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与貂蝉无家可归_心情随笔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王昭君、杨贵妃在家族历史名人中可以找到她们的名字,奇怪,在西姓和貂姓的历史名人里,却找不到西施和貂蝉的影子。有人说西施姓“施”,但施姓历史名人中也找不到西施的名字;有人说“貂姓”后来改为“刁姓”,但刁姓历史名人中也找不到貂禅的名字。说明西、施、貂、刁这几个姓编修家谱很严谨,没有可靠依据的不拿入家谱,不象现在一些地方争夺名人出生地那样草率。只是可怜这两个美人无家可归了。
是不是因为她们二人没有昭君和贵妃“纯正”,她们的家族不愿意将其归于自家谱牒?我想不是吧,政治的罪恶岂能归结于一代绝色美女。
原来,都是在姓氏上出了问题。
历史上,有人说西施不姓“西”,而姓“施”,理由有一个流传着故事—“东施效颦”。 是说绝代佳人西施,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可惜有心痛的毛病,疼痛时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村民们都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丑女,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自己以为很美,可别人看来更加丑了。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判断西施住在村子的西边,东施住在村子的东边,“西”和“东”是住址的方位而不是姓。他们两个人都姓“施”。 还认定西施的名字叫夷光。
“东施效颦”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的《天运》,庄子说:“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这里,庄子直接提到了西施的姓与名。其他地方直接提到西施姓与名的还有:《墨子·亲士》说:“是故比干之殪(yì),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管子》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吴越春秋·逸篇》也说:“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chī)夷①而终。”东汉袁康《越绝书》:“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李白:“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苏东坡《次韵代留别》诗:“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姓西。”《范蠡》诗:“谁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水龙吟》词:“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西施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西子。杜牧《杜秋娘诗》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诗)
看了一些资料,我以为西施姓“西”的可能性较大。
其一,有西姓存在。《华夏姓氏考》中指出西姓的来源之一是以国为姓,相传古代有个西国,也有说是西陵古国,后来人们就把“西”当作姓。早以消逝的西陵古国地址有人说在湖北宜昌,有人说在河南西平县,有人说在四川盐亭县。
其二,根据中国“称姓定名”规律。一个人总是先又姓后才有名,特别是汉朝以前,一般女人只有姓而没有名。所以姓是不容易更改的,而名字可以容许多个,如西施又叫西子。
其三,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都直接称呼“西施”这个姓名,尤其是与西施同时代的庄子、墨子、管子等。
其四、古人对人的称谓往往是姓与名相连,不会只称名而不称姓。这可以认为是一条定律。何况,古人姓名两个字的很多,对人称谓似乎只称一个字的几乎没有。
其五,苏轼有“应记侬家旧姓西”之说,是对西施姓什么的肯定。苏轼是历史上著名的家谱学者,他在说这话之前应该是作了考证的。南宋的王茂在其《野客丛书》里,最早对苏轼诗提出质疑,认为西施应该姓施。西施“旧姓西”,要么是苏东坡太疏忽,要么是笔误。既是姓西,何来新旧之分?所以,这句话应该修改为:“应记侬家旧住西。”旧时是住在西村的。我以为王茂的说法依据不力,没有家谱学证据的支持,只凭想象的推断。第二个对苏轼提出疑问的是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也是南宋学者。他认为苏轼之所以写作“旧姓西”,是因为创作时压韵的需要,“为韵所牵”而出现的错误。这个说法亦缺乏依据。
西施的姓为何发生紊乱,或许就是“东施效颦”这个故事惹的祸。东施可能实有其人,与西施家住的地方可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也是事实。故事与住址方位发生巧合,一传再传,便将西施的姓传掉了。
因此我以为,西姓人可以将西施作为本家族的历史名人。
至于貂蝉这位美女,也可以找到姓的根据,《姓苑》中说:貂姓来源于春秋齐国大臣貂勃。现在姓貂的很少,据《风俗通》载,古代雕、貂二姓,后来皆改为刁姓。另据《日知录》、《复古篇》载:古代刁、雕、貂三字声同宗异,后统为刁姓。
看来,貂姓和刁姓家族都可以将貂蝉作为本家族的历史名人。
注释
① 鸱夷:此词与春秋末期历史名人范蠡有关。范蠡是楚国宛城人(今南阳),越国大夫,帮助越王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后,主动辞官,悄然乘舟离去,到了齐国陶地(今山东定陶),更名改姓为“鸱夷子皮”,号“朱公”,在陶地治产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达到“巨万”。后人对富翁以“陶朱公”相称,被尊为“商圣”。 所谓“鸱夷”者,是盛酒的一种皮制壶状器具,用时“尽日盛酒”;不用时,可收起叠好,随身携带。“子皮”就是“皮子”。