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散文(精选23篇)


家乡的散文(精选23篇)

听蛙

文/张志强

站在雨后的一处芳草地上,看那淋过的山冈青翠如洗,身边的池水也愈加清澈透亮,一颗舒坦的心,悠然回到儿时的梦魇里……

我的家乡地处省城西侧终南山下一座古镇,那里河道纵横,林木茂盛,粮蔬高产,人杰地灵。记得小时在古镇小学上学,往返路经一片青草地,看蝴蝶飞,听小鸟叫,还有那从山沟里流淌出来的碧清的山泉水,在村子周围的洼地里,慢慢萌生出一池尖角小荷,便有蜻蜓飞来,白鹭落居。更有趣的是,一到夏天的夜晚,有许多蛙在欢快地叫着,它的声音虽然很响亮,似有节奏,但人们听了却不嫌烦,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像一支美妙的催眠曲。那时,我和邻居几个小朋友,兴奋地从家里跑出来,手里捏着手电,趴在池塘边悄悄捉蛙。蛙虽小但很灵巧,大多时候你很难捉住它。我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先潜伏在它平时爱叫的草丛里,静静等候,一旦蛙出声,立即用手电光照准地方,就看见一只绿花皮肤、瞪着两颗豆眼、张大嘴巴、闪动着白色下颌的蛙,这时飞快伸出手臂,猛地一下就抓住了它湿滑的身子。

每次我捉了蛙,母亲就高兴地要给我杀洗后炖汤吃,说是青蛙肉大补,小孩吃了有营养,长个子。不料遭到父亲的训斥,他说青蛙对人有益,能吞吃损害庄稼的害虫,又吃咬人的蚊子,绝不能伤害它。

谁知好景不长。几年后,家乡那片芳草地消失了,村边的池塘不见了,虫儿、鸟儿也飞走了,蛙声再也听不到了,那里排水堆沙,接连建起了石灰厂、水泥预制板厂和砖瓦厂。眯眼的灰尘,呛人的气味,还有使全村人难以忍受的机械噪音,折磨着这个曾经美丽的故乡……

近十多年来,家乡的环境发生了崭新的变化,昔日扬灰飞尘、噪声刺耳的几家厂子都搬走了,当年的绿草地、荷花池、丁冬的山泉水又逐渐恢复了原貌。那天,当我和家人趁傍晚凉爽,赶回故乡时,远远就听见村头那片苇塘里传出的蛙声。走近一看,皎洁的月光映照在如镜的水面上,微风吹动着的苇丛沙沙作响,那一群蛙,闻有人的响声,迅疾从岸边草丛里腾起身子,纷纷跳进池塘里,搅碎了一池波光迷离的月色。

蛙是活泼又善良的,但它也多灾多难,命运不羁。听一位生物学家讲,一个小小池塘,只能供养一百来只蝌蚪长大成青蛙,而每年春天,青蛙妈妈却要在这里产下多达上百万只的蝌蚪。小蝌蚪们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危险不仅仅来自天敌凶残的捕杀,更主要的是同类的残酷竞争。由于抢争食物、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方面的问题,每时每刻都会有成千上万只小蝌蚪死亡,最终只有百来只蝌蚪完成到青蛙的蜕变,生存者真可谓万里挑一。

没有坚甲厚壳,也没有尖牙利爪,青蛙只是一个弱势种群,但它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2亿多年,每一只青蛙都是最优秀的,都是万里挑一的!

人说,无草难生,无水不欢。蛙,我梦里的童年,大自然的精灵,你——永远显示着一个生命的活跃与执着,显示着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神妙……

进城梦

文/刘学伟

过了春节,村里的年轻人又要背起行囊离家远行。这让我又想起自己的进城梦。我原来常常踮起脚尖眺望自己的城市梦,但远远地只能看到他厚实的背影。

我在济南上了几年学,却至今仍不明白各路电车如何蜿蜒屈伸于各个路段,它们的起讫点及走向如何?我会迷失于各个站牌之间,坐反了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只能记住从长途汽车站到学校应等待的电车的牌号和地点,刚不至于把自己弄丢。

“进城上学了,出息啦。”家乡的叔叔婶婶会这样赞扬。这是对我的褒奖。爹娘也往往在听到这样的话时格外地振奋。毕业后,我多想留下来,留在这个城市,将那个小小的梦做长久。穿梭于林立的高楼大厦间,答答的高跟鞋踩出的是忙碌却笃定的节奏,“朝九晚五”的生活,惬意又有规律的工作。但我对于这个城市的梦却没等到开花便落了。毕业之后,我分配回了家乡的小学校。心中失落,甚至一直都耿耿于怀。那份对于“进城去”的憧憬时时的会翻腾起来。

直到有一次,进城去参加自学考试,因为几人同往,考完后的半天时间,便闲逛起来。以前,我对于这个城市的了解只限于走马观花和想象。当我有机会定神凝视这座城,我才找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这里有着同家乡的人们一样的面庞:为了生计不停地忙碌,乞卖的眼神与生存的困惑。这里也有低矮的房屋:破旧且灰暗,平凡的人们踏着平凡的步子上班下班,承载着生活的难题,解了再解……

我再望望那林立的高楼、大气的广场、喧嚣的超市,一下子懂得了,繁华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平凡与奋斗。

这个城市啊,曾是一个农村娃子梦寐的新生,如今,他让我懂得:只要脚踏实地,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帝国。是啊,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我们需要的是同一种生活的态度与姿势。不曾有过任何区别。

家乡的打碗花

文/楚洪利

灵魂深处,依稀记得家乡,那一道道用打碗花编织的风景,昂然村落,难以忘怀。

虽然打碗花普遍都是,可是家乡的打碗花,有着一番不同的美的韵味。

打碗花,也叫喇叭花,因为它盛开的花朵形状像小喇叭。

那时身处东北偏远农村,16岁辍学,自愿担当家里的小劳动力。

谷雨种大田,园子也要种。园子无疑种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芹菜等等。

家四间砖挂面房前就是园子,但园子分左右两侧,中间是进出家门的过道。但园子都是土坯墙,过道两侧也是,还留着门口。种完两侧园子,墙头必须插上40公分的高粱杆,间距7,8公分一个。因为家里养的散鸡很多,墙头上不插高粱杆就怕它们飞进去吃菜苗。虽然到那时自家鸡都要剪翅膀羽毛,也怕别人家鸡飞进园子去,吃了菜苗等于白种。所以要插上墙头的高粱杆当栅栏,用黄土泥固定。

谷雨时节,爸爸和妈妈要去种大田了,让我在家种园子,种完园子也要和爸爸妈妈忙种大田的。妈妈顺便也把从奶奶那里拿的打碗花籽给了我,让我种在两侧园子里墙根四周。当打碗花顺着枝杆爬上墙头,就把打碗花蔓顺墙头高粱杆栅栏或南或北爬。

青绿青绿的打碗花蔓如一条长长的细绳子,在每段都自紧紧栓住墙头的高粱杆栅栏,一点点延伸着。每到清晨,倚门观看,那开出水灵灵的水粉花的打碗花,花瓣分五块,粉白相隔相间,花朵层出不穷,那还有心叶相陪呢。清晨的露珠在它们之间滋润,沐浴,旺盛得就成了村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其实打碗花叫不叫牵牛花,我也不知道,不知不觉其中还有深蓝色的,茄子色的出现,就像奇特的出水芙蓉,点缀着它们的妖娆,点缀着墙头两侧的多彩。其实黄瓜架上也有,只是两三棵,和黄瓜架上的黄花相称,就是妈妈进园子摘黄瓜,也舍不得把它们铲除。妈妈说,多好看呀,黄瓜架中就这两三棵,也不怎么影响黄瓜生长,让它待着去吧。爸爸说,把屋檐房梁往下多多拉几道绳子,让它们往上爬,爬到房顶多好啊,一是能遮凉,二是躺在炕上也能欣赏它们如蝴蝶一样的美。

打碗花,每到日头落山,傍晚来临,它们薄薄的花瓣会自动往里卷起,有的能卷在花蕊底部,仿佛不需要夜悦目赏心,扰乱谁的激动的情绪,可能它们也有休息的时候,在星光的月光下,安安稳稳睡在无风的梦中……

晨曦来临,它们还会小心翼翼的,慢慢的舒展开来,慢慢的绽放,仿佛惟一要迎接每一天要走来的太阳。它们会在阳光里敞怀大笑,它们会在阳光里开口歌唱,只要有阳光,它们就有美好的心情。有的也会在阳光里打蔫,偷懒,小憩的。

其实,村头西南角上的草甸子也有,沟渠坝上也有,树林带里也是,可是那些自然野生的,都没有家墙头上的打碗花水灵,艳丽,缠绵而又温馨。虽然它们在野外,被风尘肆意打磨,但它们在我心中依然亲切。

时常妈妈都会给它们施肥,浇灌,然而把它们的花蔓梳理一条直线,不让它们乱爬,和那些西红柿秧茄子秧搅拌在一起。

那时,园子东南角就有一棵长了四年的杏树,杏子金黄而大不酸。可是,当时树上爬上很多的打碗花,虽然那些打碗花和金黄的杏子交相辉映好看,一起媲美,却给上树摘杏子带来诸多的麻烦。打碗花的蔓有着小刺刺,当上杏树不小心碰到它,能把胳膊拉得红红的,生疼。那时一生气,就把杏树上的那些打碗花连根都铲除了,等第二天它们被太阳都晒蔫了,把它们轻轻拽到一边,再上树摘杏子就没事了。现在想起来,那时把那些打碗花铲除了,心有点揪疼。

关于家乡的打碗花的故事很多。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当杨树放叶,每当放学回来,就把杨树一些软枝带叶折下来,同时在路边再采摘一些打碗花,编织在一起,戴到头上,美的和一些同学没样子的扭起大秧歌,有时双脚都失去了中心,差点摔倒,然而把那些女同学笑的,脸通红通红的,手却捂着嘴,偶尔也能看到她们洁白洁白的小牙齿。还有一次也是放学回来的路上,和一个男同学一起疯,却把腰带疯的扯断了,接也接不上,系在一起还短,那怎么办呢?只好把路边的打碗花蔓扯断,然后一点一点搓成绳子样,系上腰间才不会掉裤子。

我喜欢家乡,也喜欢家乡的打碗花,我喜欢他们质朴和质朴美丽的心情。

家乡的打碗花,你永远是我的最爱,灵魂里的记忆,因为你陪我走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也陪我走过青青幻梦的少年,你一直是我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村旁,在院落,在田园,在学校的大花池里,在打了一地破碎的叮咛里……

家乡的打碗花,你是那么淳朴,你又是那么迷人,那么瑰丽,让我在异乡的地域上,自我陶醉在想你们的情愫中。

我爱我的“母亲”

文/杨蕾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也是人类的母亲。我们依赖它,探索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多么美丽,但我们要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创造财富。曾经,家乡被污染了,因为人们不爱环保了。

我看着蓝蓝的天空,想起以前的家乡,地上一点垃圾也没有,花儿每天高高兴兴的开放,小草每天开开心心的舒展。自从人们不爱环保后,花姐姐不想开放了,小草也枯萎了,不想再看家乡一眼。地上扔着太多垃圾,风吹来,风姐姐脸上都会沾满垃圾,所以风姐姐也不想来了。

家乡的街道上有很多垃圾,垃圾箱里却没有垃圾,只有地上有,因为人们把垃圾直接扔在地上了,所以垃圾箱只好委屈地空着肚子。

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家,它是地球,这个晶莹透亮,蓝光四溢的星球,这个人类的母亲,她多么美丽,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可居住。在这个世纪中,地球可受了不少伤,因为人类的破坏,地球在苛延残喘。

新的世纪,我们渴望干净的地球,渴望健康的生命,渴望环保的家园,渴望绿色、健康、卫生的生活环境。醒醒吧,人们!保护我们的家园吧!保护我们的“母亲”吧!

又闻家乡豆皮香

文/梁军

金松滋是豆皮之乡。每逢冬季农闲时节,摊豆皮成为松滋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在乡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摊豆皮的传统。又到冬季,豆皮的清香夹杂着浓浓的乡情随风飘荡、飘向远方……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都会利用晚间摊豆皮。摊豆皮是一整套人马做的事,自然非常热闹。筛子、簸箕、箩筐、竹卷帘统统用上排场,烧火的烧火、推磨的推磨、摊豆皮的摊豆皮,接豆皮、选豆皮、切豆皮、装豆皮、晒豆皮,豆皮就是这样“折腾”出来的。

所以,在冬季能吃家乡的豆皮就如同在夏季吃到家乡的黄瓜、茄子、辣椒一般亲切自然。时令的东西,总是特别有味道,总是令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豆皮有荞麦做的、也有绿豆做的。普遍来讲,都是用大米粉和小麦粉混合做成。家乡的豆皮都是手工制作,干净卫生,属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我这个人喜欢简单的生活,所以偏爱吃煮豆皮。没有对外应酬的时候,在家煮上一碗清香豆皮,几乎占有了我的整个冬季。

准备一点青菜,切一点猪肉丁,点火下锅,当猪肉丁半成熟后倒入青菜和水,待到水沸腾时,将豆皮放进去煮熟。豆皮的清香和肉的醇香经过时间的炖煮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然后放一点大蒜苗子,一碗清香爽口的豆皮就可以入席了。

摊豆皮、吃豆皮、说豆皮、炒豆皮、煮豆皮,豆皮吃了若干年,就是吃不腻。不是我吹嘘,吃家乡的豆皮那才叫过瘾和解馋。吃着鲜活的豆皮,唇齿间滑动,美好的滋味在舌尖上荡漾,幸福的感觉在心底里流淌……

家乡的暖炕

文/昊然

初冬时节,我回了趟老家。发小大奇要请我吃饭,我俩去了村口的“农家乐”。

这是一处恬静的农家小院,院墙上的爬山虎还剩下不多几片叶子,院中间鱼池里的水已经退去,正面三孔窑洞是修缮过的,但旧时的痕迹依稀可见。主人请我们进当中的窑洞。一进门我就愣住了,占窑洞三分之二的地方是一面大炕,仔细一瞧,炕头的火炉里透着红红的火苗。啊,家乡的暖炕,久违的暖炕。

家乡地处太岳山边缘的丘陵山区,到处是沟沟坎坎,梁梁峁峁,真可谓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居住方式。几孔窑洞,一处小院就是农家人最好的归宿。特别是冬天,不管外面多么寒冷,回到窑里往暖炕上一坐,点一袋旱烟,热二两烧酒,日子顿时温和起来。那些年,一辈又一辈人就是在这暖炕上繁衍生息。某种程度上说,暖炕是山里人的依托,是山里人的功臣。

家乡的暖炕通常由砖和片石砌成。炕中间是火道,一头通炕炉,一头通烟囱,热量就是通过火道传递出来的。火道上面用片石盖得严严的,这样烟不会冒出来。再上面,早年间普通人家铺的是炕席,用苇子编成。炕席上面是炕褥子或油布。油布又叫漆布,是漆匠用桐油漆出来的,上面画着各种花鸟。还有炕围子,就是在炕上方的墙上,用油漆漆出一米多高的画面,然后再画上各种图案,有二十四孝、五谷丰登、连年有鱼或湖光山色。当然了,较殷实的人家才如此讲究,家境差点的人家也会买些花花稍稍的炕围纸贴上去。

按家乡的习俗,靠炕炉的炕头通常是长辈休息的地方,俗称“炕炉头”。姥姥就常坐在“炕炉头”穿针引线,缝缝补补,炕桌上那盏小小的油灯陪伴她老人家度过了许多不眠的夜晚。家乡还有个风俗,就是女儿出嫁的那天,娘要坐在“炕炉头”厚厚的褥子上抽上一袋旱烟,然后长长地出口气,意喻女儿嫁到婆家后日子会过得厚实,娘在这面就“出气长”,既心里踏实,也有脸面。

有炕就有炕沿。炕沿一般是用打磨后的砖砌就,有办法的人家则是用上好的木料加工而成,还要漆上清油。靠墙的那面,通常还有炕柜,用来放被褥和衣服。炕柜做工也是有讲究的,长短尺寸不仅要合适,还要分出男女长幼,上面的图案也必须体现传统的文化内涵。我家里人口多,兄弟几个常因写作业的炕桌争来抢去,我是老大得让着弟弟,只好去“角窑”老舅家的炕桌上去写。

酒菜端上来了,我和大奇边喝边聊,暖炕散发的热量加上酒的热量使人倍感温暖。大奇告我,村办煤矿关停了,村民们商议要把补偿资金用于旅游开发,让城里人也来体验体验咱山里人的生活。我说,可别忘了修些暖炕啊。

四月的家乡更迷人

文/刘博华

四月初六,我踏着家乡的石板路高兴地回家,心情舒畅,春意正浓,处处都洋溢着春的气息。四月阳光明媚,春风荡漾,我的心也因“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而变得激情满怀,便静自步行来河伯岭踏春。

人间芳菲四月天,正是踏春好时节。四月里和风轻盈,阳光和煦。一路步行,只见树梢儿吐露出了嫩芽,杨柳含清滴露,纷纷向人们报告着春的消息。沿河伯岭一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新绿。青翠的松柏,微风吹过,便不停地向我们点头微笑,又仿佛是在向我们炫耀她那重又穿上春装的美妙身姿;路边草地上青青的绿草已把厚厚的黄土覆盖住,一片绿意葱笼,让我不忍再踏上半步,俯下身去,想闻一闻那青草的香气,感受到了她的清香。

人间又到四月天,处处芳菲浓。到河伯岭大皇的时候,只见微含红润的艳山红从树的缝隙里伸展出来,犹似女子心头的隐隐的娇羞,泛起层层的柔情。见此情景我心舒畅极了!也许这就是物是人非吧?林薇茵有首《人间四月天》中写道:“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诗中的你是谁呢?沿山坡一路走来,仿佛听到禅院的歌声,那意境深远的古琴弹奏,让人听到了菩堤伴我苦敲经,尘凡世俗那堪复听的心里诉说。伴着悠扬的琴音,仿佛惊醒了心底里那枝旧时的艳山红,曾经一度枯萎的花瓣,经曼妙的琴声浸染,刹那间惊艳了芳菲四月天!停留在河伯岭大皇朱红色的大墙外,坐在一个休息凳上歇息。一丝微风,一枕花香,只见它那里一个角落里,开着一种紫色的小花,花瓣很小,淡淡的紫色,星眸里露出了些许的忧伤。我虔诚地用双眼望着他,恰有微风吹来,他翩翩起舞摇曳,那身姿恰似一曲霓裳舞曲。听着悠扬的音乐,看着起舞摇曳的淡紫色小花,我陶醉了。陶醉在禅心修佛性的意境中,陶醉在立地阶前赐紫衣的淡紫色小花的优美舞蹈中!

四月的脚步是穿蓝印布鞋的小步,每一步都印出一串春天的花朵。人间四月,春满乾坤,绿满闵行。参天古树,花草石木,都在装扮着芳菲四月天。孩子在草地上嬉戏,情侣在花丛间耳语,纸鸢在跳跃,文人骚客在咏诗作赋。芳菲四月的阳光异常明媚,将三月里缠绵的雨挡在了薄云之中,偶有短暂的急风骤雨,过后是愈发清新。拉着四月的手,我细细的捡拾着走过的每一个片段,沉思良久。四月芳菲,春光明媚,满眼的翠绿闯入我的视线。醉倒在春的柔情里,徜徉在艳山红盛开的地方,仿佛能看到寻春遇艳的崔护的倜傥风流,也能看到以花为媒的少男的羞红,亦能看到薄醉成熟男人的雍容华贵……

春风拂面,四月芳菲。家乡的四月已见到了春来江水绿如蓝,也见到了山花依旧笑春风,使我走进了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美好境界。远望四周群山,远山郁郁苍苍,白云丝丝片片,苍松葱葱笼笼,这一切给我一幅绿的画图。这幅美丽的图画,让人渴望着灿灿的淡绿色,唤醒了心中沉睡已久的梦,心儿也跟着这淡绿色展飞起来,欲上青天揽明月,梦想驰骋在绿色的世界里。

四月芳菲,充满生机,参天的大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四月芳菲,充满诗意,如茵的草坪是望不到边养眼的绿色;四月芳菲,充满欢乐,置身美景之中,心情也会随之轻松愉悦起来。人间四月天,野花压枝春风起,那么美。湛蓝的天空下花开得如此灿烂,装点着季节里一个个浪漫,这便是美不胜收的人间四月天。

家乡的四月美如画,家乡的景色美如诗,四月的家乡更迷人!

家乡的腊八节

文/高贵叶

在我的家乡阜平,腊八是个重要的节日。我在幼年时期就听大人们念叨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为了这两个节日早点来临,感到天格外长,真是度日如年。一进腊月就掰着小手指算呀算的,好不容易才盼来了腊八节。

家乡的腊八节主要是吃腊八粥,但并不是城里人吃的那种稀粥,而是像粽子一样粘一样硬的干粥。用八种粮食做成,即大红豆、大红枣、大黄米、小黄米、小麦、莜麦、玉米仁、黄豆,还有腊八仁。

腊八仁就是冰块,用它做出来的粥别有一番滋味。初七那天,刚吃过午饭,家家户户大人小孩就背着新编的篓子、提着新编的篮子成群结队到冰面上去砸冰。大家挑一个最大最好的石湖(冰山),高高的石湖像座小山,晶莹透明。大人们拿着斧子爬上去,劈劈啪啪地凿着,小伙子们在冰面上坐着滑车,后面带着小孩在滑冰,着红挂绿的姑娘们说笑着、打闹着,引得野鸡在头顶上飞来飞去,叽哩嘎啦叫着,山谷回音阵阵,好一幅美丽的风景。

晚上在油灯下,母亲把八种粮食淘洗干净放在盒子里泡上。父亲把腊八仁放进大锅里,在灶堂里填上满满的干柴树根。鸡刚叫头遍,爸爸就起来点着了火,火焰映得家里暖洋洋的,锅里腊八仁和大红豆互相碰撞的声音,哗啦啦作响,就像一首悦耳的音乐。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听见小伙伴们推门进来,嚷嚷着说,粥熟了吗?小懒虫还没起床呢!爸爸就拍着我的被子说,起来吧,小朋友们来啦,再不起来就捂红眼了。

我揉着惺忪的眼睛从被窝里爬出来,穿上母亲给做的新鞋子,和小伙伴们一块走东家串西家,看看谁家的粥熟了,谁家的粥颜色红,谁家的粥做得最好。转了一圈后,天也亮了,我们才各自散了回到自己的家。母亲便问我们,去了谁家,谁家没做粥?问完了,就打开锅盖盛上几碗粥,让我和妹妹们给那些没做粥的人家送去。送了好几趟,才让我们上炕,一家人围着火盆。火盆里盛满了木炭,木炭上面放着大砂锅,是母亲做的杂烩菜,里边有冻豆腐、鲜豆腐、嫩豆芽、白萝卜块、红烧肉、粉条。母亲盛了一小碗粥,在院子里转一圈,在几个重要的地方和树杈上放上一筷子粥,说是纪念什么神灵。太阳出来了,才正式开饭。我们吃着香甜可口的粘粥,和带着特殊风味的杂烩菜,心里美滋滋的。

参加工作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吃腊八粥了。城里的山珍海味,五花八门的饭菜吃了不少,但是哪一种能比的上家乡的腊八粥呢?!

醉花阴

文/安海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说的是初春之时,柳枝变软,嫩芽初绽,远远望去是一片若有若无的新绿。这种意境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极相近的。在诗人的眼里,只有这种朦朦胧胧的春景才是他们的最爱,远远胜过“绝胜烟柳满皇都”那样的晚春景象。其实这不难理解,不仅是诗人,我们普通人也是这样。刚刚从冰天雪地四野萧条的冬天脱身出来,忽而看到这娇嫩惊喜的生命之色,一定有一种拨云见日失而复得的感觉,心情自然是异常激动的。人们对于新春的喜爱或许就像面对了初生的婴儿,赏读中,滋生在内心深处的更多是一种浓郁而柔软的对于新生生命的欣喜与希望之情吧。

事实上,真正的春天还是从一场场花事开始的。“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初春时的踏青踩青,也就是一种迎春的行为,而沉醉于春花烂漫之中思绪翩跹才是人们对春天的真实态度。也正由于此,也才有了历代诗人的思春、伤春之情。近些年来,许多地方都在春天举办各种各样的“赏花节”,像北京的“樱花节”、上海的“桃花节”、武汉的“杜鹃节”、赵州的“梨花节”等,都是花的海洋花的盛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甚至还有的人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去赏花,也算是一种乐事。但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家乡的春花。

塞北的家乡,最先盛开的是杏花。每年阳历四月的时候,虽然天气还乍暖还寒,但杏花们便争先恐后地绽放了。她们既是春天的使者,又是春天的主角。土墙小院之中,三两株杏树孑然而立,迎风而放,成为庭院里一种炫目而温暖的景致。偶尔还会有一枝两枝红杏伸出墙来,春光乍泄,搅动整个村堡的风气。“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更广阔的景致在野外,那广布于乡间田野里的数万亩杏林,东风一到,便纷纷绽放出最美丽的姿容。站在高处看,这千万株的杏树纷纷扬花吐蕊,像一个个高举花环的少女,舞动在春风中,把最纯洁最本真的美展现在你的面前。我曾用“杏花云海”来形容这种壮观的景色,的确,在春风荡漾之间,这万亩杏花云海波涛起伏,花香四溢,是花的海,更是一片香雪海。当落花之际,落英缤纷,那纷纷扬扬的花瓣真是如星似雨般凄美。这种景色是无与伦比的。其实,无论是乡间土院中寥寥的几株杏花,还是田野沟坡上连株成片的万亩杏林,杏花的美都是极致的。在我的眼里,杏花的美就如桃花、梅花一样,还具有一种义无反顾的悲壮之美。俗语说:红花还须绿叶陪衬。但为了不辜负春天的嘱托,杏花硬是等不及绿叶的萌发而率先将春的信息传递给这片土地,哪怕倒春寒会冻僵花儿的梦,她们也义无反顾,无怨无悔。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

杏花开过之后,那些梨花、苹果花、黄果树花、海棠花才次第开放了。这个时候,天气愈来愈暖和,小草萌绿,杨柳返青,放眼四周已经是满眼的绿色了。这些花的花蕾都是与叶苞同时生长的,那娇艳的花蕾在娇嫩的绿叶陪伴下,餐风饮露,不断丰腴着自己的腰身,擦脂抹粉,一脸娇羞柔媚之态。有个别花蕾总想抢个先,急急地睁开萌萌的眼睛,打亮着外面的世界。其他的花蕾也不甘示弱,纷纷绽开花瓣,把满树的艳丽展现在你的面前。那些小蜜蜂们也闻香而动,嗡嗡嗡、嗡嗡嗡,一边奏着乐一边钻进花瓣中,频繁地亲吻着花蕊。在家乡,除了个别地方有成片的苹果树外,这些树们大多只三三两两地生长在庄户人家的院落中,装点着一村一户的光景。我家老宅院中有一棵与共和国同龄的黄果树,至今还生机盎然,一到春天就开出满树的繁花。花开之时,坐在树下,看满眼繁华,闻花香浓郁,听蜜蜂演奏天籁之音,沉醉不知归路,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挺立在春风中的果树。

零星几株树花是美的,接天连片的树花也是美的,美的风格与气象或有差异,但美的质地是相同的。我想,杏花、梨花、苹果花和黄果树花虽然花开各异,但她们的美是具有一种同一性的,她们绝不像樱花等只是作为单纯的观赏性花树存在,她们的存在既昭示着春天,也在预示着夏天和秋天。繁花落尽之时,一个个小小的果实便孕育成功了,那将是另一个季节的另一种景致。因此,和家乡的众多乡亲一样,我喜欢家乡春天的似锦繁花,她们是美色之花,更是生命之花!

秋之遐想

文/小小的鱼

当空气里弥漫着香甜的桂花香味儿,家乡的秋天向我们走来。我曾抱怨家乡的秋天平淡无奇,索然无味。曾向往过北国之秋的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也曾有过“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更深深迷恋过枫林如火、层林尽染、犹如童话世界般的秋之绚烂…

当空气里弥漫着香甜的桂花香味儿,家乡的秋天向我们走来。我曾抱怨家乡的秋天平淡无奇,索然无味。曾向往过北国之秋的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也曾有过“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更深深迷恋过枫林如火、层林尽染、犹如童话世界般的秋之绚烂…

但在经历了许多之后,我却独爱故乡的秋――爱她的静美,爱她的淡定。这里的秋天,依然青山苍翠,你丝毫感受不到秋的况味和萧瑟。一阵风骤雨疏,温婉纤巧的桂花洒落一地,在这样一个雨夜,细听花落的声音,人世间的所有纷纷扰扰归于平静。拥有了内心的宁静,你便能体会 “人闲桂花落”的闲神定气,更会有“心素如简,人淡如菊”的从容淡泊。

如果用人生的四个阶段比喻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天代表少年、夏天代表壮年、秋天代表中年、冬天则代表老年。我钟爱中年的秋天-爱他的温凉。他没有少年的懵懂、壮年的锐气、老年的迟暮。秋天,就象中年人颠沛流离的人生,经过秋风秋雨的涤荡、沉淀,化作一种成熟和豁达。他,洞穿了俗世的繁华与喧嚣,看淡了滚滚红尘,名利纷争,明白了人生的辛酸和无奈,更懂得了放弃与隐忍。中年人的性情,多了一分内敛和温和,少了一分暴躁和乖戾,象极了这南方的秋天,不冷不热,不瘟不火,让人感到舒服,感到熨帖。

秋天的雨,是最寻常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绵绵的秋雨,下得无休无止,湿漉漉的天气伴随着湿漉漉的心情,勾起了人们的几多离愁、几多感伤、几多寂寥。然而人生苦短,又何必将自己心绪,淹留在绵绵的惆怅之中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啊,何不以一种轻盈的姿态,观赏被秋风秋雨浸润过的唯美画卷:雨后的青山,氤氲的雾气缭绕在枝头、山间,胜似人间仙境;深秋的雨巷,飘过一位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

秋天的阳光,是最难得的。在这个多雨的季节,久违了阳光,犹如天空绽开的笑靥,那么迷人,那么妩媚。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任由她一直投射到心底里最柔软的那个部分,倏忽飘过一阵温暖的感觉:原来,活着是这么好。

秋天,既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是一个积蓄、储备的季节。走过春华,走过秋实,即将走向漫长的冬季,蚂蚁一入秋,便开始不停忙碌,储备过冬的食物。 勤劳的人们,毫不懈怠,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寒冷的冬季。其实,我说,秋天也可以播种,种下希望的种子,经过冬天的沉睡,在春天里开花,等到来年的秋天,再来收获那一份沉甸甸的果实。

2013年的秋天如约而至,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四季的轮回,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那旧时光

文/NAGUOQU

五月,是杏子挂满枝头的季节。

绿如翡翠的杏子圆圆地点缀在绿叶丛中,闪着诱人的光泽。看到它的人莫不满口流水——还未品尝,它的酸涩已触到了味蕾。所以故乡有句俗语“想吃桃,桃有毛;想吃杏,杏又酸;想吃李子,面甸甸……”而故乡的杏林给我留下多少美好的记忆呵。

每到春季,杏林便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粗壮而古朴的杏树枝头,在春风的吹拂下,绽放出串串粉艳艳的杏花,每一棵树有每一棵树的姿态,每一朵花有每一朵花的芳香。引来蜜蜂辛劳地在花丛中“嗡嗡嗡”地忙着采蜜;翩翩而来的蝴蝶,扇动着轻盈的翅膀,不知道停落在哪朵迷人的杏花上才好,飞上飞下。而年少的我们肆意的挥霍着童年时光,你追我赶地奔跑在杏林中柔软的沙滩上。赏够了杏花,玩累了,便在树下的沙土里找一种叫“沙了了”的状如绿豆大小,灰褐色的硬硬的小虫子。它的可爱之处是:当我们将它放在沙土上时,它开始一动不动地装死,稍待片刻,它认为没有危险后,便立刻逃跑。最主要的是,它逃跑时是倒退着跑,并且向沙土深处钻。虽然它貌不惊人甚至为有些丑陋,但年少的我们仍爱捉来它,看它逃跑时那种逗人的样子。当然,它的窝居很好辨认,只要看到沙土向下凹进,并成漏斗形的小坑的深处,便是它的栖息之地。

当杏子稍微大些,我们这些贪玩贪吃的孩子们,便相约着奔到杏林中----避开那个寻林的老人,随意就能采摘到绿绿的酸酸的杏子。放到嘴里“咔吱、咔吱”地咬动着,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而还未成熟的杏核——呈乳白色的心形,只要用力一挤,里面便会喷出凉凉的液体。这又成我们爱玩的武器,可以趁人不备,喷射到他脸上、脖颈上。于是,一场追逐或“战争”便又一次开始。

杏子成熟的时节,杏林中更是一番迷人的景象——枝头由绿变红、变黄、变大的杏子,颗颗散发着醉人的香甜味,在远远地向你招手,诱你靠近。即使忙于行走的路人,也不得不放慢脚步驻足观望,甚至摘几颗放到嘴里享受杏子的美味。

当存放的杏子吃不完又怕它烂成一滩泥时,我们便学着大人的模样,将它掰开来按到墙上或摆放到一个向阳的地方,将它晒成酸甜可口的杏干儿,在上学或玩耍时便是令人艳羡而可口的零食。

因为家乡的杏园,所以我的童年不寂寞;因为家乡的杏园,所以我的童年不孤单;因为家乡的杏园,所以我的回忆才美好。只可惜,如今回到家乡,再也看不到迷人的杏园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油油的麦田。但,它阻止不了我踱在曾经的小路上,怀念曾经的美丽杏林,怀念曾经似水流年的美好时光。

回回首,哪怕远远地只看到一棵杏树,在田野深处孤零零地站立。那曾经的一切似乎都会出现在眼前,让我激动万分。

夏天的家乡

文/许辰

在我的眼中,故乡的春,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一片绿;故乡的秋,充满着收获的喜悦,一片金;故乡的冬,充满着晶莹的雪花,一片白。但是故乡的夏呢?

早晨,被玻璃挡不住的炎炎暑气蒸醒,发现浑身湿透。换身衣服,走出门,却发现,太阳已升得老高了。它站在云端,似乎鼓足了劲儿要把那终年积蓄的热给释放出来。没过多久,花坛里的花,被晒焉了,耷拉着脑袋;院子里的小狗,被晒得直吐舌头,赖在水塘或阴凉的地方不肯挪位子;树下的人们,被晒得直摇扇,谁都不愿再到那烈日下干活了;只有几个不怕热的小家伙全然不理妈妈的斥责,在巷子里跑来跑去。故乡的夏可真热!

太阳在空中一刻不停地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上尽情地唱着人们熟悉的歌谣,路上的尘土也不耐寂寞地跳起了“尘舞”。看见这些,乌云在家里可呆得不耐烦了,它飞快地跑出来,拦住了太阳——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轰隆隆……”雷声发出了紧急通知,闪电也赶来凑热闹。走在外面的人,都立刻躲了起来。顷刻间,密集的雨点砸了下来,“叮叮咚咚”,为人们奉上一首清脆动听的歌曲。故乡的夏的雨呀,是急促美妙的。

雨过天晴,天边常挂着一道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绚丽无比,两端伸入云里,似乎是一座连着人间天上的彩色桥梁。太阳似乎不再那么暴躁了,变得有了那么一点柔和。被雨刷洗过的草木呢,在暴雨冲洗后似乎显得格外翠绿。

夏天的晚上,虽是蚊虫甚多,但依旧充满情趣。看吧,那满天繁星正向你问好,一轮害羞的月亮只是淡淡地向人间撒下清辉;听吧,“呱呱……”河对岸稻田里的青蛙正在激情地演奏一首交响曲;嗅吧,稻田里散发出来的阵阵幽香,沁人心脾,不由得让人想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天的夜晚,是迷人的,是温馨的。

而在这烈日炎炎的夏日,最辛苦的就是那些农民了,他们起早贪黑,收完小麦,又想着水稻秧苗,真是忙得两脚不着地了。故乡的夏的农民,是忙忙碌碌的。

此时此刻,我想寻找几句古诗来赞美这夏天,但在古人看来,春意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却是一个让人烦躁的季节。可我却由衷地喜欢夏,喜欢这充满活力的、一片赤的夏天。

醉然看雨落心头

文/樊佃福

十分喜爱看雨,尤喜菲菲春雨、绵绵夏雨。

这个喜好最早足可追溯至我略知时事的年龄。

我本农家子弟,所在的村干旱频发,雨水丰可仓廪实,雨水稀则遭饥馑。偏偏那一带风调雨顺的年岁少之又少,倒是每年春夏两季最需雨水时难得几场透雨,特别是卡脖旱,更令农人愁云无计可消除。人们盼雨、祈雨,乃至于看雨成为上至耄耋老翁下到垂髫小儿的最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家家户户焦虑交织着渴盼之中,雨淅淅沥沥而来,如烟似雾,仿若断了线的银色珠子,忽大忽小,时疾时徐,满世界弥漫着雨的温润味儿。春雨鲜有滂沱的时候,大多是蒙蒙雨帘下,无边丝雨沙沙沙地轻轻落下,像是奏着一曲舒缓柔情的乐章。这春雨,不仅是自然界一位出色的演奏家,更是一位传奇的魔术师。一场绵绵春雨开霁后,草饮雨而绿,花饱露欲燃,禾稼离离,山岚袅袅,燕剪绿波款款过,千树万枝湿翠衣……天地气象为之一新。下雨多么好!

乐莫乐兮伏旱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稼禾打蔫,小草伏地,人们亦日朗云稀愁永昼。终于,千呼万唤声中,“一夕骄阳转作霖”,密云如绢悬于天,随着“雷声落千嶂”,大雨刷刷刷排山倒海一般。瞬间,雨色茫茫,一条条雨溪涓涓喧响;屋檐下的雨点攒成珠链,滴滴答哒不已;数不清的雨箭快乐地击打着瓦脊,泠泠有声。此时也,潇潇雨声、飒飒风声、雨打树叶簌簌声,酣畅淋漓,浑如一曲铿锵激越的交响乐。彼时在我看来,世上之赏心乐事莫此为甚焉。

骤雨初歇,我顾不得泥泞,急切切奔向旷野,看吧,经过大雨洗濯,碧草露犹泫,薄霭笼远岫,庄稼拔节生长,湛蓝的天穹下,鸟声如洗,浓绿的诗意铺展满阡陌田畴,雨入小溪水渐肥,农人们笑语盈盈畦垄去。哦,有雨的日子多么美好!

最让人纠结的看雨莫过于久旱后的雷声大,雨点小了。响雷震耳欲聋,闪电划破天空,风裹挟着雨呼啸而来,湿漉龟裂的大地,但俄顷雨势锐减,止于“两三点雨山前”。这时,我总会禁不住屡屡跑出屋外观云势、辨风向,巴不得“黑云压城重又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愿望落空后,心里怅怅地,眼前飘过一张张失望的脸影,免不了一番唏嘘喟叹:奈何,天不佑我家乡“梅子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什么时候这片土地也“红雨随心翻作浪”不再受困于旱魃!

看雨也有最浪漫最惬意的时刻,一场透雨刚过,盛夏,炎炎烈日,吴牛喘月,恹恹欲睡地行走在街巷里。蓦然,飘弋着的朵朵白云中,斜落下细疏的雨点,顿感凉爽沁肤,暑热遁去,正惬意间,一道彩虹兀地横跨南北,东边虹现西边雨,这该是别样的看雨吧!

大旱的日子里,忽如一夜风雨来。斯时看雨又是怎样的心绪和情趣呢?沉沉夜幕下,伴随着眼花缭乱的闪电,天空被映得忽明忽暝。飞来雨脚万丝垂,急时嘈嘈,缓时切切。静谧的夜晚,听不到白日里的纷扰和喧阗,惟雨潺潺,一叶叶,一声声,颇似“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如此雨夜,我才不会满足于卧听南窗雨呢,非得搬一把椅子,捧一杯热茶,坐于阳台前,边赏雨,边静思。噫!滚滚红尘,庸常日月,适逢霖霖夜雨,难得如此恬然自处,又内心喜欣,明日还可逢遇因夜雨而笑靥如花的父老们,其快意应不输于天上神仙矣!

或许我比较偏颇,一直以来,总认为喜爱雨,笔下赞赏雨的文人们多具忧天下、哀民生之情怀。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还有其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老夫子堪称雨痴;大文豪苏东坡对雨也是一往情深,不妨抄录其名作《喜雨亭记》一段:“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于汴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不关心民瘼,不关注稼啬,断不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因之,我更加推崇敬仰他们。李清照、范仲淹也是我喜欢的词人翘楚,但他们对雨的态度却让我困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易安居士何以把雨写得那么凄然伤感;“若夫淫雨菲菲,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豪放词人何以在《岳阳楼记》里把雨写的那么充满恐怖。平生最不忍读宋末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下阕:“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他只听,便寒苦酸涩若此,更遑论看欤。“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还是这样的句子让我如饮醇酎,喜诵不衰。

岁月匆遽流转,忽忽已然看雨几十载。我虽早已跳出农门,雨与我个人生计也无多大直接关联,但只要下雨,我就会无来由的兴奋看雨,这恐怕就是我与家乡及家乡父老感情融于血浸于骨的缘由吧。是啊,家乡这片土地、这方人丁孕育了我,养育了我,我焉有不乐其乐、忧其忧之理?由是,我对这滋养桑梓大地、决定着年成丰欠的雨水委实有着太多太深的感情。这种感情,同样已深植心底。说到底,如吾侪乐看雨者,绝非仅仅乐看雨也,乐看的是雨润大地;乐看的是丰稔收获;乐看的是泽被苍生。那么,我虔诚祈愿:未来的岁岁年年里,让一场场及时雨在家乡来得更多一些吧!

有雨看真好!

走在家乡的小巷上

文/夏雪纷飞

我的家乡有很多小巷,而且巷巷相通。每一次,吃过晚饭,我就特别爱到小巷里转悠。

这是一条平常而又普通的小巷。巷,很短,一眼望的到尽头。每当此时,小巷里会出现我的身影,独自信步在小巷里,不时的伸出手抚摸身边古老斑驳而又沧桑的老墙,都是用青石块垒起来的,而且出现一道道石缝,是时间流逝痕迹的最好见证,这老墙曾被人们遗弃过。出于好奇,我抬头向上望,这真是一个妙处,在墙角上,在四季风雨里,曾经吸引无数人目光的一些不知名的小草黄了又青,青了又黄。中间还点缀着一些细小的花儿,有种让人感到流淌在心中的韵律,令人感动,令人温馨。

这老墙有记忆吗?我总觉得它带着六百多年的记忆而沉默不语。我轻叩这古老的墙壁,我想敲醒它的记忆,向我讲述它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然而,这一切它只是沉默,沉默,再沉默。

小巷总是带着几分宁静,几分神秘。很多刚到这里的游人,是不敢在小巷里独自行走,因为他们很容易在小巷里迷失方向,走着,走着,就走不出来了。而对于我这个从小生长在这里的人,是不怕,也不用担心迷路。反而倒是喜欢独自行走在小巷里。

我也曾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寻访过小巷。曾经是铺着石板路的小巷,如今却是水泥路。雨中漫步在小巷中,已不用担心脚上会有泥土跟随着我。只是雨水渗入鞋里,我却浑然不知。

再往前走,小巷两边是高高矮矮的小屋,有青砖的,有粉墙的。小巷一边,出现一院落,当你走进这沉重而又沧桑的古门,这也可以说是一扇空洞的门。现在没有阳光,只有雨丝飘落。院落里,屋檐上的青草,在雨中更显得青翠,偶有一两只小鸟立在小草上,唱着自己的歌。真是别具一格,另有一番风景。

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偶尔有一两辆自行车从我身边擦肩而过。小孩欢笑地你追我赶,不经意间撞上了我,连说对不起,就慌忙而跑。看别人脚步匆匆,只有我是慢慢地,一步,一步,我踏在这风景里,我是这儿美丽的过客,在这雨中的小巷中若有所思,漫无目的地行走。

我只是清晰地记得,在这条小巷里,我被一头牛追的情景。

从小长到大,我从没被牛追过,也不知道牛也会追人。然而,就在去年,小巷打破了已往的宁静,变得不再平静。我也像平常一样,在小巷里转悠,忽见前面走来两头牛,怎不见看牛人,奇怪。本想大胆的站在一边让它们过去,小巷窄小,我只有把身体贴在墙上了。没想到一头牛把头转向我,我吓得转身就向前跑,不知是什么原因,牛却追赶上来,哎呀,不得了,我的心在“嘣嘣”乱跳,没命的跑,前面迎来一人,见我如此慌张,我跑,她也跟着跑。此刻,我恨不得自己能飞,飞过这堵墙,然而,现在,我真的害怕了。那呼喊声,脚步声,叫声,在小巷上空回荡……

正在紧急时刻,看牛的主人也不知从那闯出来,大声呦喝一声,抓住了牛绳,才制止了这场追赶。此刻,我已上气不接下气,两腿发软。吓得差点晕了。看牛主人忙向我道歉,说自己只去小店买一包烟的工夫,这牛就……,我忙说没事,其实我的心还在乱跳。

自那次被牛追了后,很多人认为我再也不敢再在这条小巷上行走了,其实,她们错了,我不相信我都那么“幸运”又会遇到牛,我依然踏步在这里。

我喜欢在这样的小巷上行走。听被我浅浅叩响的脚步声,浅浅的美好,很心怡,走着,走着,便走进了童年。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柔和的月光轻轻地铺在小巷的青石板上,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孩在小巷里穿行。他们一会儿躲在小巷的角角落落,一会儿又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大声的喊一声,给对方一个惊吓。我时常不注意被吓得心跳得好高好高。埋怨对方不该这样神出鬼没,无奈,就想报复,等时机也吓吓他们。还有的小朋友干脆在小巷里你追我赶,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满头大汗,满身是泥,回家只能听母亲的抱怨,有的还挨母亲的一巴掌。但他(她)们依然乐呵呵!

这一切都已成曾经,但我仿佛觉得就在身边,儿时的欢笑仿佛还在耳边。如果时光能倒流,我想重来一次,抓住美好,潇洒地走一回。

慢慢地已走到小巷的尽头,我驻足在这,去聆听风的声音,它带着一种独特的气息,让我用最平静的心去感受小巷独特的美,捕获路边最真实的风景,一条小巷,雨丝飘飘,一簇墙角上的小花,几声清脆的鸟鸣,还有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追赶,足以让我陶醉……

春山不要少枞树菌

文/赖建辉

春山润雨飞,阳光暖。春山的枞树菌应当长满向阳坡……

桂北网友梁辉在群里晒他找到的一塑料袋枞树菌。群里一阵骚动,连连发来流口水的表情。于是,对这袋枞树菌该怎么慎重地消受,数百里外的群友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拿来煮酸菜,有的说炖鸡汤,有的说拿来炖粥。善于打油茶的恭城网友说:“此菌不能浪费了,这是送油茶喝的好料……”说得大家喉头咕噜咕噜直咽口水。

这个湿漉漉的周日,我决定来个春山一游,期待遇上枞树菌。可是,到处是桉树林,让人泄气。好不容易看到远山有片松树林,心急就冲了过去。近了松树林边,听到树林里有说话的声音,接着就看见林下有人手拿镰刀在地上扒拉着什么——— 我当然知道他们扒拉什么!我朝他们喊:“老表,得枞树菌咩?”老表直起身,举起镰刀晃起来:“没有的,到处都是桉树气味,哪来枞树菌呀!”

松树在很多地方被叫枞树。枞树菌是春季长在松树林里的一种食用菌。

看如今千山万岭皆桉树,看来今天真找不到以前的家乡味道了!

记得以前,南方春暖时节,家乡连绵起伏的松树林,那些向阳地带就有很多的枞树菌。经过一段细雨润如酥的天气后,气温从寒冷上升到了18度以上,有暖阳晒进林间,枞树菌就会由土里的菌丝发育成子实体。然后,一朵、两朵、三五朵,甚至连片从松针覆盖的表土拱起来,张开成两三厘米直径的菌伞。有一些枞树菌还没开伞的,形状就是那种肉肉的嫩蘑菇。这种嫩蘑菇是枞树菌的极品,是餐桌上的特等山珍,用来炖土鸡,是一道绝配好菜。

枞树菌的吃法不止于炖鸡。做法多种多样,可素炒酸菜,起锅前加上一些生粉,十分嫩滑爽口。在我小时候的家乡味道中,母亲还用枞树菌炖粥,菌粥清香润滑,能让人一口气喝两三碗。母亲炖的枞树菌粥,我们兄弟姊妹常常是喝了一碗又一碗,个个喝到肚子滚圆。枞树菌烤着吃也是妙不可言,在菌子上撒一些细盐,置于火上烤熟即吃,让人吃得口水直流。小时候我们上山捡菌子,就如同到菜园捡菜那么容易。放学回来跑上屋背岭,半个钟头就能捡到小半篮的枞树菌。把菌子拿回家,一边烧火煮饭,一边就在火边烤起菌子来,边烤边吃,饭煮熟了,菌子也快把肚子撑饱了。晚饭时母亲见我们饭量减少,问吃了什么了,弟弟妹妹就会报信,说烤枞树菌吃了……

目前,枞树菌还没有人工栽培成功的记录,大概也只有这种天生天养的东西才算得珍贵吧!

上山找枞树菌有招法。首先是找长松树的地方,没有松树绝无枞树菌。其次是不要在松树过于密集遮光的林里找,过于密集遮光的老林,阳光照射不到地面,不利于菌丝发育。一些松树林的边缘地带,往往最多枞树菌,就因为这些地方既有松树的腐殖质,又能获得太阳光照,在湿度和温度共同作用下,菌丝迅速发育,这样的地面长出的枞树菌就多。

我老家坐北朝南,那时候屋背岭长的又都是松树,枞树菌很多。少年时代捡枞树菌就成了我一种独特的享受。枞树菌捡回来多了吃不了,就烘晒成干货收藏,等到七八月菜荒季,用菌干打汤,有此山货补给,恐怕只有山里人常有了!那时候虽然很难吃到一餐肉,但此山货又岂能是肉可以比的?当然,我们也不总是三月不知肉味,生产队在大节庆日或农忙季节也会杀猪的。分得猪肉回家后,是从不拿来煎炒的,通常是冷水煮肉,一斤多的肉可能会放三四海碗的水。不用担心汤不甜,因为有晒干的枞树菌,抓两把枞树菌丢进肉汤里,汤一烧开,满屋飘香。这道汤让人回味三天,嘴里仍然生甜。

只是现在,那遥远的枞树菌已经和我们失之交臂了,很想念那家乡的味道!多么希望家乡保留一些松树林,让我们上山捡菌子放牧感情。大地这块调色板,不应该只上桉树这种颜色!

春山细雨润,阳光暖。愿春山的向阳坡,重新长出枞树菌。相信这时光会重新回来的,到那时候,我们大家就不会再为捡回一塑料袋枞树菌而在群里慎重征求怎么个吃法了。

记忆中的乡韵

文/苏佳彤

天际透白,霞光初现,天空像是浓稠的夜幕还未被划开,只留下深浅不一的蓝。

站在清晨特有的清新与静谧中,面对着水平如镜的河面,我打开记忆的宝匣,回想起昔日家乡的春夏秋冬……

春,她是可爱的姑娘。当第一朵迎春花悄然开放的时候,整个大地便瞬间翠绿扑眼。河边的垂柳像长发飘逸的少女,高雅而大方。微风吹过,她们便多情地张开千百条温柔的手臂,亲切地和风儿打着招呼。柳梢上一簇簇跳动的绿色实在醉人,此情此景若用“绿杨堤畔闹春花”来形容正合适。米兰也迫不及待地张开了花苞,默默地向春天给予它的点滴美丽。

夏,她是火热的少女。当第一声知了的鸣叫传遍大地时,太阳似乎兴奋地逼近我们。整个大地刹那间“火”了起来。满塘的荷花,给大地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开阔。温润的荷叶张开宽阔的胸膛,晶莹的露水如珍珠般在荷叶怀里撒娇,含苞欲放的花朵,抿着小嘴,害羞地躲在荷叶间,一阵微风吹过,一缕馨香悄悄地钻进我的鼻子。

秋,她是优雅的贵妇。当第一粒果实掉落接触到大地的那一瞬间,整个大地都被果香“染”黄了。漫山遍野的金黄,真令人心旷神怡。秋雨飘落的日子里,我都爱趴在阳台上,痴痴地望着远处迷蒙的青山、迷蒙的小河、迷蒙的屋舍,看近处的朵朵伞花。欣喜时,淅沥的雨声告诉我“得意应淡然”,失意时,放一曲伤感的音乐,低吟一句“潇潇雨歇”,我会重新振奋。家乡的秋雨,分享着我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指引我思考人生。

冬,她是纯洁的天使。当雪花在雪白的世界中飞舞时,整个大地眨眼间就焕然一新,穿上了洁白的棉袄。墨色的天幕像一张铺天的大毯,无数朵洁白晶莹的雪花如天使一般纷纷降下,房屋上、汽车上、田野里,都覆盖着这皑皑白雪。唯独我的花园中,方才见到一丝红艳,哦,是梅花。这时,我便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了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家乡的四季,是多么诗情画意,我愿化作三月的小雨,再为家乡这美丽的神韵添上一抹神圣的光彩。

家乡的树

文/汤胜星

家乡多树,我家乡的村庄是被树包围着的。我的家乡在南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港边地头,房前屋后,都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有樟树、槐树、棕树、桃树、李树、莲子树、泡桐树,山上最多的是则杉树和枞树。

春天来了,沉睡一冬的树纷纷苏醒,树枝发出新芽,各种花果树次第开放。白的如玉,粉的如霞,红的似火,整个村庄如美丽的大花园,芳香四溢。人们在田地里翻土播种,种下一年的期盼与希望。孩子们披着花香,在树下嬉戏玩耍,笑闹声不绝于耳。最耀眼的是桃树,粉红的桃花将春天装扮得无比妩媚,引来蜂蝶翻飞,春风驻足,满眼望去,一簇簇花树与田间的油菜花相映成趣,将整个村庄点缀得妖娆多姿。

夏天,满树的浓荫是纳凉的好去处。多年前,村口有一颗大槐树,苍劲挺拔,枝叶如一把巨大的绿伞,高高矗立在家乡的上空。槐树底下是村民们歇脚、乘凉、拉家常的地方。傍晚,大家端一碗饭,纷纷来到槐树底下,或蹲或坐,东家长西家短,大事小情,都在这里传播,槐树底下成了全村的新闻发布中心。天热时,各种树是孩子们的乐园。莲子树上有各种昆虫,我们小时候弄一根竹竿,顶端帮一个圆圈,到牛栏屋角落里将圆圈粘满蜘蛛网,就可以到树上扑昆虫了,有金龟子、天牛、独角仙,最多的还是知了,扑来的昆虫先将其翅膀撕断,它就不能再飞了,玩腻了就将其扯碎,趴到墙角喂蚂蚁。

秋天到了,满树的熟果将树枝压低,果树便成了孩子们最爱光顾的地方。屋前屋后的枣树最先收获,红红的枣子挂满树枝,我们像猴一样窜上枣树,用竹篙乱捅,枣子就像下雨一样噼里啪啦掉落,满地都是,捡都捡不完。其次是梨树,家乡的梨是圆黄梨,摘下来不能马上吃,要放在米糠里埋一段时间,等它稍微软一点更好吃。小时候我们摘果子是到处乱窜的,不管谁家的果树,果子成熟了,就跑去摘,小孩摘几个尝鲜是不能算偷的,大人们发现了也不会呵斥,反而叫我们小心爬树别摔着。现在家乡的果树似乎越来越少了,除了几颗枣树还在,其他的果子都很难再吃到了。

冬天来临,寒风呼啸,满目萧瑟。落叶乔木掉光了树叶,光秃秃的枝丫直指苍穹,枝丫汇合处的鸟窝显得突兀而孤单,鸟是树的忠实伙伴,树多,鸟就多。有时不见鸟的身影,却听见鸟的声音,有的清脆悦耳,有的宛转悠扬。它们从田野飞到山坡,从山坡飞到树梢,树林成了鸟的天堂。南方家乡的树更多的是常青树,一年四季枝繁叶茂,即使大雪压顶,它们也毫不示弱,用银装素裹来妆点乡村的诗意,与田野里收割的稻茬遥相呼应,绘就一幅天然的山乡野趣图。

家乡的树品种繁,数量多,樟树是最常见的一种。樟树树干粗大,树冠浓密,樟树是防蚊虫的最佳良药,樟树也是打家具的上等木料,早年村里人结婚陪嫁品两只樟木箱是必不可少的。棕树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树种,棕树要年年剥棕皮,越剥长得越快,如果不剥,反而长不大。棕皮剥下来后,抽出棕丝,能纺成棕绳,棕皮也是制作蓑衣的原材料。用棕丝做的床垫和鞋垫都透气除异味,是上等佳品。

每个村庄似乎都有一颗大树作为镇庄之树。我们汤家林家连接成仓下畈村,汤家有一颗大枫树,树龄数百年,树干粗壮挺拔高大,直冲云霄,树枝遒劲有力,斯曼伸展,气势磅礴。每年秋天,金黄的枫叶在秋阳中闪闪发光,与旁边的树林交相辉映,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秋意图。林家则有一棵大樟树,树龄亦数百年,树干直径足有数米,树冠如华盖,覆盖范围数十平方米,树下浓荫密布,凉风习习,树影婆娑。汤家枫树和林家樟树多年来已成为一种象征,护佑着一代代村民幸福安康,安居乐业。

我小时候最喜欢树。我爱树护树不轻易砍树,而且喜欢栽树。在我家老屋门前有几株树就是我栽的。一棵是杉树,小时候栽这棵树的目的就是想做一副高脚蹬,于是到后山去寻了一颗小杉树苗,挖来栽在门前菜园里,刚栽下去时隔三差五的跑去看看,就象关心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随着杉树慢慢长大,我也慢慢长大,踩高脚蹬的年龄也过去了,这棵杉树终于没有被我砍来做高脚蹬,后来竟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还有一颗柏树,是我小时候一次放牛时在山上发现的,这棵小树苗清秀挺拔,隽永脱俗,不生旁枝,我一眼就看上了,于是把它挖来,栽在老屋门前上坡的路边上。柏树是吉祥树种,是常青乔木绿化树,村里有人订婚送彩礼挑箩担都会剪些柏树枝盖在礼物上。这棵柏树后来也长成三米来高,树叶浓密,圆锥形的树冠整齐规范,很具有绅士风度。

再后来,家里做了新房,多年后老屋门前的菜园也无人打理,逐渐荒芜,终于到了杂草丛生、蛇虫出没的地步。 有一年我从外地弄来十株桂花树苗,在荒草地里刨出土坑,将这些桂树依次栽下,像列兵一样排成一行。后来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看看这些桂花树苗,但终因野草势力强劲,树苗成活率不高,到长长的草地里去搜寻,也没看到几株桂树,颇费煞了我一番苦心啊!

树和人一样,都是充满生机的。家乡的树能为人们遮风挡雨,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多年在外生活,故乡虽已渐行渐远,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家乡的那些树时时萦绕在我心灵深处,幻化成浓浓的乡愁,经久不散…

归乡吟

文/孙小山

久居车水马龙的城市,好想在某一日,启程回家乡,去寻找画般的那幅田园,诗般的那缕飘逸。

在一个初冬的季节,我真的启程了。走出都市,远离那片滚滚红尘,踏沉天西边的晓月,在拂晓时分,我悄悄回到海与天的交接处。那片白茫茫的水中央,坐落着我的家乡。

这一程归家心切。我伸手触摸家乡二百年来不变的淳朴。青松依旧,绿水不改,在家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三公六婶们,是否依然安康?心是归家心,景是久别景。今天,我好想陶醉一程,近蓝天白水,在松间听风,学陌上人家唱歌,寻找如初相见的美。

家乡的那树,那水,那村舍,那日出日落时的云彩,总是熟悉到习以为常的被忽略过。此时,咫尺天涯,我恨不得一览无余,把家乡揽入怀中,像某位诗人把明月揽入怀。

脚下无奈水茫茫,水的另一端又是烟雾重锁,家乡就在那片水中央。遥遥望去,她像天上的云,又像水上的云。这一笔融合,画家着实难为。我想起诗句: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近乡情怯不怯?但此时没有来人可问。这个时分,也许阿妈起身烧饭了,炊烟袅袅升起,门前的狗,静静的在看,紫花树下的鸡想唱歌。静静的,又是谁在那陌上吆牛,唱着悠悠的乡谣。也许,赶潮捕鱼的渔家儿郎,借着天边的月色,又在百里环堤外开始忙碌了。这一片安详的景象,曾经多少次出现在我的童年。

驶着思绪的那只扁舟,恍然如梦,我仿佛身已回在故乡。

浪花湿落心头,梦醒难舍。脚下还在扑上白茫茫的水,如布拉宽,似路拉长。水中的村落,岸上的人家,还远隐在水雾缭烟中。只有远远的红树林深处,泊停着一片渔舟,灯火还亮着,照水雾显得更加迷离。我想在嘴边拢手呼唤,也许他们正在酣梦中。儿时听三叔公说过,渔船在夜雾的海上亮着灯,是为了照亮旁边来去的船只,也为了照亮自己。若在那个通夜亮着万家灯火的城市,这个时分,应该是闹市喧嚣,汽车鸣笛。而这里静得听见海风吹浪声。

我在等着家乡的船家,是从水中央的村庄驶船而来,船上总是载着水面溅落的浪花,载着长堤边细叶松无意落下的叶絮,载着渔乡逢季捕来的肥美海鲜,还载着来小镇赶集的人们。

海水还在起伏,我怕潮退去,搁浅了归家的心。这一路的仆仆风尘,这清风静水也未能洗落去。

西边月色落尽,东边日伴霞光升起,海上雾缭烟散去,家乡的村落尽现在如梦如幻的水中央。此望四水环树,松树绕村的岛乡,如晨妆待扮的女子,慵散醒来。

我躺在歇亭边,睡意朦胧却不敢合眼,枕着海的水声,水中的佳人,仿佛在与我遥遥欲语,私私细细。小时候听过潮声,离家后听过潮声,没有今日近在家乡听潮这么美。这奇妙的感觉,让我模糊了身份,好像第一次从远方来这里旅行。做梦年华,色彩斑斓,总想逃离海的环绕,到远方去看看,那是一片什么样的颜色。而今我想走回故乡,重拾从前路遗失的美。头上飞过的水鸟,吹过的风,颤颤的问一声,你们可是从水中央的村舍人家来的?

哗哗水声,终有船家来也。我躺在船上的摇床,是谁又在耳边唱起悠长的歌谣?天也蓝,水也蓝,白鸥飞悠悠,头上飘过的云轻悠悠。故乡的树,故乡的村舍,故乡的人,近在咫尺,静静在招手。此时我好想向苏子借来情怀,驶一叶小舟,洒天水间的飘逸,向故乡放歌,摇桨,划轻轻的水声而去。

天空忽然下起小雨,这应该是家乡冬季常见的飘雨。我惬意地踏上故乡的岸。一位少年为我撑开一把伞,笑问客从何处来?

冬季里家乡的小雨,来得忽然,停得也快。回头看,海上已是渔船排排,白鸥飞翔。乡路弯曲延伸,绿绿的松树似耸入天,向云,向风撑枝。云蓝蓝,水清清,远远的陌上,谁在传来吆牛声?谷场上,渔家儿女在晒网,嬉笑无间。渔乡的田园诗意,故乡人的笑容问语,如归来时所想,久违在眼前。我的脚步,如此的从容,我的心,得到从未有过的宁静。

我回到家里,阿妈又忙着到百里环堤外张罗海鲜。也许乘途奔波累了,也许回到家里心踏实了,不知不觉我已进入睡梦中,梦乡里,我还闻到阿妈煮熟的红薯香。

久居繁华他乡,看惯庸俗,又看到故乡的诗情画意。如果有哪一天,我安详的坐在家乡静蓝的水边垂钓,端茶饮飘逸,看云看白鸥飞过,听渔歌听松间的风吟,旁边放着一张纸一支笔,那时的文字应该很美。

伤疤为证

文/王俊

伤疤在爷爷的右脸颊上,一寸多长,如一条爬行的蜈蚣,给人恐惧,完全破坏了爷爷清秀的脸庞。每当爷爷喝酒的时候,伤疤就会随着爷爷的激情而发红凸起,如一张大咧嘴,似乎要替爷爷诉说着什么。此时的爷爷已是几两酒下肚,伤疤红得发紫,双眼充满愤怒,散发着仇恨的光芒,如一头遇敌的藏獒一般,口中低沉地吼着:“可恶的小鬼子,简直就是魔鬼,没人性的畜生……”

那紫红的伤疤,在昏暗的灯光下,如一串鲜红的血珠,那低沉的吼声就像滚滚的闷雷声,又像火山喷发前大地的震颤声,吓得我瞪大双眼,惊恐地咬着手指,逃离爷爷,站在不远处,怔怔地看着他。过了一会儿,爷爷好似疾风骤雨过去了,平静了下来,他一把将我搂在怀里,眼中滚出了大颗的泪珠,滚烫地滴在我的脸上,令人揪心,让人深思。

这就是小时候爷爷喝酒时,我常常遇上的场景,爷爷的愤怒、仇恨、揪心……令人难以忘却。

大了,我才知道了爷爷伤疤的故事,才了解了爷爷那一段悲惨痛心的往事。

那是“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全面侵略了中国,家乡也被日寇侵占沦亡,受到了铁蹄的蹂躏,在刽子手毫无人性的烧杀抢掠中,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受尽了苦难。

家乡自古就是名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闻名遐迩,广为流传的老话“江阴东门外王家埭”,就是说了家乡的名气大。

那一年的深秋,江阴城里出来了一队日本鬼子,一路烧杀抢掠,来到了家乡。鬼子们好似一群恶魔,一个个如矮人国里的妖怪,张牙舞爪,耀武扬威,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帽子连着披肩,让小鬼子一个个变了人形,不伦不类,成为畜生,如外星球来的一群怪兽。他们扛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有的刺刀上挂着太阳旗,如从垃圾箱里捡来的尿布,脏兮兮,皱巴巴,旗上的太阳如魔鬼血红的大眼珠子,晃荡着,令人恶心;有的刺枪上挂着抢来的东西,晃悠着,如魔鬼龌龊的心脏。

小鬼子凶神恶煞,丧尽天良,一路干尽坏事。走在最前的是一个鬼子军官,骑着高头大马,满脸横肉,眼珠凸出,气势汹汹,活像个地狱恶鬼,一手拿着鞭子,见人就使劲挥鞭抽打,噼噼啪啪,还得意洋洋地发出阵阵恶狼般的嚎叫,人要是被抽上,就会皮开肉绽,血流不止,鬼子口中还不时地叫嚷着“良民的,米西米西的”……那时爷爷还小,被伪保长逼着,随着大人在列队“欢迎”,见那高大的东洋马,很是好奇,就用小手指了指。那鬼子见了,就狠狠地抡起了鞭子,抽向爷爷,抽在了他的小脸上,顿时血流如注,疼得爷爷哇哇大哭,大人赶忙按住爷爷的小嘴,还不让哭,生怕触怒鬼子,遭受更大的暴行。后来爷爷脸上的伤口被缝了十多针,留下了一个永远的伤疤和伤痛,成为了爷爷苦难童年的见证。

那次鬼子在家乡的扫荡,烧掉了几十间民房,还抓了三十多名青壮年去做苦役,很多被抓走的人从此就失踪了,其中就包括了爷爷的叔叔、哥哥。在日本鬼子的残暴下,乡亲们遭受了苦难,很多人家破人亡,无家可归,好端端的家,在鬼子的屠刀下,转眼间就支离破碎了,令人痛不欲生,生不如死。日寇的暴行真可谓罄竹难书,成为了家乡百姓一段苦难的记忆。

从那以后,爷爷的伤疤就成为了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毫无人性残害中国百姓的一个铁证。伤疤成为了爷爷的愤怒、仇恨、不屈、奋斗……

每当看着爷爷的伤疤,我就会想起日本侵略者野蛮侵略中国的历史,就会想到南京大屠杀令人发指的暴行,就会想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战的伟大胜利……伤疤为证,常常令我想得很多很多。

虽然爷爷离开我已经很多年了,但那伤疤始终在我心头,成为我记忆的一部分。我要将爷爷的伤疤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让他们能牢记历史,不忘苦难,传承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今年3月的一个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去了东渡苑。在瞻仰鉴真大师的时候,我为鉴真大师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做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而深深感动和敬佩。看着鉴真大师高大的铜像,闻着那满园的樱花芳香,想着爷爷的伤疤,我知道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才是人间的正道,历史的潮流。日本一小撮右翼分子试图否认侵略历史,是螳臂挡车,永远不能得逞的,中日两国人民是世代友好的。

爷爷的伤疤见证了苦难的历史,我是难以忘却了;鉴真大师的精神是人间的真情,开创了美好的未来,我们要永远传承和践行。沧海桑田为过往,面向未来最美好。

樱桃花开

文/郭宗忠

家乡的樱桃花开了,这是我对樱花最早的记忆吧?

老家天井里的那一棵樱桃树开花时,满院子的芳香,飘飞的花朵也是一道风景。现在,那棵樱桃树已经长成了比堂屋还高出许多的大树了,每年照样开出一树樱花,结满一树的樱桃,让人垂涎欲滴。

我的家乡山东新泰天宝镇是久负盛名的樱桃之乡,每年的三四月份,家乡徂徕山上的樱桃花云蒸霞蔚,可谓壮观。到了五一之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争相购买着品种不同的樱桃,运送到全国以及世界各地。如今,家乡也开始大棚养种樱桃,一年四季都有樱桃成熟,于是乎,现在,无论我走到那里,在超市里,都能买到家乡的樱桃,也感受到家乡樱桃的甜香了。

而后来走出了樱桃之乡的故乡,对樱花的向往,也是随着从对樱桃的物质需求到了对樱花的精神追求。

哪里才能赏到令人痴迷的樱花呢?

也许与樱花有缘,与玉渊潭有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那年秋天,系里组织我们到玉渊潭公园植树造林,我有幸在玉渊潭公园栽种下了几株樱花树。看着公园里的樱花树,这也是第一次认识了樱花树,与家乡的樱桃树没有很大区别的树木,也期待着一睹樱花的芳容。

读书的地方与玉渊潭公园并没有多少路程,玉渊潭也成了我与同学们周末散步游玩的地方,看着晚冬初春爆出的樱花骨朵,我对樱花园也有了一份对家乡樱桃园的感情,也寄寓着我对故乡的思念了。

等到第二年三月,在玉渊潭西北角的樱花园的水边,几棵单薄的早樱花最初绽放时,那些花瓣与家乡的樱桃花并没有什么差别,不免心生出一丝失望。

但是随着成片的千余棵樱花的开放,不同品种樱花的开放,山樱、大山樱、青肤樱、染井吉野、美利坚、杭州早樱、越之彼岸、思川、江户彼岸、八重红大岛、太白等将近20个品种接连绽放,花瓣也不再是樱桃花的单一,层叠的,大小不一的花瓣,浅红的,粉红的,白色的花朵,让玉渊潭成了花海,那些连翘、碧桃花一律成了点缀。我感到了震撼,突然就喜欢上了樱花。

那时,也是玉渊潭公园樱花节刚开始的几年,游客也不是很多,我与同学们在樱花树下湖边的石台上一坐就是一个上午或者下午,读书、谈心,沉浸在樱花的芬芳气息里,那是些快乐无比的日子。突然一阵风吹过,樱花飘飞,樱花雨的比喻也许是最贴切的表达了。一片片樱花在阳光里,在春风里,凋落也是那样优雅和精致,片片阳光的亮片又似乎是飞舞的彩蝶,让我们流连忘返,陶醉在陶渊明桃花源似的境地里。

从此以后,每一年樱花节,早樱还是晚樱开放的时节,我都会相约几个好友去樱花树下赏花,赏樱花也成了我自己的节日。外地的朋友们如果樱花节时节来京,我首先推荐他们去看玉渊潭的樱花,我也会带上他们,来一饱眼福,这些朋友们也像我一样也开始牵挂起玉渊潭的樱花了,每年一到三四月份,朋友们就会询问樱花开放的最佳日期,他们会带上亲朋好友来玉渊潭赏樱花,有的以前每年去东京赏樱花的朋友,也不再远渡大洋到东京了,他们说,玉渊潭的樱花不逊于东京的樱花了。这是我相信和欣慰的。

这些年来,玉渊潭公园,引进了几十个品种的樱花,樱花树达到了2000余棵,樱花园也不断壮大,樱花树已经成林成片,山前山后,都会有不同的景致,我是亲眼看着玉渊潭的樱花园长成了人们心里的一种独一无二的风景,心里的一份牵挂和美好的。

前几年,我们在玉渊潭樱花盛开的季节,近20名军旅诗人在玉渊潭成立了军旅诗人学会。樱花和军旅诗,也许让这些军旅诗人们更有了琴心剑胆的情怀吧!

玉渊潭公园几乎成了我的挚爱,现在,我工作的地方离这里很近,每天抽出时间散步过来,看摄影人举着“长枪短炮”拍翠鸟,看老年人打太极拳,年轻人迈开轻快的步子行走健身,我也是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腊月里寻梅,初春里追寻迎春花连翘的脚步,夏天在垂柳的岸边读书,秋天里银杏和枫叶美到极致,冬天里冰封的湖面别一番景象……一年四季这公园里的125种约20万株树木花卉,接近50种鸟类, 让一个人与一个公园有了相依为命的亲和贴心。

如今,在樱花时节,在碧水荡漾的画舫里,岸边的樱花犹如浮起的彩云,倒影在碧波里,交相辉映;新建成的拱桥,仿佛是在江南胜地,而中央电视塔闪动在湖水里的倒影,让你又回到了现实。

就像我把颐和园写成了《我家的后花园》,而樱花飘香的玉渊潭,她注定了是我生命里的前花园。她的樱花开放时,我也会想起我的故乡的樱桃花,想到老父亲,扶着拐棍,把一桶桶井水,浇灌在樱桃树下,那一树灿烂的樱花,也开在了玉渊潭,生出了无比的对樱花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

家乡的味道

文/铁凝

小时候只知道待在家乡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她总能使不成样的哭脸变成一副可爱的笑脸;她总能使一颗跳动不安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家乡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而那时的我对她的了解仿佛披上了一层面纱——朦胧而清淡。

对于一个追逐世俗的人来说,家乡只是一块不值钱的土地。她没有城市的一小块地那么值钱,但对于我,家乡则是一块藏着金矿的沃土。她让我懂得一个人的价值,生命的真正内涵。

最喜欢在春天时躺在翠绿的草地上,那里充满着草的芬芳。那是家乡的体味,让我留念与陶醉。在这时到处都是放牲口的孩子,看他们的表情,准是被这芬芳给乐坏了。这让我想起许多草的珍贵。如薰衣草可用来装饰,车前草可以做药,这些草早已被药农视为掌上明珠。

虽然家乡的草没有沁人心脾的香味也无他用之处,但那种淡淡的香使你觉得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所以每当春天时我都要在草的怀里躺一会——那是一种享受。

蔚蓝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它有水一样的清澈却不乏色彩之美,没有红那样让人眼花缭乱,它是一种饱览沧桑的色彩。当你睁大眼睛注视着它时,你会感到一种伟大并几分崇敬之情溶于你的血液。所以每当仰望家乡的天空时,这种激情燃烧了我。在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几件或许多件事让其充满激情。如未上学的你对书本的渴望,青春期的你对异性的渴求,青年的你对理想的追逐等这些曾让你付出许多精力与时间,但当激情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就像老年人一样,渐渐被时间磨去了壮志的棱角,没有了太多的激情,只有回忆已去的往事。我正年轻,喜欢家乡那种激情,我不想看到我将激情丢失时是怎样地痛苦,所以我加倍地努力,去捕捉时间的馈赠。

时间可以使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瞧,东边的小树已蔚然成林了。还不时有燕雀的叫声。这给家乡添了一些生气。那翠绿的树叶尽情地欢唱,引起我无尽的遐想。我想几十年之后家乡便笼罩在一片翠绿之中了。我们又能歌颂大自然的美,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了。那时人们就真的会去珍惜这些,而不去做违背自然的丑事了。

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往日的喧哗也已经被宁静所代替。每次进入树林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感觉。鸟语花香的日子赶快回来吧。

故乡哺育了我,故乡的变迁牵着我的心。愿故乡慢慢地沉睡在寂静的夜空下,不要被时间所吞噬。

斯世佛坪

文/白忠德

我不懂宗教,却理解宗教徒的虔诚。

当我把笔触伸向故乡的时候,眼前涌动的尽是叩拜拉萨的佛教徒、朝圣麦加的伊斯兰教徒的身影。

佛坪是我的故乡,我在那里生活、学习过二十多年。那是一方美丽的土地,一方让人无法割舍的土地。地处“中国龙脉”秦岭南麓中段、汉中市最东边,北接太白、周至,东邻宁陕,南濒石泉,西壤洋县。气候温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华秋实,景色旖旎,山俊秀多姿,水柔美婀娜,民风醇厚朴质,珍稀动物众多,名贵植物密布。单是逍遥游玩于竹林的熊猫,便让外地人羡慕得不得了。这里是国宝熊猫的家园,是中国野生熊猫分布密度最大、可遇见率最高的地区。这儿的熊猫不仅有黑白妆,还有珍奇罕见的彩色妆。

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生命的根却在佛坪。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家乡采风体验生活,甚至刚刚结婚添了孩子也要独自回去过年,妻子很是不解,惹来轻则埋怨重则吵骂。后来我也觉得这么做过分,过年就不回了,平时却没少回。看望父母,拜访朋友,聆听鸟鸣,探访熊猫,感受刮过头顶的风,仰望飘过身边的云。

我还通过电话、网络关注着故乡,经常与老家的老师、朋友保持联络,几乎每天浏览县政府网站,不定期搜索家乡的新闻资讯。我曾对家乡文艺事业的发展给政府网站的“县长信箱”提过建议,还激动不已地写了博文《关爱佛坪》:“……诚如‘县长信箱’所言,我就是在行使公民的建议权。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行使这一公民权利,以为很有意义,是以为记。”

这些年我也在尽力为家乡做点事:先是通过《回望农民》的反响为母校中学牵线建立迎春花书舍、迎春花助学基金,所捐的书和钱不多,却是以这种方式回报了母校。后来又为母校初中及一个行政部门各捐出数百册图书。再是帮助过几个文学青年和困难乡友,还给家乡“6·9”洪灾捐过款。最有意义的是承担《佛坪等你来》的部分撰写、编辑、出版及宣传任务。这本书成为佛坪旅游的一张名片,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异乡回忆、想像、梦呓佛坪,并把这些回忆、想像、梦呓变成了文字。最初是随意的不自觉的,渐渐变为刻意而自觉,成了习惯。作家与其故乡有着密切而掰不开的关系,大多数作家都有自己生活的根、创作的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沈从文的湘西、贾平凹的商州、路遥的陕北、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这些地方成就了作家,作家们的文字也使这些地方名扬天下。

文学是源自内心的甘冽泉水。只有瞄准熟悉的人与事、情与景,才能动真情不虚浮,发乎心而力道足,写出属于自己的句子与感受。我把创作的根扎在佛坪,既出自对故乡的眷恋,也源自故乡的独特魅力。故乡的人事、山水、动物,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藏和富矿。这些年以秦岭佛坪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文字,发表过一些,获过全国奖,入选初中语文辅导教材,由此跻身西安市文联、陕西省作协签约作家行列,受聘渭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大秦岭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这是故乡给予我的馈赠,我没有也不敢满足于这样的“收成”。我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文字能为推介家乡添块砖加片瓦。所幸没有落空,我最近要出版的两本书,会对家乡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于我则是对家乡的又一次微薄的回馈。一些读者看过文章后按图索骥来到这里,欣赏秦岭风光,观看秦岭熊猫,品尝地方小吃。他们竟也喜欢留恋上这片土地,没人说我瞎吹胡写,没人说过后悔白来,还有人说要把灵魂安妥于此。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一个过分看重精神家园、时刻惦记故乡的游子,还有比这带来的更大的满足和荣耀吗?

故乡还是我疗伤的一剂良药、抚慰灵魂的一缕暖意、精神跃升的一方高地。想着那里,笔触到那里,便能消解挫败、绝望、荒寒,恪守尊严、道义、博爱,眺望夸父、西西弗斯跨过地平线的背影。

斑竹抒怀

文/王之一

我的故乡在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斑竹园。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竹子,叫斑竹。斑竹很独特,它独特就独特在浑身上下有许多黑色的斑痕,好像人体上的黑色印记,又好像百岁寿星的老年斑。我想,以前家乡的斑竹肯定很多很多,成片成园,这斑竹园的地名应该是因满园斑竹而得来的吧。

关于斑竹,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相传,5000多年前,舜帝为平息南方战乱,来到苍梧之地,不幸死于今湖南九嶷山(今宁远县境内),他的两妃即尧帝女儿娥皇和女英,闻讯赶来,悲痛欲绝,攀竹痛哭,泪水洒在竹上染成斑斑泪痕,因而,斑竹又称“泪竹”。娥皇和女英很想念舜帝,悲悲切切,痛不欲生,即投入湘江而死,所以,斑竹又称“湘妃竹”。后人常以湘妃竹作为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这个古老的传说,故事虽然不是发生在我的家乡,但是,我坚信,“泪竹”一定是我家乡的斑竹的祖先,我家乡的斑竹一定是“泪竹”的后代!

家乡的斑竹不仅凝聚了人间的真情厚爱,在它身上还多了一些英雄悲壮的色彩。它们更像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家乡历史的沧桑。我的家乡斑竹园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它地处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森林茂密,它像一个巨人一样俯视着中原大地,北望开封洛阳,南瞰武汉长江,东视合肥南京。历史上,斑竹园历来就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土匪出没,军阀割据,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仅斑竹园地区就有许多占山为王的寨主,至今还保留遗迹的山寨不下十余个。像黄花寨,红花寨,如今石门石墙仍然高高耸立,它们都仿佛在簌簌的寒风中讲述着曾经的悲怆。到解放前夕,这里的地方武装还十分猖獗。他们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动不动就狼烟四起,大动干戈。兵匪蹂躏,苛捐杂税,把家乡人逼得走投无路,斑竹也遭受了空前的苦难。坚强不屈的斑竹在流泪,铁骨铮铮的斑竹在滴血。有道是,斑竹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那静静流淌着的母亲河——竹根河,不就是斑竹流的热泪,滴的鲜血吗!竹根河一路向东,她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一首家乡岁月的歌,她的每一声叹息都是斑竹无言的诉说。英雄的斑竹园人有着坚定的信念:只要斑竹的根还在,只要竹根河还在,斑竹就不会倒下,斑竹就不会灭亡。

历史的日历翻到了1929年,就在这一年,斑竹园的一批热血青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将革命的火种点燃。斑竹沸腾了,满园斑竹制来无数红枪,满园斑竹做成无数火把。红色的武装诞生了,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了。从此后,斑竹园就成为红色革命的摇篮,成为大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我可亲可敬可怜的斑竹呀,你终于拨开层层浓雾,重新见到日光,你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迎接一个又一个狂风暴雨的洗礼。在以后的革命征程中,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多少斑竹园人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在长征路上,多少斑竹园人倒在革命的征途中;在抗日战场,多少斑竹园人为国捐躯;解放的前夜,又有多少斑竹园人抛头于枪林弹雨里。这些有血有肉有骨有种的男儿,他们具有斑竹的气度,他们胸怀着斑竹的灵魂,他们秉承了斑竹的精神!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像一颗钉子死死地钉在大别山上,让南京政府胆战心寒。据老人们回忆,骑着高头大马衣服褴褛的刘邓首长来到了斑竹园,受到斑竹园人民的热烈欢迎……斑竹园的人民积极支援子弟兵,踊跃参加解放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不愿自己的儿郎饿着冻着,把斑竹的精神进一步光大发扬!

改革开放以后,斑竹园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斑竹也重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由于战火的摧毁,由于好长时间没有好好保护和发展,现在老家很少能看到斑竹了。我们常常看到的都是大片大片的楠竹,园竹,漫山遍野的山竹,让人感觉“斑竹园”好像有点名不副实了。去年,在王氏祠村的一户“小洋楼”旁边,我偶然发现了一大片斑竹。满园斑竹清秀挺拔,生机盎然。年老的斑竹尽管斑痕累累,可仍然坚守执着;新生代的斑竹看上去少了一些斑痕,却多了一些清新和灵气。此时,我一下子忘神了,我眼前的斑竹在我的心里已经不是普普通通的竹了。我可爱的斑竹啊,你们不就是我们家乡人民的化身吗?在你们身上,让我看到了坚强,看到了朴实,看到了希望!

随着合武高速铁路和合武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英雄的斑竹园就像插上了两只腾飞的翅膀。东来西往的建设者和生意人,天南地北的旅行团和旅游者,他们开始渐渐了解了一些斑竹园,渐渐认识了一些斑竹。斑竹园人也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展翅翱翔。如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斑竹园已经旧貌换新颜。省道县道村道四通八达,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英雄的斑竹园人正在利用这里丰富的物产资源旅游资源,加速了中部崛起的步伐。我想,不远的将来,勤劳智慧英雄的斑竹园人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更加辉煌的奇迹;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的斑竹们一定会大放异彩!

竹根河还在夜以继日的流淌,可她现在已经是一路欢笑,一路高歌;斑竹们在春风中亲昵耳语,那是他们在谈论今天的巨变,那是他们在传递着今天的幸福快乐,那是他们在畅想着斑竹园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关于凝聚力的文案(精选100句)

下一篇:苏苒之秦无(苏苒之秦无知乎)小说推荐_苏苒之秦无最新全章节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