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安喝藏茶_心情故事
1988年春天我去四川,朋友送给我一小盒蒙顶山茶。那盒茶喝完,之后再也没有喝到蒙顶山茶。我对喝茶不是很讲究,逮住什么喝什么。我之所以对蒙顶山茶久久不忘,说实话,并不是茶本身的力量,而是文化的力量,或者说是文字的力量。因为茶盒上印有两句茶联: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样质朴的茶联,至少使我产生两种联想:一是好茶须配好水,蒙顶山茶与扬子江里的水是配套的;二是蒙顶山茶和扬子江一样,都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联想归联想,我想什么时候能到蒙顶山走一走,喝上一杯真正的蒙顶山茶,并证实一下我的联想是否有道理呢?
机会来了, 2016年7月6日,我作为“知名作家走进美丽雅安”采风团成员之一,和朋友们一起,冒雨登上了海拔一千多米的蒙顶山山顶。在山顶的茶馆,我们不仅喝到了顶尖的蒙顶山甘露茶,欣赏了茶侍者精彩的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还学到了有关蒙顶山茶的一些历史知识。据介绍,公元前53年西汉年间,一个叫吴理真的人,在蒙顶山首开人工植茶先河,种下了七棵茶树。吴理真因此被称为茶祖,尊为神明。也就是说,蒙顶山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全世界的茶文化地标。蒙顶山之行,使我二十多年前的联想得到印证。同时我也认识到,人世间任何美好的事物,必须以文命名,与文相伴,靠文弘扬。
我这次主要想说说雅安的藏茶。藏茶原来并不叫藏茶,被称为黑茶。我国的茶叶,从颜色上分为红、绿、黄、黑、白、青六大系列,主产于雅安的藏茶属于黑茶系列。那么,黑茶为何定名为藏茶呢?黑茶和藏族人民又是什么关系呢?由于藏人所处的高寒地理环境和多油脂饮食习惯,他们对产于雅安的黑茶非常依赖,可说是无茶不成餐,无茶不成饮,天天都须与茶做伴。从茶的内涵、走向和覆盖面上说,把黑茶命名为藏茶都是贴切的,它不仅具有实用学方面的意义,还有彪炳民族团结方面的意义。
到雅安一进酒店的房间,我就把藏茶看到了。一开始,我看到靠近床头的墙边码放着一些东西,不知为何物。那些东西被用竹片编成的竹笆包裹捆扎成长条状,一条一条码上去,一共是六条。我用手摸了摸,掀了掀,条状的东西很沉,恐怕每一条都有一二十斤。我凑上鼻子闻了闻,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香气,并看见上面装饰着三两片绿叶,突然领悟到,茶砖,这些东西很可能是打碎的茶叶压制成的茶砖。这时服务员往房间里送果盘,我就向服务员请教了一下,得知摆放在房间里的东西果然是茶砖,茶砖的名字叫藏茶。当晚,窗外大雨如注,青衣江的江水波涛滚滚。我在睡眠中听着涛声,闻着茶香,获得的是一种天人合一般的宁静感。
原来,雅安没有藏茶村,在地震后重建过程中,为了弘扬藏茶文化,他们专门建立了一个中国藏茶村。藏茶村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村落,它是一处集藏茶历史博览、藏茶文化旅游、藏茶产品推销等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在藏茶文化展示馆,我看到一幅文成公主进藏时的油画,画面所呈现的诸多嫁妆中,就有马匹驮着藏茶。它至少可以表明,藏茶从唐代就开始输入藏族聚居区。之后藏茶源源不断地运到西藏,形成了茶和马匹交易的茶马市场,并在崇山峻岭之中踩出了雅安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运输路线有两条,一条远一些,一条近一些。远的那条路,即使每天起早贪黑,也要走二十多天。在艰难攀爬过程中,他们从不敢坐下休息片刻,因为一旦坐下,就很难再站立起来。实在累得不行了,或者需要喝一点水,他们只能用一种特制的被称为拐子的手杖,从后面支撑背架,方可站立一会儿。天长日久,茶马古道的古板路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拐子窝。拐子窝里有千千万万茶背子的汗水,也有他们的泪水。稍近的那条路,因为要翻过布满凶险的二郎山,稍有失足,就有可能连人带茶跌进万丈深渊,有去无回。我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一支歌: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枯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雅安原为西康省的省会)藏交通被它挡。新中国成立之后,雅安到西藏修通了公路,汽车喇叭一响,人们再也不用靠人力背负往西藏运茶了。
藏茶的红色茶汤是用沸水煮出来的。在藏茶村的茶室,我目睹了茶博士用玻璃茶壶在电茶炉上烹茶的过程。取一小块藏茶,放进清水里,随着沸水升腾,茶汤很快变成茶花一样的鲜红色。把茶汤倒进茶盏里,即可饮用。红色只是藏茶的四个特色之一,它还有浓、陈、醇的特色。浓者,茶香浓郁,爽口酣畅;陈者,茶魂不老,愈陈愈香;醇者,滑润甘甜,余味绵长。
此次雅安归来时,获赠一盒藏茶。待有闲时煮来,和家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