤主演的《开心家族》。介绍上,是一部喜剧,冠以情人,又是平常的催泪弹,足够用来打发下午的时光。
儿童节那天,尚万服(车太贤)服下大量的安眠药,企图终结寂寞而郁闷的一生。从鬼门关走过来的他,突然有了超能力,能够看见鬼魂。有四个鬼,缠上了他,一个色迷迷的老头子,一个哭个不停的大婶,一个嗜烟的大叔,一个食神的男孩。他险些被当作精神病人抓紧医院。算命先生说,四个鬼魂不会主动离开,人是无法赶走的,而他为了能够自杀,必须帮鬼魂完成心愿。
我以为,电影只是分别叙述,四个鬼魂自己坎坷的故事。色迷迷的老头子,要他寻找一台旧式的照相机,途中遇见了漂亮的护士英秀;嗜烟的大叔,强迫他学游泳,学开车,却不知道他从小对汽车有了阴影;小男孩的心愿,则是看一场动漫电影,买玩具。尚万服,被不同的鬼附身,挑逗漂亮的女孩,不停地奔跑,吃甜食,无照驾驶,做着不符合他年纪的各种事情,闹出不少笑话。在这一切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的女护士,体验着别人生活方式,从小因为事故缺失记忆的他,孤独寂寞的他,慢慢有了活的快乐,他发现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编剧把爱哭的大婶安排在电影后半部,她的心愿是为一家人做一顿饭,还有有意邀请英秀来家里吃饭。尚万服一心想赶走鬼魂,主动和英秀约会,英秀不经意提及,他做的紫菜包饭为什么放的不是菠菜而是水芹菜。刹那间,他突然想起,这是小时候在家吃过的味道,那是带着围裙的白色连衣裙的母亲,就是***妈,那个哭个不停地大婶。
20多年前的车祸,令他的爷爷,父母和哥哥,去世了。那个成天寻找相机的老头子,是车祸前想用相机拍摄全家福的爷爷,那个嗜烟看着猥琐的大叔,是执意开车带他去学车学游泳的父亲,那个强行拉着他去看电影的男孩,是带着他玩耍的哥哥,那个愧对儿子的女人,整天因为内疚而哭泣不止的大婶,是他的母亲,一切的一切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他,都是想让他想起些什么。尚万服,他奔跑着回家,想着那些早被岁月覆盖的回忆,不经落下泪。
原来,背负亲情,渴望爱情是种包袱,责任,更是一种活着的希望和勇气。带着亲人的关怀,憧憬着爱情,加上一份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其实人生已经完美了。人与人之间,留有的回忆,早就在生活中,诸多事情上留下痕迹,织成一张大网,牢牢地束缚住了自己。电影简约,平淡略显快乐地基调,加上车太贤夸张,却能把四个不同年纪性格的人,演的恰到好处。整部电影,在最终的爆发,用大部分时间掩藏压抑。
其实,深藏在心底的,也有许多羁绊,我们从小养成的性格,行为方式,都是父母与周遭环境影响下而形成的。
我们从始至终,都是为爱而活着。
匆匆那年
文/茫渺
一直都很想看的一部电影。尽管,口碑不大好。但还是很想去看。仅仅因为王菲的那首匆匆那年。
或许,多少因为别人的打击,对这部电影期待不高。但是,还是有很多触人心弦的point。想想当时Can和她闺蜜去看,回来尽是吐槽写不合理的地方。相比之下,猪头看完则回来颇有感触。说明,只有过类似感情经历的人,才能觉得,是一部略有回味的电影吧。
说真的,我不大稀饭它的后半部分。太拖沓。电影总在让人觉得是该结尾时,再拖出一段小剧情。和片面中匆匆截然相反。但总的来说,该表达的几个point还是表达出来了。相比陈寻和方茴,我更喜欢片中另外几个人的故事。简洁,却感情深入。赵烨和林嘉茉,总是错过,或许,也只能错过,她不爱他,感动不是感觉。乔燃,总在坚持,却也是错误的坚持着一份永远只属于配角的他的爱情。故事的最后,总该有那么一个不大靠谱,却又必须满足观众的美好结局。其实像王子和白雪公主的故事一样,往往,我们看到的结局,或许并不是最后的结局。
总之,还算是一部能偶尔打动人心的电影。起码,于我而言。
往下这段话,或许,只能在这里面才说说。
其实,看到电影中的很多片段,会想起很多,只有以前才会做过的傻事。现在想想。也只能笑笑。
还记得最早的印象,是小学五年级,每天约好一起骑车放学。因为打架,她不再理我。道过很多次歉,那时也不知道为啥要道歉。雨中不管她理不理我却帮她拉过没有盖好的雨衣,当时觉得自己很帅。还有当时晚自修,她总是母亲骑车接回家,我则当时不知道哪来的勇气陪着她还有***妈一起回家。还有些连自己都快忘了的回忆,上次聚会,听小学同桌说,我曾经在教室上,大声跟她表白过。
到了初中,为了她,拒绝过别人。为了还她两元,一直在楼下假装练实心球。为了她,努力读书。为了她,写过不堪入目的日记。也曾和她无数次在走廊面对面地见面如见瘟神一般,当着彼此的面掉头就走。
到了高中,生气过,赌气过,反思过。无数次,在她生日,想法设法送过礼物。高一时,记得是送表,假装要早上班级搞卫生早早出门,想着偷偷塞进她桌子里,却无意中碰见她也要搞卫生,最后变成当面送礼物。还有次则是高三,哀求樱仔自己买的礼物,用她的名义送。
大学里,听说她谈过三次恋爱。就因为听说,则试过自己一个人在院馆喝得大醉。直到最后的放手。
其实,自己也知道。这些回忆,只有自己还牢牢的记着。忘不掉,说不出。于她于别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不过,是生命中的小插曲。偏偏却成了自己的所有。
也正因为此,看到了狗狗能有个爱他入骨至深的女孩子,同时自己也喜欢着的。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早也明白爱情并非人人都能那么幸运。红尘早早看透,却仍放不下。又是多么凄凉的一件事。想爱,却不相爱。
匆匆那年,最后,只剩别人告诉我的,你早已过了深爱的匆匆岁月。
主角
文/叶燨汋
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恣意地演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
也许曾经的每一天,你忙于各种的事情,在来来往往的茫茫人海中,只是一个匆匆而过的路人。无论是哪一个场景,自己都是生活这个导演所安排的配角,主角这个名词距离你,太遥不可及,你从来不想。
直到你再也忍受不了做别人的配角,失控地大喊一声:我也是生活的主角!这声呐喊,好像被他听见,被生活听见。随后,他把你叫到跟前,怀疑地问你一句:你真的想好要做主角了?你给他一个肯定的回答。他低头沉思了许久,最后,终于抬起头,像下了很大的决心般,道:试试看再说吧。然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刚开始做主角的你感到很不适应,四面八方投来的眼光,批评,甚至贬低,都给你带来很大压力。你的脊背弯了,连走路都是低着头。一天,你蹲在角落,隐约听到他的声音:不要让我失望。
你缓缓的站起来,眼中有什么破碎了,却又迸发出什么。
你渐渐发现,聪四面八方而来的是微笑,肯定,以及赞扬,都因为你的自信,你出彩的演出。
也许生活是一部很长的电影,每次看到别人的表演时,总是羡慕主角,可当你去观看自已的电影时,突然发现:我也是生活的主角。
当你忘记自己,而做别人电影里的配角时,你也还是主角。
当一个人,认定自己是主角的那一刻,同时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在此浮出水面。向自己的主角位置奔跑,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角。
爱之电影
春日斜斜的阳光下面,是下午场的电影院。门前有稀稀落落的行人,模糊着面目。我从他们中间走过,安静得没有一丝声音。
这原本该是一个浮躁的午后,和其他所有平凡的日子一样,黯淡,而且无聊。可是无意的一抬头,就看见了那张墙上昏黄的海报--《魂断蓝桥》。
……伫立在街头,人就已经恍惚了,就只有风,才能听见我暗暗的叹息。恍如邂逅了一个旧梦,还带着回忆里初恋的味道。我无力地犹豫着,最后,还是放弃了那一个原本繁忙纷乱的午后,无可救药的选择了被往事挽留。
在黑暗里,当黑白色的爱情故事再一次浮现眼前,音乐漫起,只一瞬间,就隔开了现实,把我包围在温柔的痛苦里面,独自一人。银幕上的恋人在微笑着,在亲吻着,在音乐里用足尖旋转着,在憧憬着在幻想着……从相对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他们会分离,他们必须承受无尽的分离……而我,也必须承受……就象在和自己分手,和自己的曾经……看那一吻,雨中相拥的一吻,多甜蜜啊!又多短暂啊……我真希望时间能够为爱停顿,希望此刻可以永恒--为这深深地,深深地,一吻。
就这样一边看,一边在黑暗里感伤。看他们的爱情,怎么在宿命里破碎,在回忆里重逢,在已经没有悬念的悬念里,无望的期待,同时甜蜜地痛苦。当山海相隔的一刻终于来临,你看那回眸时的眼神……碎心的一瞥,欲语还休。
这刻骨铭心的爱情啊!
……
是另一个世界的吧?因别人的爱情,流淌我们自己的眼泪。当灯光重新亮起,曲终人散,如夜的黑暗退去,喧闹如常……平凡人生也许就是最好的吧?可是,我们却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流泪中满足。
乡村电影
文/李剑平
小时候,在我们乡下看一场电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时很少有电影院,即便是县城,往往也就是那么一家,而且相当的简陋。大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公社成立了下乡电影队,看电影的欢喜之时多了一些,每逢隆重一些的节假日,或者谁家有什么大好事,都会请电影队来放电影。那时候,一听说有电影看,也不管看什么电影,我们就已经高兴得几天睡不好觉,天天盼着放电影的日子快些到来。
印象中,我们反反复复看的也就是那几部影片,《小兵张嘎》《地道战》《南征北战》等,还有“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当然,也有一些国外引进的影片《卖花姑娘》《第八个铜像》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乐在其中,甚至还“不厌百回看”。现在想起来,这些影片留给我的印象蛮深刻的,许多情节我估计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些电影上的有些插曲,甚至电影中的某些京剧唱腔,我至今还能像模像样地哼出几句来。
当时,如果电影队在自己村放电影,我们就感觉方便很多了。太阳还没下山,电影队刚刚在禾坪上扯起露天布幕,我们就开始从家里搬出凳子,抢占位置。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农家凳子椅子,摆好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实际上,有时会碰到前面的凳子高一些,或者看电影的人个子高一些,挡住了视线,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令人懊恼不已。于是,我们这些孩子们也管不了那么多,干脆就站在凳子上,引来后面村民的责骂。但是,大家都见惯不惯了,最后,更后面的观众,往往都是伸长了脖子站着看,少有叫累的。
至于到其他村去看电影,那就不容易了。当然,知道其他村有电影看,我们便提前作好准备。比如,提前帮家里喂鸡喂猪,在家里提前做饭吃晚饭,等等。那时候,乡下大大小小的路挺难走的,常常要走田埂小道,或者穿越山间小道。也不知道要走多远,拿上手电筒就跟着识路的大一点的小朋友出发了。有一次,天下着小雨,有点冷,天色也格外黑,根本没有路灯,我们用手电筒照着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小跑过去。摔倒了,爬起来又走。我的一个小伙伴扭伤了脚,又踏进了水田,我们把他拉上来,安慰了几句,就继续赶路,生怕错过精彩的电影镜头。可是,等我们赶到放电影的村里时,电影已经放了一大半……
去邻村看电影,我们从不怕累。当然,当时无所谓的事,如今想起来还有点后怕。比如,我们临近的有个村,村里的大狗,特别的凶恶。还没进入村里,远远地就可以听到狗吠声,在四周静谧的夜色中,听起来似乎特别大声,特别可怕。难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急切地想看电影的愿望,驱散了内心的恐惧,勇敢地穿过了大狗的“封锁线”。有一件事,想起来至今觉得可怕又可笑。那一天晚上,我们在邻村刚刚看完电影《白毛女》,回家路上,还在谈论着那些惊悚的一幕幕,特别是“白毛仙姑”的情节。这时候,我们的确有点恐慌了。就在急急地往家赶的时候,猛然发现后面有一个人正在追赶我们。月色下,回头一看,长发、白衣,还是个女人。我们看不清是谁,实际上也顾不上看清是谁了,只觉得是不是电影中的“白毛仙姑”从银幕上下来了。前面的小朋友大叫一声:“赶快跑!”于是,我们便赶紧拔腿跑呀跑呀。后来,实在跑不动了,白衣女人追了上来,我们一看才知道,白衣女孩其实是我们村的一个初中女生……
当然,到邻村去看电影,也并不是你想看就有的看的。有时候,为了能看上一场心仪的电影,还得绞尽脑汁。记得有一次,听说一间学校晚上要放电影《沙家浜》。我们到了学校门口,才发现要凭票进场。我们实在没钱买票,又不甘心白来一趟。于是,一群小伙伴便翻后墙进去,谁知刚从墙上跳下来时,守门的老人发现情况异常,跑了过来,吓得我们赶紧躲进墙角的草丛中。我们连气也不敢喘,伏在草丛中等待老人离去。谁知老大爷还是很负责任的,守着后墙很久都没有走开。等到老人走开时,电影也快散场了。电影没有看成,倒是在草丛中被蚊叮虫咬了一个晚上……
时光易逝,岁月不居。这些年少时代一段段被窖藏的往事,或浓烈,或清淡,或香甜,或酸涩……
《孔子》影评
文/巴豆
电影《孔子》的影评
杨昌泳
说实话,以前从没有看过这片影片。不是不知道有《孔子》这片影片,只是一看到孔子这个字眼就提不起兴趣来,因为在我心里孔子就是一个超级的文人,古代文人们都是文绉绉的,所以认定关于他的电影也肯定是文绉绉的,一点刺激的场面都没有。而我又是一个武侠迷,暴力迷,当然对这些文绉绉的东西有所排斥了。但今天上语文课看了之后才知道文人的世界也这么惊心动魄,心情也会随之潮起潮落。《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打动我了,尽管片中有不少谬误和不足,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部诚意之作,
姑且不说这部电影的好坏,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才叫好坏。光是它能牵动我的心情随之潮起潮落,随之高兴而高兴,悲伤而悲伤,难过而难过,我就认为它是部好电影。《孔子》这部电影运用了散文化叙事的风格,能更好的安排故事的情节,突出人物个性, 让人物个性分明,还具有一定的美感。电影讲述了公元前501年,孔子由中都宰迁升小司空 大司空 摄相事 ,在夹谷一事中威慑齐王,不久就隳三都,得罪鲁国三大家族,后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艰难道路。他们逃向卫国,但卫国却没有重用他和他的思想主张,后又离开卫国,颠沛流离,十四年后才由其到鲁国抗齐的弟子冉子接回。尽管他有非凡的才能,却不被当时的统治者任用,最后只有立书著作,修订了《春秋》等书,直到死他也没有踏上政治一步,而他的弟子却在政治上先离他而去。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也不能不说是鲁国的悲哀。
首先,这部影片中的演员们都在认真的演,他们努力的向我们表现了先秦文人们所有的风度。演里面孔子的周润发没有一丝的随意,他每个细节都很小心,气定神闲,举止有度,特别是老年孔子,更是一个白发苍苍流离失所的仁厚长者形象。颜回的热血,单纯执着,像极了他的老师,孔子。电影中的孔子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物,在几乎绝望的时候,他还能抱着琴弹个几天几夜。最后差点累倒,他并没有强悍的身躯,也不是传说中神的化身。他只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的凡人而已,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才是我们后世为之传颂的精华所在。影片中孔子及其弟子都是凡人形象,也会为吃喝而苦恼,也有七情六欲。
其次,这部影片也很好的挖掘了我们的历史资源。现在,编导们为了博得人们一笑,获得更高的票房,就出现了急功近利烂片子,而且不是一两个,而是很多。现在的电影取材中都有很多的幽默,搞笑的,对历史这座宝藏却没有多少挖掘。想想 我们的历史,几千年啊,而且还没有出现历史断层过。《孔子》,是在全盘西化的文化侵略下,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一次回归,回归的不仅是《孔子》这一人物,这一渗透到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的精神家园主题本身,更是一种中国式的电影表现手法。字字珠玑的对白,大量留白的剧情,厚积而薄发的情感线索,虚实相生的拍摄手法,仙风道骨的国人气质,朴实无华的爱国情操,这才是中国电影应有的特征。
最后,我觉得,《孔子》能当做是我们自己的好莱坞。在看完《孔子》后,再想想外国电影,也能多多少少的感受到了中国艺术家的尊严,以及在维持尊严背后的巨大牺牲。
电影《樱桃》有感
当电影《樱桃》结束后, 我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几许压抑, 几许沉重, 更多感动。 能揭示出人性中本质的东西的电影, 我觉得就是成功的电影。 对美好人性的崇敬和呼喊 ,对丑陋人性的鞭笞或原恕 ,让我们在欲罢不能的苦难人生中还能从容行走 .
故事是让孩子来讲述的,好象是云南文山一带的方言 .清新、 质朴、隐忍的风格 , 就象主人公生活的乡村: 田埂, 满山的樱桃树, 逶迤的河谷, 简陋的房屋 . 生活是那样的原始和简单。 人们唯一的娱乐就是在黄昏听男主人公拉二胡 . 这二胡, 也成了一种象征。 这个瘸了腿, 每天任劳任怨、辛苦劳作却依然那么贫穷的男人 ,他没有抱怨, 接受着自己的命运 ,娶了从小被***妈带大的傻女樱桃 ,一个智商极底的女人 .她不知觉到脱光衣服就跳进河里洗澡 ,小孩故意嬉闹,拿走她的衣服,她跳出水来赤裸着身体追讨。 她不知道爱情 ,但是本能的喜欢孩子, 当她捡到一个被弃的女婴后, 就觉得这是她的使命和一切的幸福 . 因为痴傻, 她被女儿的同学取笑 , 让女儿觉得羞耻 . 只是她不能控制的要去学校看孩子, 只要看到女儿在教室里读书, 她就会欢喜地傻笑 . 当她被丈夫关在屋子里 ,暴雨来临,她慌乱无助地想给女儿送伞 ,着急中从高高的窗户跳下,一瘸一拐地走过暴雨倾盆、泥泞狭窄的田埂。 女儿大病发烧,她用平板车拉着去山外的医院。在病房里,看到女儿吃樱桃时那天真快乐的样子,刚才还心急如焚的她竟也笑出了最美丽的样子。
她只能本性的理解,你喜欢这个,我就给与。 因为你告诉我这个方式,我就用这个方式竭力去付出,这就是樱桃最单纯的快乐领悟。
有一天樱桃出门 ,再没有回来。几天后人们在河谷边发现了她, 她是为了摘樱桃爬到高高的树上掉进河里的 . 她还有很多对女儿的爱 ,却无法再表达。
她的女儿学习用功 , 考上了医学院 . 樱桃花树年年开 ,樱桃年年结 . 这个叫樱桃的女子,用她傻傻的方式 ,为我们诠释了大无边的母爱 . 无论贫穷或是富有, 无论无知还是学识深厚, 母亲的爱都是同等的 .
接受每一份诚挚的爱意, 无论它来自谁, 都绝不卑微。
电影《彼岸》观后感
文/王建鹏
看过《彼岸》,我总有一些说不出因由的感伤,大概是为有情人不能眷属而感到惋惜吧!但从《彼岸》中,我还是有些许感悟的,浓浓的友情,纯纯的爱情和深深的亲情,都如同刻在年轮里的印文,任岁月变迁,风吹不散。
什么是友情?友情是韩凯为筹措车南父亲的手术费而低价卖掉了自己刚买的新款手机,也是车南不惜受伤让艾米迷途知返,只为促成韩凯和艾米这对鸳鸯,还是天台上韩凯为车南莫名的出走而大声呵责。因为关心,所以在乎。车南和韩凯的友情没有奢华,却很高贵,没有光华,却很炽烈。其实,友情就是这样,不需要为朋友两肋插刀,只需要救友之急,解友之困,给予朋友雪中送炭的温暖。
什么是爱情?爱情是车南为熟睡的安雨欣披上自己的外衣,也是车南和安雨欣在校园里闲庭信步,随心漫谈,更是安雨欣在车南脸上浅浅的一个吻。车南和安雨欣的爱情是那么的单纯,没有修饰,也没有做作,有的只是两人彼此关心,相互促进,不给对方带来任何压力,这不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谓的新新人类一直苦苦追寻的吗?只不过,像这样单纯的爱情恐怕在现实中已微乎其微了。
什么是亲情?亲情是车南守候在父亲病床前的默默执着,也是车南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跪在马路上的失声痛哭。漆黑的夜,昏黄的路灯,寂寞的街道,仿佛都在倾诉着车南失去父亲的痛苦无助。车南对父亲的感情,是那么至深,那么强烈,虽不是日光倾城,但足以让人心生温暖。车南显然向我们诠释了到底什么才是亲情:亲情虽是以血缘为纽带,但也要付出真心,予以执着。
看完《彼岸》,我总忍不住思考,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在大学里?上大学是为了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吗?当然这无可厚非,如果真正遇到彼此喜欢的另一半,那为什么说不呢?而如今,在大学谈恋爱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好像是为了追求而追求,至于是否付出真心,无从得知。在这个感情泛滥的年代,纯洁的爱情恐怕只能出现在安徒生的童话里,韩国的电影里,亦或是个人无边的幻想里。
我当然希望获得像车南和韩凯之间浓浓的友情,也渴望拥有一段正如车南和安雨欣那温暖醉人的邂逅,但处在这样一个现实的社会里,希望单单是希望,渴望也仅仅是渴望,不能耽于幻想,自我陶醉,要认清自己,洞烛现实。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变得足够优秀,这样,也许我们会慢慢到达理想的彼岸。
我们总会惋惜于恋人未满,可电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缺憾美,才让我们不驻足地反复回味《彼岸》中许多的为什么。
赶着驴车放电影
文/江志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年幼。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二叔到各个村里放电影。当时,农村还未改革开放,露天电影无疑是乡间最时兴的娱乐活动。尤其是三伏天的晚上,露天电影既娱乐又消夏,留下数不尽的念想。
二叔当时只有三十岁,是镇里的电影放映员。全镇九个自然村,每隔几天就有村干部来家找二叔,商量放电影的事。二叔心眼实,不摆架子,拿起本子,为他们安排好放映日程。
对于幼小的我来说,二叔到邻村放电影,是我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当时,家里喂了一头驴,有一驾简易板车。天未黑,二叔已将驴子套好,拖着放映设备,还有我,鞭子一甩,驴子迈开轻快的步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踏着乡间的青石板小路,朝目的地而去。还未到达,早有一群男男女女迎上来,拉着二叔打听晚上放什么电影。二叔笑而不答。于是,他们不依不饶。同时,从口袋里拿出瓜子、花生、炒黄豆之类的零食,塞入我的口袋。待打听到晚上的电影内容时,瞬间炸了锅,奔走相告。
到达放映地,一帮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主动来帮忙。二叔先把我抱下板车,然后将设备卸下,开始放映前的准备。当年的放映设备,是一套长江F16型的16毫米放映机,装在一个长方形的铁箱子里,箱子很重,需两人合力才能搬下车。由于人手多,设备很快摆好,调好。银幕的四个角,用线系紧了,分四个方向固定牢。
做完这一切,村人们早已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来得早的,搬了板凳占据了幕布正前方最有利的观影位置。来得稍晚一些的,稍稍靠后边。来得最晚的,想挤都挤不进去,只得踮着脚尖站在最后面。整个放映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我呢,则坐在二叔身边的长凳上,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好位置。四周有不少的同龄孩子,纷纷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尽管对二叔放映的电影内容早已熟悉,但我依然乐此不疲,《英雄儿女》《地雷战》《地道战》等老的胶片电影,不知看了多少遍,无数的台词,无数的场景,还有放映机发出的“嗒嗒嗒”的声响,映入脑海里,至今记忆犹新。
不知何时,片尾曲响起,电影结束,人们如潮般离场。现场一片静悄悄,只剩下二叔和我,还有驴子,板车。二叔将设备收好,又把熟睡中的我抱入怀中,轻甩鞭子,回村去也。偶尔,我睁开眼,只见天上挂着一轮白白胖胖的月亮,照着驴子,照着二叔,照着我,照着乡间的小路……
儿时的老电影
文/龙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电影,我们六十年代生人,所谓的老电影泛指七十年代看过的电影吧。
儿时的电影都是露场的,一年有个四五场的光景。电影队进村后,先知的孩子们就满村大街小港呼喊:“今晚看电影啦,今晚看电影啦!”,那个雀兴不亚于过年。于是,家家户户就忙做晚饭,初星未露就见小孩们扛着自家板凳涌向学校操场了,去早的都想在放映机桌旁争个位,抢占有利地形。迟的就一圈一圈的向外围。放映前,公社革委会的领导要开个短会,发言完了放映员就宣布当晚放映的片名,此刻听得整个场地人群如闷雷般轰的一声,表示即将放影。
我最初看的电影是《打击侵略者》,解放军千军万马的行军气势与进攻时振动的炮声至今记忆犹新,后来看过的《英雄儿女》《车轮滚滚》也是过目不忘,这都与我们这些顽童爱看战争片的缘故吧,时每一次县里的电影队进场,我们最先问的一句话是“打仗的吗?”,如果中间有个气嘟嘟的家伙扯着嗓子高声大气的囔,“今晚放黑摸摸的战斗”,我们就知道这是故事片了。
在乡间的孩子,看过了电影就学电影,总是看的少学的多。放学或假期上坡砍柴、放牛大伙儿就拢在一堆有模有样地背着电影台词,看谁记得多学得像。这还不算,最尽兴是学电影角色分帮派,扮敌人与解放军,用纸折的手枪、木杆儿自修的“三八枪”“红缨”杆,满村寨地打“港战”,这可算是小战斗了,大的“战争”扩大到一个生产队与一个生产队,或是上村与下寨娃儿的“派仗”,这个对阵随季节更迭武器不断更新与升级。春天花开时节,家乡的棕树也串串地挂着金黄的综果,这果儿绝对是港战的首先武器,娃儿们爬上树掰一枝下来,衣袋就鼓鼓地扎满了“枪弹”,这种弹儿掷向对方砸哪都只是灼痛,不伤人。到入夏水涨,竹正发青时却又是“水仗”与“木姜子仗”了。文革年代娃儿们在学校学不得几颗字,但制造“战争武器”却是肖尖了脑袋,先说“木姜子”枪吧,这种枪儿,一横一竖,竖的是弹夹,可把青果姜子儿装满,横是枪杆,用根竹筷做活塞,一拉一推就能“叭”的一声射出一个颗姜子儿,有声有势,可连发,是娃儿们最喜用的“冲锋枪”。每每起战,一方带头的娃子总爱撑着腰大挥手势学《地道战》的高传宝下达命令“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港战就开始上演。
乡里山上满长一种野生竹叫雷公竹,拇指搬大,是制“水枪”的好料儿,有的娃子甚至到更远的他乡砍来慈竹,用超长的竹节制“水炮”,如双方在溪两边对阵,“水枪”遇到“水炮”只能退守三尺,但“战争年代”不缺“英雄”,战激了,弱方总有一两个蛮着劲儿把“竹枪”吸了一筒水提着裤档边冲锋边学《英雄儿女》的王诚高呼:“我是王诚,我是王诚,向我开炮!”冒着“枪林弹雨”向溪对边一个劲儿傻冲,对阵下来,“水炮”的射程与威力总是让弱势的一方淋个湿透。
红色年代,一看三遍的《上甘领》《地雷战》《柳堡的故事》《三进山城》等黑白老电影,让我们孩子心目中只有了“好人与坏人”的正反标杆。于是乎,分派对战的时候,带头的娃子就按谁像电影里的谁来分配角色。但孩子们人人都想演好角色,最好当解放军,有时吵吵嚷嚷分不下来,战争就无法开打。没法了,带头的娃儿就说,没电影演了,大家就学连环画里的邱少云吧。然后到村后坡麦地边、浅草坡上,叫大伙儿学着野战军编个草帽戴上,在草丛里埋伏等待敌人放“燃烧弹”。埋伏待定,娃子王从山下点火,紧跟伏进草丛,看看谁是真正的邱少云。你还别说,顷会儿着了火苗的娃子真是个个不动,坳黑的脸蛋被两边火苗烤得通红,两眼熏得真冒眼泪,呛了也憋着不咳,个个都是屎螃牛支桌子——硬撑。直到有个娃儿倏然高呼,“麦子着火了,火烧麦地啦!”,大伙才从埋伏的阵地里跳跃起来,直冲麦地救火,火是熄了,娃子们被熏黑的脸蛋上或多或少糊了一些眉毛,但那绝对不是演邱少云的结果,全是救了麦地的伤痕。
儿时的电影过去了,在乡间看得最多也只能看得到的那些黑白片老战争片,现在留与我们的只是回忆不尽的美好记忆。坦诚地说,《红日》《柳堡的故事》等黑白片拍时我们还没出生,但这些露场电影、百唱不衰的老歌,父辈们看过,唱过,激动过,至我们一代,仍在唱着它,其立场鲜明的英雄形象,悠美的歌声,美好的爱情故事,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却是至深的,那是我们一代人的电影文化,其红色的电影与红色歌曲,是我们人生成长的启蒙老师,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信仰。
重访艾和沟
文/邢军纪
艾和沟是一个村名。
从张家口往坝上走,擦过万全县城边,再往上走一二十分钟,没有站牌,全凭领章胸徽,跟司机师傅招呼一声,就挥手过去了。去艾和沟要走几公里的山路。从公路上下来,翻过山坡,就见一川碎石拥着河道扑面而来,白石璀璨,山河星列,人立时就汇入苍茫复苍茫中了。若前后逡巡,顺着山势仰望,就知道它实际是大山造就的泄洪通道。所谓坝上是高度近二千米的平顶大山,有几个县的面积大,有洪水下来,便冲裂无数出口。有高山就有水泽,有林泉,有水瀑也就有溪涧,有河泾。但在塞外,水的诗意似乎冻却,这逶迤而来的河湾就成了大山的一道泪痕,艾和沟就挂在泪痕一侧,荒山秃岭,黄泥小屋,全村大概只有百十户人家而已。就在四十多年前的一天,一支炮兵部队奉命驻扎这里,于是这支部队的指战员在通信地址一栏上便出现了“艾和沟”三个字。
我在艾和沟是个新闻人物。这不是我多么奇特,而是缘于我的工作。我那时是机关电影队的放映员,放电影就是我的工作。按照部队要求,我们每月至少要在驻地放映一到两次电影,以服务人民群众和满足部队指战员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根本职责。
第一次放电影时,正是隆冬季节。电影场地选在靠河滩的地方,因为那里地势平坦,能容纳一个团部机关和全村群众。但挂银幕时却犯了难。要把银幕挂起来,需埋挂银幕的杆子,按照放映条令要求,要先挖出几米的两个深坑,然后把几丈高的杆子竖立起来,再用绳子高高抛起,挂上两侧,各自拴好银幕,再拉至顶端,在底部把绳子拴紧固定,这样才能保证塞外的朔风吹不倒银幕。但人们都低估了塞外的严冬,一镐下去,地上只是一个白点,两镐下去,铁镐却反弹上来,连白点也没了,几个小时过去,两个坑只挖出了两个洗脸盆的深度,而这时天色已晚,部队已经整队入场,老乡们更是扶老携幼,倾村而来,宛若盛大节日。几个出勤的战士面面相觑,首长们也背着手走过来,看了看,便黑了脸,一言不发往场子深处走。谁都知道第一场电影的分量,那时这是政治任务,亦如打仗,第一场战斗就失利了,这对部队官兵的情绪绝对是个伤害。电影队马队长的脸色也阴了下来,他的情绪传染了我,我的脑袋干脆耷拉下来,绝望如刀刃般锋利,心想完了完了,电影绝对放眏不了啦。
怎么办?
放映员小陈是个老兵,我们都叫他陈班长。老兵负责发电机,新兵负责挂银幕,当他把发电机咚咚咚拉着,把一百瓦电灯泡刷一下拧亮,让电的冲击波使全村为之颤抖时,才回到前头照应。目睹此情,他即刻找来村里老人相问,老汉们说,三九天的地就是个铁疙瘩哩,三天也挖不出一拃长。不用挖哩,咱用冻哩。说着就差人找来两个废弃的大车轮子,车轮中间空洞部分插上木杆,找来石块压在上面,空隙处洒上土坯,然后往上浇水,只几分钟,车轮便和木杆冻在了一起,敲一敲,像铁桶般梆梆响。几个老汉怕还不结实,又铺上老羊皮祅轮流坐在上边守护着银幕。
就这样,电影准时上映了。就这样,春夏秋冬,风林霜阵,艾和沟的电影场从未停映过。从“老三战”,到阿尔巴尼亚、朝鲜、南斯拉夫、越南系列电影,直到陆续迎来国产电影解放的大潮,艾和沟成了远近闻名的电影村。由于艾和沟得风气之先,从“原始村落”很快变成了颇有时代感的村庄。看完《柳堡的故事》,无人不唱“九九艳阳天”,大姑娘小媳妇都成了小英莲;看完《宁死不屈》,老少爷们儿见面的口头禅就是: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看完《摘苹果的时候》,艾和沟也开始栽上了苹果树……
艾和沟一下子被电影击中了。这个埋在大山皱褶里的村庄,倘若不驻扎部队,倘若没有红色电影的洗礼,很可能永远就是一抹大山的泪痕,它从山裂里无声迸出,又会被浮生默默湮埋,不留丁点儿痕迹。是电影激活了一个村庄。我那时十天半月就要去张家口军部取片子,那条山路似乎是专门为我设立的,我掌握着新电影名字的秘密,这使我的位置一下子变得非常重要,下一场电影开演之前,我往往会成人们追逐的目标,他们已经观影成瘾,离不开新电影的刺激,这使我实际上成了部队与地方联络的“新闻发言人”。
几年后,部队奉命南移,终结了我的“发言人”身份。但艾和沟的特殊经历,却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中。
转瞬四十年过去,前些年到山东临沂,见到十几个当年曾在一个锅里吃饭的战友,席间大伙问:回过艾和沟吗?又见到河北正定、永年的战友,他们更是把艾和沟挂在嘴边:真想再回一趟艾和沟!一次,突然接到老班长小陈的电话,说我现在正在艾和沟呢!我知道你肯定要来的,我把咱们老房东外孙女和小孙女兰根的电话给你,让她们给你作向导,要不你根本找不到艾和沟哩!
这就重返了艾和沟。
高速路下来是柏油路,在浓翠浅红中,艾和沟突兀地出现了。原来的格局在新农村建设中成为传说,如今是新房排排,花团锦簇,犹在花园中。在宛如市镇的街口站立着曾在梦中出现的艾和沟人,他们如亲人般拥我入怀,一位大娘拉着我的手说,你可回来了,你那时常在我家前头放电影,我就是常给你们烧水送茶的小女孩呀!我认出来了,她叫莲女,那时常在村头河边洗衣服,她有一对湖水般清澈的大眼睛,是当时全村最漂亮的女孩。这时兰根走过来,把手搭在莲女肩上调皮地说:她就是那个寻找三班长的小英莲哪!一街筒子的女人们都笑起来。大伙都沉浸在往事的追忆中,似有温暖的水波流淌过来,那样美好,那样柔情,令人神往。兰根大名叫建华,电影队住进她家的时候,她才四五岁的样子,我们于她,只是一抹彩色的记忆。
回来的路上,建华充满感情地说,哥,你们如星星之火,当年的一粒火星击中了我,在我心里埋下了要搞艺术的种子。长大后,我就在村里唱起了山西梆子,并且由村唱到县,从县城唱到地区,加入了张家口市山西梆子剧团,成了团里的台柱子,人们都夸我是艾和沟出来的艺术家。但要追根溯源,还是因四十多年前我家来了一个部队的电影队呀……
父亲的鼾声
文/孤兰生幽谷
静静的秋夜里,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犹如刺耳的警报啸叫,惊扰了我的残梦。电话中传来母亲的哭腔:“你父亲已经两天不能吃喝了,还坚决不允许我告诉你。我半夜偷偷给你打电话的,你明天早点回来吧。”
母亲的话语似一声炸雷,吓得我目瞪口呆。父亲手术过后,身体正在逐渐恢复中。作为离父母最近但也相隔百里多的我,一直如履薄冰,害怕听到父亲的身体有任何不适的消息。昔日夜里关掉手机休息的习惯也彻底更改了,始终开着的手机,每晚都按时放在枕边。
“别再发呆了,快收拾一下立即回去啊!”老公的催促使我倏地从床上猛然跳下来,慌慌张张地拿了几件衣物,连夜往老家赶。
摩托车风驰电掣在乡村公路上,打破了夜的宁静。秋夜里的寒风透着凉意阵阵袭来,从耳边呼呼而过。我坐在车后,紧紧抱着老公的腰部瑟瑟发抖。天边的残月惨白着一张瘦脸,无情地面对着惊恐万状的我;满天的寒星眨着鬼魅的眼睛,冷漠地斜睨着心急如焚的我;偶尔的虫鸣鸦叫,更增添了夜的狰狞,也引导我愁绪的纷飞。
往日的静夜里,一生操劳的父亲总在睡梦中鼾声如雷。那一阵阵,一声声连绵不断的鼾声,是那样的温馨而纯厚,凝重而悠扬。我和弟弟就是在父亲那熟悉的鼾声中,健康平安、快乐无忧地长大的。
曾记得我们小时候,多少个平常的夜晚,父亲精心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再耐心辅导完我和弟弟的作业,就习惯性地揉着疲惫的双眼哈欠连天了。我和弟弟上床不久,隔别房间里就会照例传来父亲连绵不断的鼾声。那鼾声时而如惊涛拍岸,时而如松涛阵阵,时而如细雨潺潺,宛如一曲曲温情的摇篮曲,伴随着我们进入甜甜的梦乡。夜深人静,我们偶尔被窗外的雷声或是屋内耗子的折腾声惊醒,父亲一如既往的鼾声总会抚平我们小小内心里的恐惧,而后继续枕着父亲的鼾声安然入眠。
听人说过,做老师的孩子是很不幸的。这话不是真理,但也不无道理。我和弟弟就常常体会着做老师的孩子万幸中的不幸。父亲常常告诫我们,作为老师的孩子要更优秀,更守纪律,在同学面前要处处做表率。在父亲严厉得近乎苛刻的教育下,我和弟弟没让他失望,我们是他的骄傲。在父亲的严密监护下,我们会时常失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乐的自由。但是,生性调皮的我们常常趁机逃避父亲的监督,寻找到更大的乐趣。而这乐趣的获得,父亲的鼾声功不可没。
记得我们小时候的电视还是稀有之物,乡村露天电影是人们的一道精神大餐。对于终日劳作的大人们如此,对于顽皮的蓬头稚子更是如此。本村的电影,在学校操场上放映,我和弟弟可享受到得天独厚的待遇。只要有电影的那天,一放学,父亲就从办公室里搬去椅子放在放映机旁。晚上,我们吃着父亲准备的零食,在同学羡慕的眼光中,津津有味地看着电影。而邻村的电影,我们就没那么好运了。小伙伴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跑很远的夜路去赶场子看电影,而我们只能在父亲的看护下,满腹沮丧地呆在家里。面对我们的不满和不甘,父亲总是严肃地说:“小孩子走夜路去看电影太危险了,因为失足溺水的悲剧时有发生,乖乖在家睡觉最安全。”
父亲的话我们总也听不进去,表面唯唯诺诺,可内心波涛汹涌。习惯了父亲的严厉,我和弟弟叛逆的苗头转入了地下。哪一天,如果听到邻近村子放露天电影的好消息,晚上我们做完作业,就立即乖乖上床,静静守候着父亲的鼾声。只要父亲的鼾声响起,我们悬着的心会立即放下,似乎警报解除,安全降临了。于是,我们蹑手蹑脚地在父亲的鼾声中,轻轻打开门,然后再悄悄虚掩着门,溜之大吉。看完电影回来时,夜已深,我和弟弟照例会屏息凝气地猫在窗前的墙角下,静听一番。再踮着脚尖踩着父亲的鼾声,幽灵一般,迅速飘回床上。尽管紧张得心口咚咚作响,心儿似乎要飞出来,但觉得用刺激的方法获取的那份简单快乐更美妙,更珍贵。每每那时,意犹未尽的我们,总是窃笑着在父亲的鼾声中梦回电影中的花果山或是水泊梁山了。
在父亲的鼾声中,我们一天天长大成人,远离家乡。成家立业的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听到父亲那熟悉的鼾声了。可那美妙的声音似乎天籁之音,常常回荡在我们的梦境里,带给我们无尽的幸福和遐思。
去年春天,父亲因为恶性肿瘤而手术。父亲手术那天,我和家人在家属等待区焦急地煎熬着,面对着可能的生离死别而惶恐不安。喇叭里不时播报着请某某家属到手术洽谈室的通知,更使人毛骨悚然、惊恐万分。在苦苦等待了九个小时,父亲终于从手术室里被推出来。看着全身插满管子而面目全非的父亲,我们痛彻心扉。当我们姐弟几个立即围在手术车旁时,竟然不约而同地听到了父亲真真切切的鼾声。那曾经带给我们无限安全和踏实的鼾声,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时刻,给予我们的安慰,比灵丹妙药都神奇。小弟忍不住轻轻推推正打着鼾的父亲,叫道:“老爸,如果听到我的声音,就睁一下眼睛。”父亲暂停打鼾,微微睁开眼睛看了我们一眼,又沉沉睡去。均匀的鼾声缓解了紧张的气氛,趋走了我们心头的阴影。我们长吁了口气,相视而笑。在医院轮流陪伴父亲的日子里,我们姐弟都特别衷情于父亲的鼾声。那持续不断的鼾声是天底下最美的声音,它在传递着父亲平安的信息,在昭示着父亲生命的顽强,在慰藉着我们疲惫的身心。
父亲手术一年多了,每次我们回乡探望,夜里依然陶醉在父亲此起彼伏的鼾声中。即使在那一次次残酷化疗的折磨下,父亲只要一闭了眼睛,都会照例开始那韵味十足的鼾声。他是在用经久不息的鼾声,不停地带给我们希望和信心。
摩托车继续在寒夜里狂奔,突然一阵冷风惊扰了我的思绪,我不由得打了个寒噤。一个可怕的想法即刻占据了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听母亲说父亲已经两天不能吃喝了,难道我们最担心的事情这么快就发生了?父亲的病情恶化了?我们再也不能听到父亲的鼾声了……
天边的残月、寒星次第隐去,黎明的曙光驱退了无边的黑暗。经风饮露的我终于到了老家的小院,迫不及待地跳下车走进屋子。一个多月不见,面无血色的父亲看到突然出现的我,一阵欣喜,既而责怪母亲擅自做主偷偷给我打电话。并安慰我说:“不要紧,只是胃痉挛发作,以前也有过,没告诉你。打了两天吊瓶,很快就会好的。千万别学你老妈,偷偷打电话告诉你弟弟!”
父亲一贯的报喜不报忧,对他的话我深表怀疑。于是,我立刻要带他去市医院检查治疗。固执的父亲坚决不同意去市医院,他说上月才全面复查过,一切正常。自己的身体自己心里有数,现在去检查,无非还是瞎折腾。不如再请医生朋友来家挂吊瓶,很快就会好的。我无法说服他的振振有词,只有一刻不停地守着他,不停地问他想吃什么。也许父亲的话是对的,上午挂完吊瓶,父亲就喝了半碗米汤,神色也略有好转。可是,夜里我守在父亲床边的躺椅上,只听到他微微的喘息声,怎么也听不到他的鼾声。我悬着心总也难以放下。问他哪儿不舒服,他只是说没什么,让我安心睡觉。这一夜,没有父亲鼾声的陪伴,我提心吊胆、彻夜未眠。
第二天,父亲打完吊瓶,又喝了一些稀饭,还吃了一点西瓜,精神好多了。可以下床慢慢走走,活动一下虚弱的身子。还跟我谈家常,问我一些工作上的事务,并再三叮嘱我对父母孝敬,也要对公公孝顺。婆婆去世早,公公一人生活不容易。晚上,我在父母房间的地板上打了地铺。人到中年的我,像小时候一样,睡在父母的身边,漫无边际地说着话。温暖的氛围,浓浓的亲情充溢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虽然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可我依然是父母心里长不大的孩子。
不知不觉中,父亲的说话声被凝重而沉稳的鼾声代替了。刹那间,我心中对父亲身体的担忧被一扫而空。两天来的焦灼和惶恐也随之烟消云散,一片澄明和静谧的祝愿溢满心头。但愿父亲的鼾声会永远回响在我的耳畔,但愿慈爱的父亲能够健康长寿。
你不在
说好了千年光棍节一起看电影,那晚电影院拥挤的人群中,却找不到你。我们错过了这一千年的热闹,错过了那晚的电影,错过了人声鼎沸的宵夜店,错过了晚上忽然起的风,也错过了你的笑容。
说好了一起去郊外摄影,镜头里却找不到你的轮廓。你不在,远处山峦太黯淡,近处的落叶太憔悴。而你不在,失焦是一种意外。
深秋的树林,清晨的小路,弥漫着大片薄雾。阳光穿过手掌,在地上留下斑驳。你说你最爱深秋的晨雾与微风。可惜你不在,雾水留下露珠,悄悄走开。
你说喜欢这座城市的黄昏。因为,华灯初起,凉风阵阵,流光溢彩,浮华的背后藏着温暖。人们穿着长衣,三三两两擦肩而过。有少女的欢笑声,回过头没找到你的身影。你不在,暮色氤氲,寒冷渐渐散开。
我买了两张电影票,一个人看了一场电影。你不在,旁边的位置空荡荡。满满的爆米花却没有另一只手伸过来。你不在,电影只是电影,勾引伤感,我却不会假装坚强。
我和朋友们依然常常去那个球场踢球。你不在,没人鼓掌欢呼,没人拿着手机拍照。你不在,我只顾自己奔跑,自己擦汗,自己灌下一罐纯净水。
夜深了,看完书,穿着睡衣踏着拖鞋,到路边摊吃烧烤。有你习惯的各种吵杂声,有你喜欢的烤茄子,有你喜欢的夜色。可是你却不在。
你不在,我一个人慢慢习惯你不在。
周五晚上,我到超市买周末的零食。推着购物车,见到了你。你挽着男子的胳膊,洋溢着甜蜜。照面打了个招呼。你的眼神里,我早已不在。而我身边,你永远都不在。
你不在。请别对号入座。
陌路
我总在事后后悔,后悔即使是最后的离开,也没能跟你好好的告别。以为能微笑着送你离开,而不是故作冷漠,在你离开后独自哭泣。
是的,因为我无法面对这样的离别。虽然一开始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昨晚收到你的通知以后一直不高兴,那会的我正在充满回忆的电影院里吃着你爱的麦牙糖看着期待的电影,忘了说旁边还坐着一个誓言要等我的小男孩,我告诉过你我会去相亲也真的去了,然后多了这么一个狂热的粉丝。他比我小一岁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家里独子,父母很宠,还有一排的房子。第一次见面后他就表现了他的热情,对于打算走走过场的我实在太过意外。那天距离我们上次见面十天,我的记忆里还是满满的你。
可我知道我跟他不可能。我第一反应是拒绝,可是闺蜜们让我证明心里不再有你,也为了那一排的房子试着去接触下,我客气有礼的回答了他三天的提问关心,终于在第三天爆发。结果收到一堆的道歉与誓言,三天都没能拍死他。
而昨晚是我决定给他也给自己一个机会相处一下,终于答应一起看场电影。他满心欢喜,我却纠结在回忆里。电影看得索然无味,直到收到你的信息,那一刻我心如刀割。
再也没办法骗自己,是的我还在意。在意你的一切,你留下的衣服我洗的干干净净烫的笔直整齐,我一直欺骗自己你有一天会回来。可是,你总在我假装若无其事的时候戳穿这个事实。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你说了很多次,可也一直没有来。那些叠好未取的衣服是我们之间唯一正大光明的牵扯。
可是今天你来了,你那样若无其事的笑着,突然让我很生气。你也许不知道,这些已然变成我内心最隐秘的期待,而你拿走了一切,哪怕只是一件,它也深深的刺痛了我,让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后的告别。
你说只拿一件,其他的希望继续放着。本也是我期待的,可那一刻我妒忌了,我把你拿出来的衣服重新叠好一件件放进了袋子,坚决的带走。
你很无奈也很生气吧,你抱的有点用力。理智却让我开口,放手吧,把我放了吧。你问我该怎么放,我说不再联系,就算路上遇见也要当成陌路。你说我们明明就认识怎么当成不认识。
这一刻突然很受伤,眼泪不自觉的下来。已然不能爱,为何还要忘不了?你说最见不得我哭,所以看着蜷缩一团的我犹豫再三的你还是离开了。而我始终未开口挽留,也不敢睁眼看你离去的背影。
你不知道见到你的时候,我都想抱着你,想说想你;在你进门的时候嫌弃拖鞋太小,你不知道明知道你已离开我还是为你准备了属于你的拖鞋,只是突然不想让你知道了。对于离别,知道这些又能如何?
我对你狠不下心,对她狠不下心,所以我只能对自己狠心,只能逼自己跟你成为陌路。
百鸟朝凤,最后的唢呐
文/囧囧有神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国产电影不适合去电影院观赏,因为特技的粗糙,内容的泛白,以及电影灵魂的匮乏。可以说当电影行业复苏的今天,我很长时间都觉得近期吹嘘得很厉害的电影在没有什么可以流传下去的。可是当有一天在早上看新闻的时候,突然看到了韩寒《后会无期》的制片人方励为这部电影下跪来求票房的时候。这部电影才走入我的视线,而我也记住了那个叫做“吴天明”的制片人,也记住了这部电影《百鸟朝凤》。
几次去手机上订票,但是多数是因为上映时间要不太过于靠前,要不就太过于靠后,要不就干脆没有上映此片,种种未果后。在今天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我一个人走入了电影院。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念旧的人,所以我会保存好以前自己的种种照片或者影像资料。我也一直觉得自己确实很可惜,因为我没有一门手艺,而这种 手艺可以支持自己成为一个匠人。我学过画画,但是无果而终。我喜欢篮球,但是不是无与伦比。我热爱摄影,但是不是出类拔萃,然后我就没有爱好了。但是我庆幸我还有爱好,我有时候也和朋友聊天,有些伙计连爱好都忘记了。于是我常常用来慰藉自己。可是当今天的影片播完,你突然发现那些曾经支撑你的爱好。他们给你的快乐真的停留在了那个年代,而我们现在收货的只有数字的累积和吹嘘的资本。
我马上就要三十岁了,但是在我小时候,我记得有很多的规矩,有很多的人还会玩很多我们现在都已经不见的技艺。可是现在规矩在各个角落里渐渐不见,在饭桌上的礼数被排泄到了下水道,在匠人的礼数揉进了铜臭的红包中,对于师傅的礼数放到了朋友圈的吐槽中。我不迂腐,但我绝不同意忘祖。在最近几年,我听到看到很多事情,看到追着喂饭的爷爷奶奶,看到技艺粗糙却不求上进的匠人,也看到很多数典忘祖的恶徒。但是我却一直相信,规矩是一把尺,而这把尺让人知道自己的长短,不会忘我。也会让你知道自己的底线,不会让你遗弃灵魂,更让你知道你的作为,不会让你胡作非为。我们老大经常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而我很相信这句话。于是有了现在的我。
关于非物质遗产,我不是匠人。我说不出那么高深的话。我的母校第一师范老校区边上就是湖南花鼓戏团,寥寥无几的几个学员相比着在小区附近学习跆拳道的孩子们。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我们的传统技艺是一个身心皆练的过程。他在一个枯燥无味的基本功练习过程中,让你去潜移默化的变化你的性格,改变你的身体,去让你身心皆练。《百鸟朝凤》中小天鸣前几个月连唢呐都摸不到,只能在江边洗着芦苇,师傅不会告诉你为什么。你若热爱,你一定会悟道,而你半途而废,也只能说明你有缘无分。齐白石刚刚学习篆刻,老师傅直接就和他说了一句“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要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 ."于是有了”化石为泥“的故事。可是现在的我们,你们又真的会让你的孩子去受这个苦。而在学习着花鼓戏的孩子们,长大以后真的走上这条路的人又有几人?就算走上这条路,成为了大家又如何?你记得篮球明星,你记得跨国明星,你记得几个花鼓戏大师?你记得几个长沙弹词大师?汪涵曾经在节目中多次请来了长沙弹词的”活化石“彭延坤老人,可是彭老将满80岁,夫人谭玉清则已74岁。现在想找个徒弟,却如此之难?
这是时代,我们走的太快,忘记了很多东西。可是现在再想去捡起来的时候,一个人的摇旗呐喊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下跪更是无济于事,一部电影的触碰更加是微乎其微,电影最后有一个看上起很美的片段。文化局的傅正局长来到唢呐王家,请求他给他们再吹上一首唢呐。让他们录下来作为非遗的记录。看到这一段,有些宽慰了,政府介入了。可是真的匠人,难道你真的只是想看看他的视频,听听他的音频?偶然有一天在网络是搜到长沙有一个非遗展厅就在家附近,于是决定驱车前往,在湘府路上转了很久,都未找到。最后在电话联系后才在一个小角落看到了一堆牌子中的一个小牌子:湖南非物质遗产展示厅。而这就是保护吗?走入,不好意思,帅哥,我们这边休馆。而那天是工作日。
最后我出来电影院,觉得有些压抑,压抑的东西有些说不清,道不明。但是我知道,我无法抗衡时代,但是我真心喜欢这个时代出现在历史书上的时候,我们的后代还可以写点东西。而我们的时代,也能贴上一个正面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